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琏到底多狡猾?淮海败逃时有副官提醒他跑反了,他却狡黠一笑

野史记录 2025-02-21 19:14:39

1948年11月25日,黄维的第十二兵团被围于双堆集地区。彼时,我军用于包围黄维兵团的兵力多达7个纵队,黄维兵团的处境非常不乐观,蒋介石闻讯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忙电令胡琏去南京面授机宜。

身陷双堆集

胡琏是一个聪明人,又怎么能看不出黄维兵团的不利局面?但与此同时,胡琏也很清楚蒋介石此时叫他去南京面谈的用意,因此见面后慷慨陈词,主动表示自己愿意临危受命,亲自奔赴双堆集。

胡琏之举宛如飞蛾扑火,却深得蒋介石赏识,遂安排胡琏乘坐空军小飞机飞赴双堆集。胡琏此时进入双堆集,对黄维而言自然是多了一个助力。但黄维对当时的形势非常清楚,第12兵团此时深陷重围,又断绝了补给,缺粮少弹的情况下,即便是胡琏来了也断无力挽狂澜之力。

因此,胡琏进入双堆集不久后,黄维就找了个机会让胡琏回南京了。黄维此举的用意无非两点,一来让胡琏就此脱离险境,避免与自己一起灭亡,日后第12兵团若真的就此覆灭,胡琏也能给善后。

二来是胡琏来双堆集改变不了双堆集,除非蒋介石能够尽快调集重兵驰援,派胡琏回南京见蒋介石,正好可以催促蒋介石尽快发兵救援。胡琏自然乐得此时回南京,可惜他没能达成黄维的意愿,不仅没能搬来救兵,自己还跟着蒋介石看了一场《文天祥》电影,在蒋介石的暗示下被迫重返双堆集。

胡琏再次回到双堆集以后,黄维和胡琏自然也都没了侥幸心理,开始全力思索如何突围。黄维这个人属于循规蹈矩之人,而胡琏又属于灵活多变之人,两人在指挥作战的思路上经常背道而驰。谈及突围一事时,黄维的意思是大家一起突围,要生一起生,要死一起死。

而胡琏则认为此时第12兵团已经不具备整体突围的条件,应该尽早面对现实,着手展开分散突围,这样生存下来的机会还能更大一些。事实上,第12兵团已经被我军团团围住,不仅活动空间被逐渐压缩,就连补给也断了很久,很多官兵都已经杀马充饥了。

狡猾的逃跑之计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想要大规模突围基本上不具备条件了,否则第12兵团早就脱险了。但黄维却很固执,与胡琏僵持不下,直到最后时刻才不得不下令突围。黄维决定突围时,一共有两辆坦克可以乘坐,其中一辆比较破旧,一辆比较新。

胡琏得知这个情况以后,可能是感念黄维之前让他去南京的好意,所以果断将那辆新坦克让给了黄维,而自己则钻进了那辆比较旧的坦克。突围开始以后,黄维率领部队朝着西北方向逃了,而胡琏则乘坐坦克逃往了西南方向。

坦克出发不久,胡琏身边同乘的副官就发现不对劲儿了,因为他们逃跑的方向不仅与黄维不一致,而且几乎是冲进了我军的追击部队中。因此,副官对胡琏说出了自己的疑惑,询问胡琏是不是慌乱之中跑反了方向啊?

胡琏闻言不仅没有慌乱,反而笑了起来,因为朝着这个方向逃正是他此次逃跑计划中的重要一环。两人交谈之际,突然坦克前面出现了我军的一队民兵,但由于这辆坦克比较破旧,行驶的速度并不算太快,而且行进的方向又是我军所在的方向,所以民兵误以为这是一辆被我军缴获的坦克,直接无视了坦克的存在,继续向前方战场走去。

见到这一幕,副官对胡琏的决定十分钦佩,胡琏也显得颇为得意。此后,坦克行进的途中遇到越来越多的我军战士,但他们的想法和之前民兵差不多,都认为这是一辆我军缴获的坦克,全都选择了无视。

胡琏就这样乘坐坦克,堂而皇之的行走在公路上,侥幸逃过了我军战士的眼睛。不过,胡琏当时虽然表现得颇为得意,但他其实也很害怕,甚至可以说执行这个逃跑计划之前,他就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了。

笔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胡琏在出发之前,曾经找军医要来了大量的安眠药,打算在自己被俘虏前吞服自尽。只不过,他没想到这个计划如此顺利,一路从公路逃出去很远,这才赶紧指挥坦克离开公路,开进了两侧的农田之中。

结局

彼时正值黑夜,公路上的路况良好,坦克行驶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农田很难行走,万一误入了大坑或者泥潭之中,坦克陷进去就走不了了。副官提出这个难题以后,胡琏倒是很爽快,直接打开了坦克上方的盖子,他亲自探头出去,给坦克驾驶员当起了向导。

胡琏此举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毕竟一辆坦克穿梭于我军之中,又朝着相反的方向。短距离还可以理解,一旦要脱离我军包围圈的范围时,必然会引起怀疑。胡琏深知这一点,这才铤而走险指挥坦克进农田,毕竟最后一段逃跑之路可不能还凭借侥幸了。

果然,胡琏乘坐的坦克虽然进入农田后在他的指挥下行进速度不慢,但还是被我军的战士发现端倪,并在叫停无果后开始对胡琏的坦克发起猛攻。胡琏很快就被我军的枪弹击中,缩回了坦克内部,但由于我军短时间内调不过来重武器,一时间竟然拿胡琏的坦克没什么办法,就这样让胡琏的坦克给逃了出去。

胡琏的坦克一路逃窜至涡河岸边后,胡琏在副官的拖拽下出了坦克,度过涡河后雇佣一辆牛车,这才逃到了蚌埠。胡琏逃出去以后,在医院取出了32个大小弹片,但他命大还是活了下来。不过,黄维就没这么好运了,他乘坐的新坦克反而出了问题,成为我军俘虏。

毛主席得知胡琏的逃跑过程后,对胡琏的评价是“猛若虎,狡似狐”。最有意思的是,胡琏逃回去以后,不仅没有就此落魄,反而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赏识,称他懂得随机应变。而胡琏自己呢?则对自己的表现也颇为满意,因为他一直以来都认为,只有活下来才是第一位,这样才能继续作战。

1 阅读:36

野史记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