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昭烈庙和武侯祠,这里面好多事儿都让人感觉有些乱套呢。就拿刘备殿前的文官廊和武将廊来说吧,也是挺让人费解的。先说文官廊这边,排在首位的是庞统哦,在他之下呢,还有十三个人呢。这十三人分别是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呢。再看武将廊那边,是以赵云为首的哦。在赵云之下同样也是有十三个人呢,他们依次是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
大家知道赵云吧,他可是被视作武将之首呢。不过有意思的是,他的服装和文臣之首庞统的着装竟然差不多。就因为这一点,有些人便据此认为赵云应该算是文臣,而不是武将哦。而且呢,还有人根据赵云所担任的官职以及他的谥号等情况,进一步推论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赵云在刘备集团当中所处的地位,差不多就相当于西汉初年的陈平呢。
赵云曾经担任过多个官职,像牙门将军、留营司马、翊军将军、征南将军、镇东将军以及镇军将军等。他去世后,被追谥为“顺平侯”。大家可以发现哦,其他很多武将的谥号常常会有壮、刚之类的字眼,可赵云的谥号却不同呢。这一点,其实是导致他文武身份让人捉摸不透的原因之一哦。为啥这么说呢?就像大将军姜维等人所议论的那样:如果一个人有着柔贤慈惠的品德,那就可以用“顺”来形容;要是行事有规有矩、有条不紊,那就符合“平”的含义;要是还能够克定祸乱,同样也能用“平”来表述。综合这些方面来看,所以就给赵云追谥为“顺平侯”啦。
赵云的谥号,即便不进行翻译,各位读者想必也都清楚。在其谥号当中,用来称赞他文治方面的表述是八个字,而夸赞其武功的则是四个字。并且这里夸赞武功所用的字是“平”,而不是“壮”哦。
顺平侯这样的谥号,看起来似乎不太符合人们印象中武将该有的样子。所以呢,有人会怀疑赵云其实是文臣而非武将,这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不过呢,这里面存在一个情况哦。那就是在赵云的墓碑上,明明白白地写着“汉顺平侯赵云墓”这几个字。而在墓碑旁边的碑文呢,还有这样的注解内容:“这里所说的汉镇东将军墓,指的就是汉顺平侯同时也是镇东将军的赵侯哦,他的名讳是云,字子龙,是寿终正寝的。他的那些君臣僚佐们把他的遗骸安葬在了这座山上呢。”
赵云的谥号以及他的墓碑,其实已经针对赵云究竟是文臣还是武将这一问题,给出了十分明确的答案啦。那这答案具体是怎样的呢?别急,咱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赵云在加入刘备阵营之后,曾经担任过的一系列官职情况。
在建安五年的时候,赵云正式开始跟随刘备啦。那时候的情况是这样的,刘备被曹操给打败了,关羽不幸被擒,然后投降了曹操。而张飞呢,在这段时间里也有个事儿,他娶了夏侯渊的侄女做正妻,这位夏侯氏后来可是季汉后主刘禅两位张皇后的生母呢。就在这样的局势下,赵云跑到袁绍的军队当中,找到了显得有些孤独寂寞的刘备。找到之后呢,刘备和赵云的关系那叫一个亲近,两人居然同床眠卧呢。而且,刘备还秘密地派赵云去招募人手,赵云挺能干的,一下子就合募到了好几百人。这些人都对外宣称是刘左将军(也就是刘备啦)的部曲,袁绍呢,对这些情况压根就不知道。就这样,赵云之后就随着刘备一同到荆州去了。
关羽和张飞这两人啊,他们在亲身经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过程里去不断摸索、学习关于战争的各种门道,这种情况呢,大致就和晋西北铁三角里的丁伟、孔捷差不多。而刘备呢,他可是有着不一样的经历哦。他曾经接受过名师卢植的亲身传授,要知道,他和公孙瓒那可是师兄弟的关系。这个卢植可不简单呐,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儒,同时呢,还是一位能征善战的武将呢。就像《后汉书·卷六十四》里记载的那样,卢植,字子干,是涿郡涿人。他身材高大,足足有八尺二寸呢,说话的声音洪亮得如同洪钟一般,酒量也很惊人,能喝下整整一石酒。在中平元年的时候,黄巾军起义闹得很凶,当时四个府署一同举荐卢植,于是朝廷就任命他为北中郎将,并且授予他持节的权力,让他带领北军五校的将士,征调天下各个郡的兵力去征讨黄巾军。在这一系列战斗当中,卢植连连击败黄巾军的首领张角,斩杀俘获的敌人多达一万多人呢。
赵云正式归入了刘备的阵营之中,打这以后,他就一直忠心耿耿地追随着刘备,从未有过背离的想法。他在跟随刘备的过程中立下了诸多赫赫战功,其中有几件那可真是家喻户晓,大家都十分熟悉,这里也就不用再多费口舌详细说了。比如说在长坂坡那场激烈的战事里,赵云单枪匹马冲入敌军,硬是从重重包围之中成功救出了刘备的儿子阿斗。还有一回,孙夫人差点就把阿斗拐带到江东去当人质了,好在赵云反应迅速,他和张飞一起及时出手,在江上成功截住,又把阿斗给抢了回来。另外,在汉中之战的时候,赵云更是使出了令人惊叹的空营计,凭借着非凡的胆识和智谋,成功击退了曹军的主力部队呢。
咱们来聊聊入川之战。在这场战役当中呢,要说功劳啊,赵云的功劳实际上是比诸葛亮和张飞都要大一些的哦。怎么个情况呢?就是赵云接连拿下了两座城池呢。而诸葛亮和张飞呢,他们各自只拿下了一个郡哦。就像《华阳国志·卷五·公孙述刘二牧志》里记载的那样:“赵云自江州分定江阳、犍为,飞攻巴西,亮定德阳。”从这里就能很清楚地看到他们在入川之战中的不同战绩啦。
