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仁慈的太监:复查圣旨时,故意改掉一个字,拯救数千人生命

有缺的晚风 2025-02-21 11:31:46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宦官,他历经了晚唐时期,并且一直活到了五代十国阶段。这位宦官相当长寿,足足享年71岁呢。在那个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乱世之中,他可谓是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凭借着这份处世智慧,他在仕途上竟然能够步步高升,不断取得晋升。而且,更为难得的是,在那样一个灾祸不断、危机四伏的时代背景下,他一次次巧妙地躲过了接踵而至的灾祸,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有这样一位宦官,他的举动着实难能可贵。在面对诏书的时候,他仅仅改动了其中的一个字,可就是这小小的一个字的改动,却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成功挽救了几千人的性命。也正因如此,这位宦官得到了史学家们的一致称赞呢。

大家肯定会好奇,他到底是何方神圣?而且这整件事,又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呢?怎么就发展成现在这样让人疑惑不解的局面了呢?

曾带兵击退十万大军

在历史的长河中,宦官群体里有不少人扮演的都是反面角色,他们的种种行径常常为人所诟病。然而,有这么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是宦官,但并没有步那些反面角色的后尘,而是成为了一个例外的存在。

张居翰是来自河北清河这个地方的人,他曾经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宦官张养玫的干儿子。

咱们得说一说啊,晚唐时期有个很突出的状况,那就是宦官专权的情况极其严重呢。严重到啥程度呢?就连有些皇帝啊,都是靠着宦官的拥立才登上皇位的。

话说张居翰在朝廷当中,一直都是小心翼翼地从事着各项工作,始终秉持着本分做事的原则,从来都没有做过任何伤天害理的勾当。

有这么一位太监,他可不像那些通常没什么文化的太监,此人便是张居翰。张居翰的文化水平相当高呢,这在太监群体里可不多见。不仅如此,他还曾经执掌过军事方面的事务哦。在为人处世这方面,张居翰做得很不错。就拿他在地方任职的时候来说吧,他和那些军阀将领相处起来,关系十分融洽,彼此之间相处得很和谐呢。

他曾经担任过八品的内府令这一官职,要知道,在官场体系里,八品官可算是极为低微、渺小的存在了,妥妥的微末小官。不过呢,这人做事的态度那叫一个认真负责,每次经办的事务,都处理得妥妥当当、井井有条。也正因如此,他多次获得了皇帝的称赞与认可呢,而且,皇帝还屡屡给予他不少赏赐。从这些情况来看,很明显能感觉到皇帝对他那可是相当重视的。

张居翰这个人有着宠辱不惊的特质。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面对怎样的荣辱得失,他都能保持平和淡定的心态。而且呢,他始终都在认认真真地去完成那些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把每一项该做的工作都做得妥妥当当的,细致周到,严谨认真,以至于根本就没有留下什么漏洞或者差错,让别人能够从中挑出毛病来呢。

张居翰曾接到任务被派往幽州,负责监督那里的军事相关事宜。在幽州期间,他结识了一位老乡,就是来自河北深州的刘仁恭,两人相处下来关系很不错。后来呢,张居翰的任职期限到了,按常理是要返回的。但这时候刘仁恭特意出面,向朝廷提出请求,希望能让张居翰继续留在幽州任职。而朝廷方面经过考量后,也同意了刘仁恭的这一请求。

这里有个情况值得大家留意一下,那就是张居翰在幽州待着的时候,正好赶上发生了宫廷政变这么一档子事儿。他心里可明白着呢,这种时候,不掺和进去那才是最明智的做法,要是参与了,说不定就会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呢。所以呢,就刘仁恭提出的那个请求,说不准其实也正合张居翰他自己心里所想的,就相当于是他个人内心的愿望啦。

