张大千:人都是要死的,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幻翠聊文化 2024-11-18 03:46:04

年轻的时候,张大千随兄长出国留学,远赴东洋。

那时候,在东洋的人,都努力学习英语和日语,以作日常交流和学习之用。

刚到日本的张大千,也在努力学习。

他学得很认真,可是有一次,他听见一个日本人用鄙视和讽刺的语气说:

亡国奴的舌头最软,你学会了英语,也是为了将来当奴才用。

这话刺痛了张大千,他无比愤怒地告诉哥哥:

此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只说四川家乡话。

他这样说,就这样做,张大千果然不再说其他任何语言,只说四川话。

有人问他:

明明会说英语,为什么对外国人还是一口川普?

他说:

为什么要我说外国话,别人不和我说中国话?

从那以后,张大千就成了日本学校最独特的存在,他穿着中国长衫,戴着中国帽子,穿着中国鞋子,说着四川话,一身中国味儿。

特立独行,只做自己,守住自己。

这世间有趣的灵魂很少,我们什么有用学什么,却忘了,一个人最根本的东西,应该是守住自己。

因此,我们不妨读读张大千,他这一辈子,活得真,活得饱满,对待生命,他从不固步自封,而是在其原野上自由驰骋。

01

1899年,张大千出生于四川内江的书香门第之家,家中世代耕田读书,写诗作画,不争名利。

然而,因为不争,又不善理财,张家也越发没落。

到了张大千的父亲这里,已经不得不去做熬卤煮盐的生意,还因不善经营,赔了个精光,只能挑着竹筐沿街收捡破烂维持生计。

为了生活,张大千的父亲张怀忠,还做过弹棉花、帮人挑水等营生。

可家境还是越发艰难,无奈之际,张怀忠给自己取号“悲生”。

张大千是家里的第八个孩子,他出生的时候,家人已经饿得面黄肌瘦,母亲因为营养不良,没有奶水,张大千饿得每天哇哇大哭。

要不是好心的邻居接济,一家人大眼瞪小眼,还不知道怎么办。

整个童年,张大千都在与饥饿和生存斗争。

三岁的他,看着像别人一岁多的孩子,五岁的时候,他就跟着家人上山挖野菜,捡柴。

六岁的时候,他跟着四哥学习认字,先学《三字经》,接着是《百家姓》。

四哥对张大千极其严格,教过的东西必须熟读背诵,否则就打板子。

后来,他又让张大千练字,每天写五大张,少了也打板子。

张大千九岁的时候,迷上了画画。

他刚开始学画,并不是为了当画家,而是为了生活。

母亲帮人刺绣,常常要自己画些图。

张大千学画,是为了能帮上母亲的忙。

但一开始画,张大千就着迷了一样,在家里,用纸笔画;上山打柴、放牛,就用树枝、石块在地上或者石壁上画。

总之,但凡能画的地方,张大千都不放过,但凡能画的时间,张大千都用来画画。

他一天天成长,画也一天天画得更好。

人要活着,为了钱、为了名、为了物质去做事,都没错,但只有真正为了兴趣去努力,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才能真正做好,才能真正做得开心。

02

画家是创造美,而有些创造,需要想象。

而张大千,恰好不缺这份难得的想象力。

有一次,二哥在蓝布上作画,张大千一边帮哥哥磨墨,一边观看哥哥作画。

一个不小心,笔洗被打翻了。

二哥刚想责备大千几句,却见大千盯着画布,大声叫起来:

云彩,云彩,它像一团云。

笔洗的淡墨,散开来,成了一团云,恰好散落在二哥画的松枝两侧。

这一下,意境就出来了,二哥也不再责备弟弟。

为了学画,10岁的时候,张大千常常自己跑到城隍庙的书摊上,买来一些带图画的书。

他对书入迷,对书里的画,更是爱不释手,他照着画,一遍又一遍。

有时候,废寝忘食,连饭都忘了吃。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发生了剧烈变革,张大千的二哥也投身革命,他上街演讲,呼吁人们起来反抗,还成立了内江保路协会。

此前,二哥在家里,一直安分守己,为人沉稳,他的这种做法,简直吓坏了母亲:

跑去犯这种满门抄斩的罪行,将来大家都得受他牵连。

她还告诫张大千,在家好好画画读书,千万别学二哥。

她以为留在家里,就能避免许多危险。

然而,人终究不是一件物品,不会总是任人摆布,哪怕是家人。

有一次,家里的油罐被打破了,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就将张大千揍了一顿。

受了冤枉的张大千,离家出走,决定去重庆找四哥。

此时的张大千,十二岁。

离家出走,身上就带了一些纸,几支笔,身无分文,他叫上自己的小伙伴,打算流浪去重庆。

从早上走到晚上走了三十多里,没有住处,就天当被子地做床。

睡觉的事情好解决,可是吃饭怎么办?

张大千决定,给人画画写字,换取食物。

一笔在手,天下我有。

但流浪了两天,张大千还是被家人找到,带回了家里。

这一次的经历,也让张大千意识到,原来写字画画,也可以赚钱糊口。

艺术,像一道光,照亮了他的人生。

一个画家画的,将不仅仅是生活。

03

1912年,革命成功,统治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结束了。

张大千的二哥张善孖作为同盟会会员,成了县长,张家的经济条件开始改善,大千也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十二岁的张大千,以为内江已经很大了,可是在课堂上,老师拿出一个地球仪,指出中国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张大千惊讶地发现,世界太大了。

他决定,以后一定要出去看看。

然而,在学校,张大千也有自己的烦恼,因为学校没有美术课,上了几天课,他终于憋不住了,问母亲:

为什么学校不教画画?

母亲告诉他:

学校不教,就自己学。

于是,白天去学校上课,晚上回家自己学画,有时候画得入迷,还是母亲进屋熄了灯,他才意犹未尽地上床睡觉。

每到星期天,学校不上课,他就爬到阁楼上,一整天画画。

画累了,就趴在窗台上休息,窗下一口老井,井边长满青苔,天空碧波如洗,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

那些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牵着牛,扛着犁、挑着筐的人,来来往往。

这一切,美得如同一幅画。

15岁,张大千到重庆求学,一路上,自然的风光吸引着他,他觉得,那是一幅永远也画不完的画。

到了学校,张大千发现,很多人都穿着时尚的学生装,梳着漂亮的小分头。

跟这些人一比,他就是一个十足的乡巴佬。

从未到过大城市的张大千,头戴瓜皮帽,身穿蓝布长衫,脚蹬圆口布鞋。

很多同学看见他,不屑地说:

又土又傻的土包子。

这样的张大千,在学校,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一个怪人。

但外在的东西终究只是装饰,内在的才华才是一个人的根本。

张大千很快就用自己的才华征服了那些看不起他的人,他画技远超同学,尤其画得一手绝佳的美人图。

同学们给他取外号“张美人”。

外在的东西,仅可以装饰一个人的外表。

唯有内在的东西,才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04

1916年暑假,张大千决定,不走水路回家了,走旱路。

以前每次回家,他都坐船走水路回去,这一次,他想改变方式,看一些不同的风景。

这一看,确实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张大千被土匪绑了,进了土匪窝。

土匪搜遍大千全身,没找到钱,只找到一堆纸,妥妥的穷光蛋一个,见他有一根好看的皮带,都扒下来了。

张大千被放了,可是他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继续往前走,又被另一伙土匪捉住了,身上没钱,那就拿人抵债。

土匪见他文质彬彬,识文断字,又写得一手好字,就让他做了压寨的师爷。

大千拒绝,他说以后要当老师,教书育人。

土匪不屑,教书一个月能赚几个钱?

被逼无奈,大千做了土匪的师爷。

这一做,就是好几个月,直到土匪被招安,张大千才回到家里。

回到家后,二哥建议张大千,去日本留学。

听到可以出去看看世界了,大千激动不已。

他对那里充满好奇,很想看看,另一个国家,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日本,他看到东京很多学生,都抱着一块木板,在野外画画。

这是在干啥?