按常理来讲,赵云可是立下了诸多赫赫战功呢。就拿曹魏那边的五子良将以及其他将领来说吧,只要不是去世得太早的,或者存在被俘后变节这类污点的,基本上都从乡侯的爵位晋升到了县侯的级别啦。要知道,爵位再往上走一级的话,那可就要封公爵咯。在两汉以及魏晋时期,爵位是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来划分的,依次是关内侯、都亭侯、名号亭侯、都乡侯、名号乡侯、县侯,最后才是公呢。不过呢,能够像曹操、司马懿那样获封公爵的人可真是少之又少。就说司马懿吧,他最开始是河津亭侯,之后晋升为向乡侯,接着又成了舞阳侯,就这样一路攀升,最后爬到了安平郡公的高位呢。而说到受封晋公并且加九锡的,那可就是司马昭啦。
大家来看看啊,把刘备和曹操放在一起比的话,就会发现刘备真的显得挺小气的呢。你想啊,刘备都当上皇帝了,可诸葛亮呢,也就是拜了相而已,居然都没给他封侯呢。再看看骠骑将军马超还有车骑将军张飞,他们原本分别是都亭侯、新亭侯,在刘备称帝之后呢,也仅仅只是分别晋升成了斄乡侯、西乡侯,从这方面来看,刘备这做法确实显得不够大方。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情况,丞相诸葛亮那可是有着卓越的才能和巨大的功绩,可即便如此,在一开始的时候他都没能被封侯呢。那翊军将军赵云呢,相比之下,就更难有封侯的机会啦。一直等到刘备驾崩之后,刘禅继位成为新的君主,这时候情况才有了变化,诸葛亮被封了武乡侯,而赵云也终于获封永昌亭侯。
前面我们已经讲完了赵云的履历、他所立下的赫赫战功以及所获的官爵等方面的情况啦。接下来呢,就该回过头去看一看赵云墓前的那副对联了哦,这副对联写的是:“一身赤胆卫蜀国,满腔忠魂保江山。”
在成都市大邑县城东的银屏山下,有一处特别的地方,那就是赵云墓前的庙宇。这座庙宇啊,还有两个名字呢,一个叫“子龙庙”,另一个叫“将军庙”。这子龙庙的历史可不简单,它历经了多次的兴衰起伏。就说在清康熙四年(也就是1665年)的时候吧,当时的知县李德跃主持对它进行了重建工作,让这座庙宇又重新立了起来。之后呢,到了乾隆、嘉庆年间,它还经历了三次规模比较大的修葺工程,不断地被修缮完善。再往后,到了道光、咸丰年间,人们又对它进一步地加以维修,而且还进行了扩建呢。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它就变成了一座拥有三重大殿的祠宇啦,规模比之前更大,也更加壮观了。
大家知道吗,赵云的庙属于将军庙哦。你要是去看的话,就会发现不论是庙前还是庙里面的塑像,赵云都是身着戎装盔甲的样子,显得特别英武。而且在昭烈庙当中,赵云可是坐在武将的首位呢。再结合他的谥号里有“顺平”这两个字,咱们就能明白啦,赵云其实是一位既勇猛又有儒将风范的将领哦。这里得说一下,在宋朝以前呢,文武之间并没有分得那么清楚,严格意义上的文臣武将的区分其实是不存在的。就拿诸葛亮来说吧,他最开始担任的是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这样的职位,之后才升任丞相的呢。再看看坐在赵云下首以及对面的那些人,像孙乾、简雍、费祎、邓芝、蒋琬他们,其实也都有军衔的哦。就说庞统吧,他和诸葛亮可是同时被封了军师中郎将的。孙乾呢,是秉忠将军;简雍呢,是昭德将军;邓芝被封为车骑将军;蒋琬和费祎更是厉害,他们分别是蜀汉的第一任和第二任大将军呢。
当我们把史料与谥号、塑像、墓碑、祀庙这些相关内容综合起来去分析观察的时候,就能够得出一个十分明确的结论哦。就拿狄仁杰来说吧,他曾经担任过内史令,还出任过幽州都督、河北道行军元帅这样的职务呢。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赵云身上,他可不光是能够带兵去战场上打仗冲锋陷阵,而且还肩负着掌管军官考核升黜这样重要的职责哦,甚至连刘备家里的一些家务事也都归他来操心打理呢。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主要是因为在那个时候,是文武不分家的哦。也就是说,当时并没有那种非常严格意义上所界定的文官,同样也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武将啦。就好比在举行大朝会的时候,所有人都是头戴高高的帽子,腰束宽带,身着宽松的长袍大袖的服饰呢。即便是武将,在这种场合下也不能顶盔掼甲,要知道那铠甲可有几十斤重呢,只有在即将要冲锋陷阵上前线打仗之前才会把它穿戴起来哦,要是在行军途中或者参加朝会这些时候就穿上它,那可真的会把人给累坏累死的。
当我们这么去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去争论赵云到底是文臣还是武将,其实从一开始就掉进了一个错误的认知区域。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压根就不存在明确的文臣和武将这样的区分呢。赵云一会儿穿着袍服,一会儿又身着铠甲,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为他到底是文臣还是武将而争论不休,实在是没必要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