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进入高中快一个月了,但因为是住宿,这一个月里真正能跟我们接触到的日子还不到十天,包括中秋三天在内。而如果要算得再精确点,仅计算纯交流的时间,恐怕也就不到十二个小时。
因为,看起来他真的太忙了,不是在学习和作业,就是在学习和作业的路上。难道,这真的应该是高中生活的日常吗?

记得几个月前还是初三的时候,虽然也是要紧张地迎接中考,但每天也能挤出一点时间运动一下(也算是应对体育中考的一种练习);周末也能去机构打一会儿球,或者一家人出去吃个大餐,还能饭桌上说说话,畅想一直未来的高中甚至是大学生活,偶尔也能开一下电脑电视看几集娃喜欢的动漫。
但是进入高中以后,似乎所有这些都从生活中被剥离了,整个人真的像极了一台学习机器。无时无刻不处在学习和准备学习的过程中。
说起来,在开学前,高中生涯就已经开始了。自从报名后,各类作业就已经布置下来了,紧接着是军训,那些作业也是要定期定量完成,并且上传给老师批改,虽然那个时候都还没见到老师。

还有一点,这一个月给我的另一个感觉是娃正在学会隐身,这种隐身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物理上的隐身,即像上面说的很少处在你的目光范围内,平时一周五看不到,周末过来了也只是饭桌上聊几句,除了第一周会狂吐槽,后面可能习惯了也就不愿意多说学校里的事了。然后就直接回房间做作业了,期间基本不会出来,偶尔你送个水果点心过去(其实也是想看看到底在干嘛),发现他正在全身心的做作业呢。
第二天,早上醒来可能吃早餐也不愿意离开房间,然后就边吃边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涯了,我们确实周六有几节网课,这个过程基本是要保证不被打扰的。然后上完网课也差不多该中饭了,中饭也是快速解决,有时候问一些学校和班级里的事,虽然会说,但似乎也没有太强的倾诉欲,吃饱完全是一种进食补充能量的行为。之后的晚饭也是差不多的情形。

这个是物理上的隐身,还有一个是精神体的隐身,比如以前很愿意对初中里的老师、同学发表评论或者吐槽,也会对看到听到的社会新闻表达观点,也会对家里的某件事某样东西发表看法,对生活相关的事情还比较有想法和建议,现在突然变得什么都不关心了。有时候问他意见,也会说随便啦,我无所谓啦,你们决定就好啦!
这给人一种感觉,似乎对生活对身边的事变得漠不关心了,觉得身边的一切都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好也罢,坏也罢,美也罢,丑也罢,似乎都只是别人的事,与我何干!我不知道这是一种超脱的精神,还是有些厌世的情绪在里面?但总觉得这种变化不太妙。

甚至我觉得,或许这就是抑郁的种子,千万不能让它继续萌芽和发展了。我了解到的很多抑郁的事例都是在初高中阶段以生的,初二以上开始多起来,然后高中开始集中爆发,如果严格统计的话,每所高中里都可能有过半的学生有这种倾向,需要及时疏导,尤其是那些知名的头部重点高中,所谓的四校八大之类。
可能很多家长也听到了一些传闻,9月初刚开学的时候就有几所八大级别的学校出了类似的事件,而上周末又有传言某著名高中有学生怎么怎么了,这里面虽然有些是家庭因素,但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确实,他们的学习压力可能太重了,因为许多人的经历都是高一刚上来就要做几份很难的试卷,让初中里差不多能得满分的同学一下子考出有生以来最差的成绩,七八十分还算好的,有的直接就不及格给你看。这对他们信心的打击是巨大的,因此这些学生像被刺激了一样开始拼命的投入学习,自己让自己强行进行到一种打了鸡血的亢奋状态。
可能这正是高中老师们想要的效果,但对这些才15岁左右的少年来说真的有点残忍和危险,他们在应激状态上满脑子都是学习了,但他们并不知道,未来还很大,人生远不仅仅是学习,即便是学习也绝不仅仅是学业上的学习,明明还有很多美好和精彩在等着他们去经历和体验,课程学习绝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能说肯定是最重要的。

我想高中的家长们都会有相同的担忧,学习固然重要,但生活才是根本啊,如果发现了孩子身上有了抑郁的种子,千万要注意,不要让它扎根下去,可以尝试着慢慢引导,发现生活的真谛,这世界还充满着美食、美景,不是只有课本啊!
好在,现在每所学校也都有心理老师,如果自己觉得没有方向,也许可以求助下心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