二哥告诉他,这是在写生,以便搜集创作素材,提高画技。

随后,张大千也找来一块板子,上面系着绳子,挂在脖子上,出门写生去了。

别人用铅笔,他用毛笔,随身带着墨。

人活着,最重要的,是活给自己看,而不是活给别人看。

张大千从来不怕与别人不同,他只想做自己。

英语是流行品种,日语是留学需要,他也学习这两门语言。

可是,他的朝鲜朋友说英语,遭到日本人的讽刺:

亡国奴的舌头最软,你学会了英语,也是为了将来当奴才用。

张大千感到一种极大的耻辱,因为此时的中国,正是积弱之时。

那位被羞辱的朝鲜同学泪流满面,大千用过话大吼一声:

走。

然后就离开了。

随后,他向哥哥宣布:

此后不管走到哪里,我都只说四川家乡话。

从第二天开始,他就不再说一句日本话,而且服装也变回了纯中国的服饰。

此后几十年,张大千去了许多国家,但他始终穿着中国长袍,说着中国话四川话。

走到哪里,都是中国人,不忘本。

这世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但有些人为了活着,为了某些外在的东西,丢掉了生命里最重要的一些东西。

而有些人拼命想要守住的,就是这些东西:自由,真实,坦然。

05

留学两年归来,张大千画艺大进。

北洋政府想聘请张大千当秘书长,这是一个看得见的前途,如果他答应了,或许就是平步青云。

然而,张大千拒绝了。

他宁愿做一个画画老师,拿着微薄的工资,也不愿与军阀为伍。

课余时间,他继续钻研中国画,努力学习书法。

为了能够进步,他拜入书法名家曾熙门下,学习书法。

通过先生的指导和他的努力,他终于悟了书法真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触类旁通,就连绘画,他也是大有长进。

可就在此时,他的未婚妻突然病逝,张大千悲痛欲绝,大受打击。

生命如此脆弱,人生如此无常,张大千出家了。

他要当和尚,法号“大千”。

法师告诉他:

我为你取名大千,就是让你认识到世界之大无边无涯,而且包罗万象,只有胸怀万物,探广究微,精诚专一,才能探索到大千世界的无穷内涵。

以后,他就以此为号,并让这个名字名扬四海。

当和尚后,张大千严格按照佛经规定,每日一餐,过午不食。

他还到处求见有名的高僧,希望能得到佛法启迪。

在这样的生活里,张大千的内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快到了烧戒的日子了,烧了戒,就真的是和尚了。

张大千说:

我信佛,但我不是囚徒,何必要烧戒?

可是,想当和尚,就要遵守和尚的规矩,张大千逃了,他想去灵隐寺看看,那是千年古刹,或许会不一样。

到了灵隐寺,他问他的和尚朋友:

在灵隐寺能不能偷荤?

朋友说:

“和尚偷荤本难免。”

于是,他们乔装打扮,下馆子大吃一顿,管它荤素,喜欢就好。

张大千说:

这一阵子我馋得要命。

这样的张大千,是做不了和尚的,他想明白了,做出家的出家人,不如做在家的出家人。

以出离之心,去过尘世间的烟火生活。

06

做了一段时间的和尚,张大千还是回到了家里。

回家那天,他和哥哥一起吃了一顿楼外楼的醋熘鱼,这顿鱼很美味,张大千好像也活了过来,意气风发,高谈阔论。

以前他想看破红尘,最后发现,红尘看破了还是红尘。

回到家里,家里又给他定了一门亲事,21岁的张大千,结婚了。

婚后,他努力画画,晨起磨墨,夜深挥毫。

绘画,书法,都大有进展。

他临摹石涛和八大山人。

半年后,张大千的临摹已经惟妙惟肖,他用石涛的笔法画山水树石,用八大山人的笔法画荷花松竹。

著名的画家黄宾虹崇拜石涛,很喜欢石涛的画,年轻的张大千自告奋勇:

石涛的画我也能画。

看他如此年轻,黄宾虹也不在意,只当年轻人说大话:

“年轻人,你太狂了。”