在后来的时候,朱温掌握了大权,他可是五代后梁政权的建立者呢。朱温这个人对宦官特别厌恶,当时张居翰就是个宦官,朱温就责令刘仁恭必须要把张居翰给处决掉。这刘仁恭啊,倒也没真的按照朱温的要求去办,而是随便找了个替死鬼,就这么把这事儿给糊弄过去了。也正因为如此,张居翰就有幸成为了晚唐时期极少数能够一直活到五代的宦官当中的一个。

你瞧,那朝局可是波谲云诡的,局势复杂多变,充满了各种未知和危险呢。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张居翰居然能够成功地保全自己的性命,这可真的太不容易啦!从这一点就能充分看出来,张居翰这个人得有多聪明,他脑袋瓜子肯定转得特别快,懂得审时度势,知道在什么时候该怎么做才能避开那些要命的风险呢。而且,他所秉持的处事原则那也是相当实用的哦,靠着这些原则,他才能在如此险恶的朝局当中稳稳地站住脚,给自己留得一线生机。

不仅如此,这位身为宦官的人,居然还具备军事方面的才能呢。要知道宦官在通常情况下,主要是在宫廷内从事一些侍奉之类的工作,可这位却与众不同,在军事领域也展现出了一定的能力,这确实是挺让人意想不到的呢。

后梁有一位名叫李思安的大将,他率领着足足十万的大军,气势汹汹地朝着潞州城发起了攻击。在这危急时刻,张居翰挺身而出,亲自来到潞州城的城头之上,负责督战事宜。面对张居翰如此坚定的防守态势,那李思安所带领的十万大军尽管人数众多,却也实在是毫无办法,完全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呢。

这仗啊,都已经持续打了半年多的时间啦。期间,对方还送了好几次劝降信呢,想着能让张居翰投降。可张居翰那是意志坚定得很,根本就不为所动。面对这样的情况,后梁派出的那些精兵,使出了浑身解数,却始终拿张居翰没办法,就是攻克不了他,没法让他屈服呢。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直等到第二年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当时有个叫李存勖的人,他年仅24岁,可别小瞧他,他可是后来五代后唐政权的建立者呢。就是在这一年,潞州被敌军围困,情况十分危急。而李存勖呢,亲自率领着主力部队前去救援。也正是靠着他这次亲自带队出击,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才最终成功地为潞州解除了围困之危。

在那个时候,后梁的军队其实已经没什么战斗力啦,就好比是强弩射出的箭,到了最后那股劲头已经很微弱了。而张居翰呢,他可真是厉害,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绝佳的作战时机。只见他带领着城中的老百姓还有军队里的将士们,一股脑儿地朝着敌军杀了出去。这一仗打得可真漂亮,最后斩杀了敌军足足有一万多人呢,就这么着,取得了一场大大的胜利。

你瞧,有这么一场极为罕见的守城之战,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指挥这场战役的居然是一个宦官。从这事儿就能看出来呢,他在带兵方面的本事那可真是不一般,都已经超过了普通的将领啦。

有这样一类宦官,他们是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在面对各种局势变化的时候,他们能够敏锐地去审时度势,做出恰当的判断与应对举措。并且呢,他们对于自己的上级极为忠诚,始终坚守这份忠诚之心,认真履行职责。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够在自己所处的环境里,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一方边境的安宁,让当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毫不夸张地讲,这类宦官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并不比一些被大家所熟知的名臣差呢,可以说完全是不相上下的程度。

在五代十国那样一个武人肆意横行、极为暴烈的乱世之中啊,百姓们的生活往往是饱受战乱之苦,动荡不安。然而,张居翰却做到了让百姓们能够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正常地从事生产生活,不受太多战乱的侵扰。从这一点就能够充分看出来,张居翰他怀揣着一颗仁爱之人所具备的善良之心呢。要知道,在当时那样混乱的世道背景下,能做到这一点可实在是太难得了,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呢。

