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能够登上皇位,其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并不复杂,归结起来就是出于权力平衡方面的考量。正是由于各方势力在权力层面达成了一种平衡状态,才使得顺治皇帝得以即位。
简而言之,顺治皇帝得以继承皇位,乃是各方势力均能认可的一种局面。倘若不是顺治继位,换成其他任何人登上皇位,必然会有部分势力极度不满,如此一来,最终极有可能直接致使八旗内部爆发激烈的内战冲突。
彼时清朝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着实不小。处于这样的情形当中,任谁都难以承受八旗内部发生内战所带来的后果。于是到了最后,各方也只能选择各退一步,进而选定了年幼的顺治皇帝来继承皇位了。
毋庸置疑,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顺治皇帝接班这一过程,其实际情况必定是极为复杂的。其间所涉及到的诸多因素、各方势力的角逐以及种种具体情境等,都使得这一权力交接的历程远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电视剧里演的那种因为多尔衮对孝庄太后有意思,就决定拥立福临的情况,绝非真实的过程。若想更透彻地明白这件事,那得先从满清的八旗制度开始谈起才行。
在清朝的历史进程里,八旗制度的出现时间是早于政权存在时间的。确切来讲,当初努尔哈赤完成女真统一后,率先建立起了八旗制度。待八旗制度诞生一年之际,努尔哈赤才正式称汗并建立后金。而后又历经二十年,皇太极才把后金更名为清朝,且举行称帝仪式。
需留意的是,这一时间顺序实际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清朝的八旗制度出现要早于清朝皇帝的产生。故而在清朝初期,特别是皇太极在位期间,其高层政治的情况与正常大一统王朝所施行的制度是存在差异的,有着自身较为独特的表现形式。
确切来讲,在皇太极主政之时,清朝的高层实际上更偏向于贵族政治这一模式。皇太极固然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从法理层面而言,他并不能独自对所有事务做出决断。一旦八旗里那些带头的贵族们联合起来抵制皇太极,那么皇太极所下达的命令,便会沦为一张毫无用处的废纸。
这一点是极为关键且重要的,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整个相关事宜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必须要对这一点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行。
在清朝早期阶段,实际上实行的并非嫡长子继承制,而是贵族选举制度。要知道,那时就连皇帝也并非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如此一来,对于继承人的选定这件事,自然不可能仅由大汗或者皇帝他自己就做得了主的。
在那时的规定下,努尔哈赤离世后,他的儿子、兄弟,乃至侄子,均具备参与选举的资格。最终究竟由谁来接班,就取决于谁所获得的票数最为可观,得票最多者,便能够承接这一重任。
想当年,皇太极得以继承努尔哈赤的位置,缘由便在于此。要知道,皇太极既非努尔哈赤的嫡长子,反而是其父亲的第八子,既不占嫡出的优势,也不具长子身份。倘若当时后金也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的话,皇太极恐怕压根儿就不会有登上皇位的可能了。
当然啦,等到皇太极在位后期阶段,情况就渐渐有了改变。要知道,后来皇太极已然正式称帝,并且着手把清朝的各类制度逐步朝着中原王朝的模式去转变。如此一来,要是皇太极在离世之前,能够及时确立自己的嫡长子为太子,那之后也就不会产生什么争议了。
可问题恰恰在于,皇太极在临终之际,并未册立太子。况且,由于他是骤然离世,也就是暴毙而亡,这就导致在他临死之时,竟然连一个清晰明确的继承人都未曾确定下来呢。
如此一来,麻烦可就大了。
更为棘手的是,依据女真的制度来看,皇太极从严格意义上讲,压根就不存在嫡长子一说!这情况实际上和女真的婚姻制度有着紧密关联。扼要而言,彼时中原王朝施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然而女真这边呢,实行的却是货真价实的一夫多妻制。
于中原王朝而言,唯有正妻所诞下的大儿子,方能被称作嫡长子。但在女真族那里,由于此前长期施行一夫多妻的制度,皇太极的数位妻子,她们的地位是等同的。真要细究起来的话,这几位妻子所生的孩子,其实都可算作是嫡子。
清朝开国之际,皇太极曾册立了一位正宫福晋,此人便是哲哲。不过呢,哲哲膝下仅有女儿,并未育有儿子。
如此一来,无论怎样去计算,皇太极确实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嫡长子。要知道,一旦没有嫡长子的话,这便表明在皇太极离世之后,是没办法依照常规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去确定下一代继承人到底该由谁来担任的。
生前既未确定继承人,也不存在明确的嫡长子身份之人。如此一来,待皇太极离世后,众人自然而然便只能依照以往的传统,继续采用推荐制来决定后续之事了。
就这样,皇太极离世之后,一场极为激烈的皇位争夺大战,毫无预兆地彻底爆发了开来。各方势力纷纷卷入其中,都妄图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争斗里夺得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局势瞬间变得紧张且错综复杂起来。
在努尔哈赤时期所确立的制度之下,皇太极的儿子们、兄弟们,乃至侄子们,均具备参与选举的资格。而最终哪一位能够荣登皇位呢,取决于谁所获得的票数为最多,得票最多者即可成为新一任的皇帝。
这场选举,有资格参与的人着实不少。要知道,皇太极总共有着十一个儿子呢。并且在皇太极离世之际,他尚有八个兄弟健在。若是算上侄子的话,那数量就更为可观啦,可谓人数众多。