几天后,黄宾虹兴冲冲地和朋友炫耀说他花了很少的钱,就买到了石涛的画。

在一旁的张大千,暗自偷笑,因为黄宾虹买的画,就是他画的。

张大千模仿石涛,举世无双,不仅让他赚到了钱,还让他获得了名声。

对于土地,你在哪里耕耘,就在哪里收获。

对于人生,你在哪里努力,就在哪里成长。

如果他愿意,他完全可以凭借模仿石涛的本事,获得名利钱财,一辈子大富大贵。

可张大千不愿这样活着,他不愿一直模仿别人,他拼尽全力,只为成为自己。

石涛喜欢黄山,1927年,张大千也去游览黄山。

曾经,他以古人为师。

现在,他要以自然为师。

走进黄山,他边走边画,奇峰怪石,云起云落,苍松古树,都在他的画里。

从黄山回来后,张大千画了很多黄山画。

在他笔下的风景,或气势磅礴,或俊逸清新。

人家称他是“黄山画派”。

此后,张大千不断游览名胜,多次游览黄山,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他的画,越来越好。

他的名气,越来越大。

他的胡子,越来越长。

他给自己画了自画像,徐悲鸿看了说:

其画若冰雪,其髯独森严。

1933年,34岁的张大千,带着一脸美髯,做了南京中央大学的教授,月薪300元。

可是,干了不到一年,张大千就辞职了。

辞职后,他专心画画,只做自己。

一个人只有真正回来做自己,才能看到真正不一样的风景。

07

1936年,张大千举家迁往北平。

在这里,他见到了年近八十的齐白石,两位大师相差四十岁,却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这一年,张大千画集出版,徐悲鸿题序:

五百年来一大千。

七七事变爆发后,张大千披露日军暴行,遭到逮捕,报纸上说,张大千已经被枪毙。

事实上,张大千没死,他是知名艺术家,日本人也不想背上残害艺术家的名声,还想劝降张大千,关了一个多月,张大千就被放出来了。

可是有人劝他为日本人效力,他操着一口四川话说:

我绝不当亡国奴。

逃走后,张大千创作爱国话,举办画展,为抗战募捐善款。

战争年代,宣纸匮乏,张大千没办法,只能自己研究,试着自己造宣纸。

他成功了,他造出来的宣纸,称为“大风纸”。

用自己造的纸,画自己想画的画。

回到四川后,张大千进了青城山的道观,开始闭关修行。

在青城山,他读书,爬上山顶,总览群山,心中的画,越来越美。

三年后,他出关了,成了一个全新的张大千。

然而,他做了一个更重大的决定,他要去临摹敦煌壁画。

到了敦煌,他见这样的瑰宝还没有被重视,就建议政府对敦煌进行保护。

在敦煌,张大千每日临摹壁画,浑然忘我,竟不知时间流逝。

这一临摹,又是三年。

有时候画累了,就停下来读书,在肃杀的夜风中,有朗朗的读书声。

三年时间,张大千临摹了276幅画,直到1944年夏,牧草肥美,张大千临摹完最后一幅画,走出敦煌。

身后,夕阳漫山。

他的敦煌画展一出,震惊天下,张大千成了画坛宗师。

见天地,见众生。

最后,终要回到自己,去见自己。

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他仰天大笑,平时不喝酒的他,对家人说:

今天破例。

破例喝了酒。

张大千有一句诗说:

立脚莫从流俗去,置身宜与古人争。

一个人往俗中去,走得太远,也终究不过如此。

只有真正走了出去,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领略不一样的人生。

08

新中国成立后,张大千决定,要出国学习。

他选的,不是发展得更好的欧洲,而是印度,那个穷得遍地是佛的印度。

此时的张大千,已经五十岁。

在印度阿旃陀石窟,张大千入迷似的临摹,一连数月,沉迷其中。

几年后,听说国家要研究莫高窟艺术,他毫不留恋地将自己辛苦临摹的画作,捐献出来。

200多幅画,都是他的心血。

在印度,他没有名气,画画不值钱,于是,他就讲学,卖画,努力维持生计。

然而,依旧捉襟见肘。

实在没办法,他只能将自己的收藏拿出去卖。

印度待了几年,他决定,前往南美。

远去异国他乡,就不必有那些不必要的社交应酬,他可以专心画画。

庄子说: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真正聪明的人,都会抛开那些不必要的欲望。

到了圣保罗的一个小山丘,张大千发现,竟然跟老家四川一样,有许多柿子树。

他决定,以后就住在这里了。

然而,这里不通电,还远离城镇,生活很不方便,很多人都劝他,换一个地方。

可张大千决定,就留在这里了,因为这里像成都,他称这里“摩诘镇”,把自己的住处命名为“八德园”。

建筑是中式的,生活是中式的。

他在这里,一住就是十七年。

1956年,毕加索拿着自己的画前来拜访张大千,75岁的毕加索,拿出自己的画,对张大千说:

“请大千指正。”

在毕加索看来,谈艺术,第一就是中国。

张大千听了,用标准的中国礼仪,向毕加索庄重地鞠了一躬。

在国外多年,张大千也将中国画打进了世界,在他的努力下,巴黎博物馆成立了永久性的中国画展展厅。

生命,是一种礼物。

但怎么对待生命,就决定了人不同的活法。

09

张大千闻名世界。

可此时的他,却患上了眼疾。

年过六十,眼睛还出了问题,他还能画画吗?

很多人都这样怀疑。

一个不能画画的画家,还是画家吗?

然而,张大千很快就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世人的怀疑,他不断地画,画法由以往的细笔改为大笔,他更加重视渲染,实现了他画画上的变革,踏进了艺术更高的境界。

1962年,他创作了4幅巨幅山水《青城山》,长555.4厘米,高195厘米,4幅作品相连,云海峰峙,烟雨迷蒙,气派恢宏,一气呵成。

此画一出,人们惊讶不已,一个眼睛出了问题的六十多岁的老头,竟然还能创作出如此大手笔的作品?

更有人怀疑说:

我不信你画得了这样大的画。

张大千听后,暗自一笑:

比这更大的我也画得了。

于是,有人请他当众画一幅,六十多岁的张大千,仰天长笑,然后说:

我明天就画。

张大千要当众画画,吸引了无数人,很多记者也在现场。

只见张大千拄着拐杖,长髯飘飘,神态昂然,拿着两尺多长的巨笔,笔锋纵横,一幅画一气呵成。

全场一片惊叹,没有人再怀疑张大千不能画画了。

然而,眼疾的问题,也确实越来越困扰他,他不能想画就能画了,只有在眼睛舒服的时候,才能挥毫作画。

他还想画一幅展现祖国伟大气魄的作品,但直到1968年,他才有了创作这幅作品的灵感。

那年四月,他不顾视力,没日没夜地画了10天。

终于,《长江万里图卷》创作完成,长1996厘米,高53.3厘米。

画完之后,随手就送给了朋友。

曾经,他给自己刻了一枚印章“大千父”,但随着年纪变大,他将印章换成了“大千老子”。

晚年的张大千,在台湾定居。

1979年,张大千身体大不如前,于是就立下遗嘱,要将自己的收藏捐献给国家,将自己的画作留给家人。

1981年,有人向张大千求取一幅《庐山图》。

张大千说:

我没去过庐山。

来人觉得,没去过,那就是画不了了,可张大千却决定要画这幅画。

虽然没去过庐山,但他心中有庐山。

此后数月,他神游心中的庐山,终于,庐山越来越清晰,他开笔创作。

谈笑之间,将青花大盘里的墨汁泼上画料,任由墨汁在绢布上浸润,变成高山,长出峰峦,吞吐万象。

他拿着大笔,在绢布上勾勒。

这幅画,他画了很久。

1983年,张大千溘然长逝。

丹青意造本无法,世间再无张大千。

10

晚年的时候,张大千曾对朋友说,他画画,是因为想画,如果不想画,就算没米下锅,也绝不为钱去画画。

这世间有趣的灵魂越来越少了,大多数人的灵魂,都变成用钱衡量的了。

在生存与生活之间,很多人只有生存。

可是,我们到底该怎样生活呢?

我觉得,只有当我们真正深入自己的内心,去看到自己真正的渴望,我们才能试着去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你一心只想着怎么活着,而不是想着怎么活好,那么你就会盯着物质,盯着金钱,盯着名利。

因为,物质能让你活着。

然而,要想真正活好,在物质之外,人就必须学会尊重自己的内心,必须学会贴近自己的灵魂去生活。

世上只有一种好的生活,那就是贴近自己的灵魂活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很喜欢尼采的一句话: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因为它终究会失去。

所以,不妨大胆地用喜欢的方式活着,因为死亡最终会终结一切。

文|不有趣灵魂

0 阅读:2

幻翠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