前蜀皇帝上表投降

话说回来,那张居翰在守城一事上可是立了大功的。可谁能想到呢,在朝堂之上,他却受到了压制。面对这样的处境,张居翰选择了明哲保身的做法。每次大家在一起商议那些重大事情的时候,他都不会主动地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那位大将郭崇韬呢,即便心里可能对张居翰有什么别的想法,但一时之间,也实在是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能够对他下手,或者说去处置他呢。

在经过了许多年的时光流转之后,沙陀族出了一位颇具影响力的领袖,此人便是李存勖。李存勖凭借着自身的能力以及诸多因素的助力,举行了祭天的仪式,并且正式称帝,由此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政权,名为后唐。而李存勖也因为这样的功绩,被后世称作后唐庄宗。

在他登基两年之后,便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军事部署,那就是派遣太子李继岌以及大将郭崇韬率领大军向南征伐前蜀。前蜀在当时不过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面对来势汹汹的征伐大军,根本无力抵抗,没过多久,就乖乖地举起双手投降了。

后唐时期,一支规模达六万人的大军开启了征程。这支大军是从如今陕西的凤翔这个地方出发的,在行军过程中,他们顺利通过了大散关,而后一路向着蜀地行进,摆出了直逼蜀地的态势。

前蜀这个政权,是由河南舞阳人王建所建立起来的呢。它的国土面积相对来说并不是很大哦。而它把都城设在了成都这座城市。

王建这个人,其出身是个流氓,在青年时期,他从事的是贩卖私盐的勾当。

在晚唐时期,有这么一个人,他认了大宦官田令孜当作自己的干爹呢。之后呢,趁着局势混乱,他就占据了蜀地这块地方。而朝廷呢,针对他占据蜀地这一情况,给他封了一个叫做西川节度使的官职。

四川盆地四周皆为山峦环绕,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其相对闭塞。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建迅速在当地占据了主导地位,就如同成为了当地的“土皇帝”一般。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当中啊,大家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但凡在蜀地建立起割据政权的,往往都持续不了太长时间呢。就拿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说吧,像刘备所建立的蜀汉政权,那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可即便如此,它也没能长久地存在下去。还有十六国时期李雄建立的成汉政权,也是在蜀地割据一方,但同样没能逃脱存续时间不长的命运。另外呢,前蜀和后蜀这两个政权也不例外,它们同样是在蜀地建立起了自己的统治,可最终也都没能维持多久就走向了终结啦。

在这一片区域当中,除了成都平原之外呢,其他的大部分地方要开垦土地可就太难啦。而且呢,大西南这块地方人口特别稀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呢,是很难积攒起特别强大的国力的哟。

王建的妻子是徐氏,她生得年轻又貌美。这徐氏,心里一直盘算着让自己的儿子王宗衍(也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王衍)能够当上皇帝。于是呢,她就常常在跟王建同榻而卧的时候吹起了枕头风,软磨硬泡地跟王建提这事儿。这徐氏,厉害得很,一看王建不怎么松口,干脆使出了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招数。王建被她这么折腾来折腾去的,实在是架不住了,最后只好无奈地同意了她让儿子当皇帝的这个请求。

在公元918年的正月,时年41岁的王建走完了他的一生,溘然离世。随后,由他年仅18岁的儿子王衍继承了王位,开启了属于王衍的统治时期。

在王建主政期间,那可是做了不少事儿呢。他积极地开疆拓土,不断拓展着国家的版图范围;同时呢,大力任用贤能之人,让那些有才能的人都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作用;而且,还十分鼓励发展生产,推动着经济等各方面不断向前发展。可以说,王建在这些方面确实下了功夫,也实实在在地开展了诸多工作。然而,等到王位传到王衍这一代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前积累起来的王国国力,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远远比不上之前王建执政时的那种强盛状态了。