严格来讲,这一群人,实际上每一位都具备参与选举的资格。
自然,在这其中绝大多数人,背后并无什么可依靠的支持力量,如此一来,他们自然不会去做那自讨没趣的事儿,比如参加什么选举之类的。而真正有胆量去参与选举的人呢,其身后怎么也得获得八旗里某一个旗的支持才成。
在皇太极尚在人世之时,就已经在原有的女真八旗基础之上,额外设立了蒙古八旗与汉八旗。但需注意的是,蒙古八旗以及汉八旗这边,其带头人基本上是不具备投票资格的。要是真正进行投票的话,关键还得看女真八旗这边的情况。
在皇太极离世之际,女真八旗中的正黄旗与镶黄旗,皆为皇帝直属的八旗。这两旗的立场颇为特殊,它们仅仅拥护皇太极的儿子,对皇太极的兄弟及侄子并不支持。不过呢,具体支持皇太极的哪一个儿子,却并无所谓,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那就都能获得它们的支持。
另外,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对正蓝旗有着掌控权。如此一来,便表明正蓝旗定会坚决站在豪格这一方给予支持,而不会去支持皇太极的其他儿子。
镶蓝旗乃是由努尔哈赤弟弟之子,即皇太极的堂弟济尔哈朗径直掌控着。鉴于济尔哈朗并非努尔哈赤的直系后代,故而在皇太极离世后,济尔哈朗拥有参与选举的资格。如此情形下,对于济尔哈朗以及镶蓝旗而言,支持哪一方其实并无不同,差别仅仅在于谁给出的利益条件更为优厚罢了。
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与多铎分别控制着正白旗和镶白旗。他俩可是货真价实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感情颇为不错。按常理来讲,他们二人都具备参与选举的资格。不过呢,身为弟弟的多铎,心里更倾向于支持自己的哥哥多尔衮。
如此一来,正白旗与镶白旗这两支队伍,便全都坚决地站在了多尔衮一方,对皇太极的其余儿子,是不予支持的。
皇太极的哥哥代善统领着最后的正红旗与镶红旗。他既是皇太极的兄弟,还独自掌控着两个旗呢,就凭这些条件,代善原本是具备参与选举资格的。
然而关键在于,代善着实有些特殊。想当年努尔哈赤离世之际,代善本就是接班的热门人选之一,甚至曾比皇太极更具热度。可之后呢,代善竟与努尔哈赤的宠妃传出了桃色方面的绯闻。虽说此事真相究竟怎样无人知晓,但就这绯闻一事,便足以让代善名声尽毁,如此一来,他也就相当于失去了参与推选的资格。
想当年努尔哈赤离世之际,便是这般情形。而到了如今,皇太极也已去世,那自然依旧是相同的状况,就如同当年努尔哈赤去世时一样,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故而,就代善而言,他是没办法参与到此次选举当中去的。如此一来,代善便和济尔哈朗处于相同的境地了,反正选哪个人对他来讲都没什么要紧的,唯一的不同之处不过是看谁能给予他更大的利益罢了。
如此计算一番的话,最终能够进入决赛圈展开角逐的,便仅仅剩下豪格与多尔衮二人了。而皇太极其余的儿子们,还有其他的兄弟,在这场竞争当中,都已然不具备参选的资格了。
在这诸多候选人当中,正白旗与镶白旗立场鲜明,坚决站在多尔衮一方给予支持。正蓝旗则毫不犹豫地力挺豪格。正黄旗和镶黄旗的态度是支持皇太极的儿子,这个儿子可以是豪格,也可以是皇太极的其他子嗣。而正红、镶红以及镶蓝这三旗,在人选方面持无所谓的态度,选谁都行。
在选举开始之前,清朝高层呈现的便是这样的基本状况。也就是说,在选举尚未开启之时,清朝高层所处的状态大致如此,这便是当时那个阶段清朝高层的实际情形呢。
随后,选举拉开帷幕,多尔衮与豪格二人皆寸步不让,致使这场会议最终陷入了僵持的局面。与此同时,正黄旗和镶黄旗方面,一心要让皇位稳稳落在皇太极的后代手中,为此他们直接派人将宫殿团团围住,还放话只要多尔衮最终当选,便即刻发动兵变。
就因这场选举,双方已然处于极度紧张、对立的态势,可谓是剑拔弩张到了极点。要是没办法妥善处理好此事,那么接下来的局面极有可能是清朝内部直接爆发内战,局势也会随之陷入极度的混乱当中。
显然,若是清朝发生内战,这样的结果是所有人都无法接受的。彼时,明朝那边的情况是,农民起义已然开展得如火如荼,形势严峻。
彼时张献忠已然称帝,而李自成正率军与孙传庭的十万大军相互对峙。再过数月,李自成便会击败孙传庭,接着于西安登上皇位,最终致使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
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很明显,清朝内部发生内战这种情况,是所有人都无法接受的,毕竟这与大家的利益相悖。要是真的挑起了内战,那代善以及济尔哈朗,必然会在第一时间做出选择站好队,力求将内战所带来的损耗降到最低程度呢。
就在这样的一个时刻,济尔哈朗挺身而出了,并且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
既然你们谁都不愿意做出让步,那干脆就都别选了,直接去选皇太极的其他儿子不就好了嘛,何必在这儿僵持着呢,这样不就把问题给解决了嘛。
济尔哈朗所提出的这个方案,乍一听起来,好像有点离谱,给人一种不太靠谱的感觉。可要是静下心来,认真去琢磨一番的话,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一个能让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的方案呢。
首先要明确的是,正黄旗与镶黄旗所支持的并非仅豪格一人,而是皇太极的儿子们。其次得看到,众人都无法容忍内战的发生。相较而言,代善和济尔哈朗这两人,是更倾向于支持上述所说的这个方案的。
因此,在济尔哈朗把这个计划提出来以后,众人很快便陷入了犹豫之中,纷纷开始在心里仔细盘算着这一方案究竟能带来哪些好处,又会存在什么样的弊端,都在权衡着其得失情况。
随着济尔哈朗率先开启了这样的情况,接下来,众人便开始思索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要是依照这个计划,不推选豪格,而是从皇太极的其他儿子当中进行选择的话,那究竟该选哪一位呢?
