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庄子•天道》:内心虚静方入道境

晨晨文化 2024-03-13 02:12:28
在《庄子•天道》第一篇中,有很长一段话讲述了达到了内心虚静的圣人是什么状态,这种虚空平静会给圣人带来什么意想不到的好处。细读这一章节可以给我们现代人很大的启发,对于有悟性的人来说,那段话是有药石之效的。 一个人若想悟道,前提是得有慧根,而慧,只与“定”有关,静生定,定生慧,那么内心自然就空灵了。一个长期浮躁不安的人,一个魂不守舍的人,是不可能有慧根的,也就只能归于愚顽不化的俗人一类了,那与得道无关。 圣人不是刻意求静,不是对静存有功利心才去求静,那些刻意为之的闭关打坐,充其量只能说是搞形式主义。圣人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受外物干扰,就是在人声鼎沸的闹市中行走也不影响他专注于思考,就是天塌地陷也不足以让他惶恐不安。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任何时候都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因为虚静,所以圣人思考问题时,能做到制心一处,不受任何杂念的干扰,闲居无事时,又像闲云野鹤,内心逍遥自在。这样的人,身处红尘也如置身世外,没有什么能让这样的人内心受到羁绊困扰。 圣人的虚静是与天道相合的,因此圣人的内心平静如同镜子,能映照万物又不受外物干扰,物来即照,物去不留,内心始终保持虚静、恬淡、无为的状态。也就是说,圣人永远不会像俗人一样胡思乱想、做无用功。 因为内心虚静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的人才是可以担当大任。这样的人深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知道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重要,能洞察秋毫,能透到现象看到本质。这样的人能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于是自然有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能力。这样的人若是从政为官,必定能建功立业,这样的人若退隐江湖,也是具有仙风道骨的高人。 圣人能做到内心虚静,其实根本原因就是不受欲望杂念的干扰,这样的人没有我执,没有贪念,外界的诱惑纷争根本干扰不到他的内心,这是圣人的境界,凡俗之人当然是望尘莫及,但是我们可以常常观照、反省自己的内心。 比如,我就在想:我到底在追求什么?什么才是我最想要的?追求名与利,固然是一种本能,但若放任这种本能,会给我带来什么后果?以我的德行,我又配拥有什么?外界的毁誉褒贬,对我真的那么重要吗?我本微尘,我能改变什么?如果我明知不能改变什么,那我又何必执着于什么呢。 这样一想,我的内心便开始回归安静,我终于不再一味关注外界,我开始把心往回收,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开始反省自己。 原来过往曾经走过的弯路、所犯的错误都是脑筋打结的结果,而导致脑筋打结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太浮躁,内心没有做到虚静空明,于是冥顽不化,于是脑子一热就做出冲动的决定,于是说话不过脑,做事不靠谱。当时只图一时快意,还自以为是,可时隔多年后想起,才明白自己当初是脑子被驴踢了,此恨绵绵无绝期,只因当时人昏聩。这就是浮躁遗害无穷。 如今,我在自然而然中喜欢清静,也不再贪图虚名蝇利,无所谓自己有多么平凡,我只想让自己渐入道境,而不是一夜修成正果,那么,我还得让自己的心避免浮躁,避免被外界种种勾了魂魄乱了心性。 我只想让自己的内心回归清静,唯有清静能让灵魂充实且安宁,内心虚静,才能耳聪目明,才能做到自正心性,并能透到复杂纷繁的表象看懂世态人心。
1 阅读:1

晨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