前蜀一共有两代皇帝,这里所说的这位是第二代皇帝,同时呢,他也是前蜀的最后一位皇帝啦。

王衍在治国理政方面着实没什么本事,可要说胡作非为,那他倒是极为擅长的。他公然干起了卖官鬻爵的勾当,通过这种不正当的手段,大肆搜刮老百姓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钱财,把民脂民膏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而且呢,他还四处去巡行,这巡行可没给百姓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让百姓们苦不堪言呐。

像这样行事暴虐且毫无道义可言的皇帝,那肯定是无法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毕竟他的种种残暴不仁的做法,早已让民众对其失望透顶,如此一来,又怎会赢得民心呢?所以说,这样的皇帝必然是不得民心的。

李存勖留意到王衍这人颇为暗弱,没什么强硬的手段和能力。他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寻思着蜀地这块地方可是相当不错,就如同一块极为诱人的大肥肉摆在那儿呢。在他看来,这么好的地方,要是能据为己有那可再好不过了,要是不把它拿下,那可就白白错失这么好的机会啦,于是便动了想要夺占蜀地的念头。

后唐的大军气势汹汹地压了过来,面对这样的局势,王衍心里很清楚啊。要是选择抵抗的话,那结局肯定就是死路一条。思来想去,他觉得倒不如趁早投降呢,说不定这样做还能保住自己的一条性命呢。

王衍这个人着实窝囊,面对局势,他竟然直接选择了上表乞降这一做法。之后,他就摆出一副十足的降者姿态,只带着寥寥几个人,便前往了洛阳。

李存勖眼见王衍这般识趣、懂得顺应时势,心里不禁对其大为夸赞。而且啊,他还当场就许下承诺,说日后必定会划出一块地方,用来妥善安置王衍。并且他还极为郑重地表示,就如同日月星辰高悬于天空之上那般,自己所许下的这个诺言那是绝对不会改变的。

王衍听到这话后,心里就如同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一般,顿时踏实了许多。随后,他便带着数量多达一千余人的队伍回到了蜀地,这队伍里有一众大臣,还有他的家属们。在那个时候,王衍可能还沉浸在自己的幻想当中呢,幻想着能一直身处富贵温柔乡,过着惬意又奢靡的生活,完全没意识到之后可能会面临的种种状况。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李存勖最终竟然还是违背了自己之前的承诺,做出了食言而肥的举动。

改动一字让千人活命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王衍选择投降的那个时候,突然传来了有反叛情况发生的消息。

李嗣源率领军队在魏州(也就是如今河北省大名县那一片区域)发起了叛乱之事。面对这样的情况,李存勖别无他法,只能亲自率领大军前去平定这场叛乱。当大军从洛阳启程出发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景进的伶人,这人出了一个特别不好的主意。

他向陛下进言道,此次陛下发起东征之举,就好比狮子去捕捉兔子那般,看似胜券在握。可如今太子李继岌还身处成都尚未归来,如此一来,一个在东边进行征战,一个在西边的成都,两个不同的方向都有兵力部署在行动,这必然会使得国内的兵力变得空虚起来。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极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趁机钻这个空子,然后做出对朝廷不利的举动。所以呢,依臣之见,倒不如干脆把王衍那一批人给杀了,只有这样做,才能彻底杜绝往后可能会出现的祸患呐。

伶人呢,指的就是那些唱戏的演员。李存勖这个人,对戏曲特别痴迷喜爱,就因为他这喜好,有不少唱戏的演员都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呢。在后来,欧阳修还专门撰写了一篇名为《伶官传》的文章哦。

有一种说法是“心不狠,江山不稳”,李存勖听了之后,觉得这话挺有道理的呢。于是呢,他就安排自己的手下按照这个理念去具体落实执行相关的事宜啦。

李存勖所下的诏书内容原本是这样写的:“王衍一行,并宜杀戮”。意思就是说王衍以及他同行的那一行人,全都应当被处死。然而,在宣读这份诏书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情况。有个人叫张居翰,他在宣读诏书的过程中,悄悄改动了其中的一个字。他把诏书中的“行”字给改成了“家”字。这么一来,诏书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从原本针对王衍同行的那些人,变成了只针对王衍的家人了。