实际上答案仅有一个,这个答案便是老九福临。
从正史的记载来看,这件事实际上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压根就没有发生过的情况,在正规的历史记载当中完全找不到与之相关的依据,足以表明这件事在正史上确实未曾出现过呢。
皇太极的诸多儿子里,福临着实是最具继承资格的那一位。此前曾提到过,女真族施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可要是严格来讲的话,准确来说应该是一夫多妻多妾制。
皇太极的妻妾众多,其中有五位的地位较为突出。从中原王朝的角度来讲,这五位女子,均可被视作正妻的身份呢,她们在皇太极众多媳妇里,是相对有着较高地位的存在。
在这五个正妻里面,除了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之外,其余的四位正妻均未曾生育儿子。而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她便是日后的孝庄太后,且唯有她生下了一个儿子。
严格来讲的话,真正能算得上是嫡子的唯有福临一人。就拿豪格来说吧,实际上他也只能被归为庶子这一类呢。
此外,孝庄太后背后所拥有的政治势力,着实令人感到恐惧。孝庄太后的姓氏是博尔济吉特,这一姓氏乃是将某个蒙古姓氏用满语进行音译后得来的。要是用蒙古语来说的话,这个姓氏其实就是孛儿只斤,而这恰恰是成吉思汗的姓氏。
想当年,孝庄太后下嫁皇太极,其初衷便是出于联姻考量,就是为了促使蒙古与女真之间的关系能更上一层楼呢。如此一来,实际上孝庄太后所代表的,正是那整个蒙古八旗。
尽管蒙古八旗并不具备投票权,可他们所代表着的那股力量,亦是绝不能被小看的。其力量的存在有着自身的分量,即便在投票权方面缺失,但其所蕴含的影响力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同样有着不容人们忽视的重要性呢。
因此,在皇太极的儿子当中,除了豪格以外,实际上也就唯有老九福临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想必大家都能够迅速地就想到吧。
这样一来,济尔哈朗所提出的那个方案,实际上就等同于要推选福临了。也就是说,按照济尔哈朗提出的方案去执行的话,最终的结果就是会选定福临呢。
相较于多尔衮、豪格二人而言,福临背后所拥有的支持力量明显要薄弱许多。不过要是撇开多尔衮与豪格这两人不看的话,那么福临无疑是最为合适的皇位继承人了。
其一,福临获得了蒙古八旗的有力支持。其二,镶黄旗与正黄旗同样是站在福临这一边的。其三,推选福临能够有效避免清朝内部发生内战,基于此,济尔哈朗以及代善所代表的三个旗,也会对福临给予支持。
如此一来,福临的身后一下子便拥有了五个女真八旗,并且还获得了蒙古方面的支持。即便多尔衮与豪格心中不乐意、不答应此事,可他们也毫无办法,毕竟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已然沦为了少数派,根本无力改变局面了。
因此在那之后,多尔衮与豪格二人也唯有接受这样的一个结果了。而他们二者的区别不过在于,在接受这一结果之时,各自又能够从中获取到多少的好处罢了。
就这样,在又历经一轮谈判过后,众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由福临登上皇位。与此同时,多尔衮与济尔哈朗担任摄政王这一要职。而豪格呢,身为福临的兄长,虽说也能得到一些益处,可终究是失去了皇位的继承权。
福临上位的整个经过便是如此。不得不承认,福临的运气着实不错。打一开始到最后,年仅六岁的福临压根儿没做什么事儿,就这么被众人推上了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呢。
没想到,机关算尽的多尔衮与豪格,最终却都与皇位擦肩而过,沦为了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们费尽心思、用尽手段去谋划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可结果却未能如愿以偿,只能眼睁睁看着皇位旁落,徒留满心的遗憾与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