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定价权:为何说格律诗的兴与衰是由科举决定的?

许子的房产论 2025-02-22 05:33:32

格律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有唐一代,臻至顶峰。为何后世每朝愈下,就渐渐地‬渐渐地指什么呢走向没落了呢?

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

就‬这‬个‬疑问,读过一些资料,那些观点大多就诗说诗,就律说律,琐屑无谓。概而言之,无非说格律诗的没落是因为格律诗有着严格的平仄、押韵、对仗等规则,而大‬多‬人类的本‬性‬是‬不耐烦琐,再加上时代变迁、新文学形式的竞争、新媒体的分流‬等诸多‬原因导致的。

这种观点显然‬是‬只‬看‬到‬表象‬,没有把握住人类文化发展的底层逻辑,因此也就没弄明白格律诗没落的根本原因。

形容庄肃,行吟泽畔

诗史说:古体诗向近体诗(格律诗)的转变,更多地是由诗内在的音韵要求和人的审美需求而产生的。这当然没错。

许子曰:人类无论文化还是科技的发展,都是在肉体与意识、物质与精神的相‬斗‬相‬生‬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的,但发展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功利性”推动并压制“精神性”,直至精神性销蚀殆尽。

格律诗的发生、发展、兴盛、没落的流变轨迹亦然,先是诗本身内在的要求,然后被科举强力普及推广,然后科举使其僵化,最后被弃之墙角。

科举决定不‬了格律诗的生死,但科举决定了格律诗的兴衰。

在这个决定律背后是平仄的定价权,什么是平仄定价权?即社会给了格律诗创作者有多少的功利分配。用通俗的话讲,擅长作格律诗的人能不能以此养家糊口、乃至获得功名利禄,这就是平仄的定价权。

下面就基于此‬视角‬‬,聊聊格律诗的产生与发展,及其没落沉寂的深层原因,论证‬其‬本质原因‬是平仄定价权的变迁,平仄定价权越高,格律诗越繁荣,平仄定价权越低,格律诗越没落。

平仄定价权

格律诗的产生是基于音乐与诗歌分离的大背景。

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汉代的乐府诗,再到魏晋南北朝的诗歌,诗歌的形式和格律一直在不断地演变。

随着乐府诗衰落,诗歌脱离音乐独立发展,更注重文字本身的声律美感,这为格律诗的形式创新提供了空间,这是文学审美的自然演变。

到了齐梁时期,诗歌的声律理论逐渐成熟,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体诗在长期发展中逐渐暴露出形式自由导致的音律松散问题,而格律诗通过声韵和谐、对仗工整的特点,满足了唐代文人追求精致化的审美需求。

唐代社会繁荣昌盛,人们对于诗歌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注重诗歌的韵律美、形式美和意境美。近体诗在格律、对仗等方面的要求,正好满足了人们对于诗歌审美新的需求,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发展。

会当吟诗三百篇

早期格律诗的自然演进过程中,永明体起了奠基作用。

南齐永明年间提出的“四声八病说”,首次将声韵规则引入诗歌创作,强调“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 。尽管此时尚未明确平仄二分法,但已为格律诗提供了声律雏形。沈约等文人的创作实践虽未完全避免八病,却推动了诗歌从自然声韵向自觉声律规范的转变。

初唐诗人开始完善规则。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人继承永明体,将四声简化为平仄二元对立,并规范了句数、字数、对仗等格律要素,最终定型了近体诗。这一过程更多是文学内部的形式探索,而非科举直接推动。

诗赋格律亦功名

科举制度的功利推动:进士科的诗赋考试。

唐代科举中,进士科以诗赋为核心考试内容,要求严格遵循平仄、对仗和押韵规则。这促使士人必须精通格律技巧,极大推动了格律诗的普及和规范化。例如,杜甫、李白等诗人的作品虽风格迥异,但多数近体诗均符合格律。

考试评卷必须要有标准。于是官方声韵书应求而生。武则天时期,许敬宗主持编纂声韵书,将四声简化为平仄,并成为科举考试的用韵标准。这种制度化的声韵规范,为格律诗的创作提供了统一依据。唐代的试帖诗,就要求士子按照严格的格律和韵脚进行创作,这对于近体诗的规范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垄断,寒门士子通过诗赋才能跻身仕途。格律诗的标准化降低了创作门槛,成为士人阶层普遍掌握的技能。由于科举对于士子的前途至关重要,使得广大士子非常重视诗歌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体诗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热情和动力,从而更广更深推动了近体诗的发展和完善。

因为写好格律诗能中举、能做官、能过上好生活、能得到社会褒扬,人们为何不爱诗,格律诗焉得不兴盛。

所以说,科举决定了格律诗的生死,但科举决定了格律诗的兴衰。

士子科举的贡院

诗赋格律考试在历朝科举中的变化。

如果我们将宋、明、清三代科举考试的内容(诗赋格律考试)变化与格律诗在各朝代的兴盛程度比对一下,就会发现两者的极度关联性。

宋代:

总体上,宋代科举是考诗赋的。北宋初期,诗赋在科举考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随着时间推移,经义与策论的重要性逐渐得到强化,诗赋题目在科举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不过,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诗赋仍然是科举考试的一部分。并且宋代的律赋有一定的格律要求,韵脚等方面有严格规定,考生需要按照这些格律要求进行创作。

明代:

明代科举主要以八股取士,基本不考诗赋格律。八股文有严格的格式和内容要求,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内容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标准,重点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阐释能力,诗赋并非主要考试内容。

清代:

清朝初期基本延续了明代的科举制度,以八股文为主。但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朝廷明确规定,会试第二场表文可易以五言八韵唐律一首,将试帖诗加入了科举之中。所以在清朝乾隆之后,科举考试又重新涉及到诗赋格律的考察,直到 1905 年科举废除,试律诗才退出历史舞台。

格律诗人的夕阳

中国人的实用主义思维根深蒂固,也影响了很多东西。只要一比对科举考试内容与格律诗的发展状态,很多东西一目了然,很多东西无须多言。

我只是偷偷的想了一下:假设目今的高考公考必须考格律诗赋,或者企业面试,也要做格律诗一首,那结果会‬是‬………

中国不缺诗人,中国很缺纯粹的人。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