“一行”与“一家”可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就说这一行人吧,那里面涵盖的人员可丰富了,有已经投降的前蜀的文臣武将,还有太监、宫女呢,甚至连普通的工匠也在其中。瞧瞧这架势,要是算起来,估计被杀的人差不多得有上千人之多呢。

不过呢,王衍他们这一家子人可能有几十人之多哦。要是负责行刑的人怀有恻隐之心,说不定还会悄悄地放走几个人呢。

王衍身为皇帝,这一点使得他成为了李存勖的潜在威胁。也正因如此,最终导致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那些本是无辜的人,却惨遭横死的厄运,这般场景实在是让人看了于心不忍,实在是太过凄惨,令人不禁为之叹息。

就这样,仅仅因为这一个字的差别,竟然成功制止了一场极有可能导致上千人惨遭杀害的悲剧发生。不过,令人唏嘘的是,王衍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厄运,他的一家人都被杀害了。

王衍遭遇被杀之事的时候,年仅28岁。

在古代,人们都认为杀降这种行为是很不仁义的。就说王衍吧,他做了一件事,就是举国投降了。可即便如此呢,最后还是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王衍的母亲在临死之前,痛心疾首地说道:“我那儿子都已经带着整个国家投降了,本以为能有个好结果,可谁能想到,最终还是没能保住性命,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你们这些人,如此不讲信义,做出这等杀降之事,我看呐,用不了多久,灾祸也会降临到你们自己头上的。”

话说在古代,有个叫王衍的人,他有一个妾室姓刘呢。这刘氏长得那可是颇有几分姿色,模样甚是动人。后来不知发生了啥情况,刘氏落到了要被行刑的地步。不过呢,当时负责行刑的刽子手看到她那楚楚可怜的模样,心就软了下来,心里便生出了想要赦免她的念头呢。

有这么一个女人,那可真是相当有骨气。她斩钉截铁地说道:“如今家也没了,国家也已经灭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算是死,也绝不愿意去遭受那些耻辱啊。”

之后的情况还真就如同王母所讲的那样,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当年4月发生的兴教门之变当中,落得个死于非命的下场。当时啊,他不幸中箭受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喝下了那属于他的最后一杯酒,而后便离世了。而发起起兵之事的李嗣源呢,最终成为了后唐的第二任皇帝。

这么来说吧,王衍离世和李存勖离世差不多就是紧接着的事儿,几乎前后没差多少时间呢。说不定啊,李存勖直到临死之前,都还没顾得上或者没来得及去“处置”张居翰呢。

李嗣源最终对王衍进行了追封,赐其为顺正侯,并且按照诸侯的礼仪来将他下葬,也算是给予了这位年轻皇帝最后的些许体面吧。从这一举措其实就能够看出来,李嗣源在内心深处,也是认为杀害王衍一家这件事情,确实是有些不太能说得过去的。

话说李嗣源继位之后,张居翰特意前往洛阳去面见他。这时候的张居翰年事已高啦,便向李嗣源提出请求,希望能够退休安享晚年呢。后来,他就在71岁这样的高龄与世长辞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后世的时候,在陕西西安那个地方,还出土过有关他的石质墓志哦。

后记

大家知道吗,在隋唐那个时期,清河张氏可是声名远扬呐,在当时那可是出了不少高官呢,那可真是相当风光啊。然而呢,有个叫张居翰的人,他可是被列入正史的,而且还得到过夸奖呢,按说也是挺了不起的吧。可奇怪的是,在清河张氏的名人录里头呢,他却显得不怎么起眼,实在是有点可惜啦。

不过呢,他所建立的功绩是不会就此消失、被人遗忘的。这些功绩将会被永远地记载在历史的书页之中,供后人去翻阅、去了解,长久地留存下去呢。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