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对《闻鸡起舞》的故事特别熟悉啦。在这个故事里,有个人叫祖逖,他只要一听到鸡打鸣的声音,就会立刻起床呢。然后呢,他会和自己的好朋友刘琨一块儿去练功、读书。通过这个故事,其实是想给我们传达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得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而且要勤奋努力地去学习。
那么,那位每天早上都坚持学习的祖逖,大家可能会好奇,他在后来究竟建立了什么样的丰功伟绩?他这一辈子又都做了哪些事情呢?还有,他最终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生于危难之时
话说在西晋那个时候,朝中大臣的权力可真是大得很呢。这些大臣一旦得势,他们所属的宗族那可就跟着沾光啦,真可谓是鸡犬升天。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只要一个家族里能出一位俸禄达到两千石的大臣,那这个家族立马就能在当地出名,成为有名的世家啦。
祖逖所身处的祖氏宗族啊,有着颇为显赫的情况呢。几乎每一代当中,都能有一位官职达到两千石以上级别的人哦。就因为这样的情形,祖氏宗族在当时那可真的是声名远扬,成了赫赫有名的大宗族啦。
祖逖是出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家庭环境里的。他家属于那种大家族,有着一定的势力和底蕴。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他的父母对待他的态度十分宽容。为什么会这么宽容呢?就是因为家族的能量比较大,即便祖逖偶尔做了一些不太妥当的错事,凭借家族的能力和关系,也能够把这些事情给妥善地处理好、摆平掉。
祖逖年少之时,所接受的是一种放养式的教育方式哦。这种教育方式呢,使得祖逖在年少阶段呈现出了放荡不羁的状态。不过呢,别看那时候他有些放荡不羁,可年少时期的祖逖那绝对称得上是少年英雄呢,就如同梁山好汉那般有着不凡的气概和风采。
祖逖在年少的时候,老是喜欢出去闯荡一番,就如同行走在江湖之中一般呢。每次要是在路上碰到有不公平的事儿,他那股侠义劲儿就上来了,毫不犹豫地就要拔刀相助,非得把这事儿给管到底不可。而且呢,当他遇到一些生活穷苦的人时,那更是大方得很。他会把自己身上带着的银两全都送出去,心里想着的可不是别的,就只是为了能和这些人交上朋友呢,这份仗义疏财、重情重义的做派,可真是让人钦佩。
祖逖这个人呐,那可是相当轻财重义的。他的这种品质特别突出,所以没多久就吸引了众多愿意跟随着他的人呢。不过在那个时候,祖逖心里并没有其他多余的念头哦,就是一门心思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儿。
祖逖这个人呢,他向来不搞拉帮结派那一套哦。不过,他的朋友可真是遍布天下呢,不管走到哪儿,都能有如同兄弟般的朋友在。就好像他的交友圈子是一张大大的网,撒向了世间各个角落,处处都有能与他情谊深厚、称兄道弟的人。
祖逖这个人呐,可不单单是会把钱送给自己的朋友们哦。他还常常惦记着那些穷苦的人们呢,会时不时地去救济他们。而且,他还会特意前往一些贫困的地区,把钱财分发给当地有需要的人。就因为他做了这么多好事,当地的很多小家族都对祖逖特别尊敬呢。
我们能从中了解到,祖逖在年少的时候呢,年龄虽说还不大,可他这性格着实很不错哦。要知道,他身处一个大氏族当中,按常理来讲,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可能就会养成那种高高在上、瞧不起人的姿态了。但祖逖却不一样呢,他不但没有变成那样,反而是经常去帮助接济许多穷苦的人。也正因如此,他在宗族当中特别受大家的敬重呢。
要知道,对于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而言,做出这样的行为那可是相当不容易的,真的是非常难能可贵呢。
祖逖年少的时候就有闯荡江湖的经历,而这段经历呢,恰恰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了读书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儿。后来,他因为被推举为孝廉,从而获得了当官的机会。从这时候起呢,祖逖就下定决心要发愤图强啦,于是便开始刻苦地研读各种诗书典籍呢。
话说在祖逖二十三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事儿呢。当时,百姓们对祖逖十分认可与推崇,就推举他做了孝廉。这还没完哦,朝廷那边呢,也很看重祖逖,任命他担任司州主簿这个职位啦。而且,有意思的是,和祖逖一同担任司州主簿这一职位的还有刘琨呢。
刘琨可不是个一般人呐。他,在文采方面那可是相当出色的,写起文章来辞藻华丽、才思敏捷,斐然的文采着实令人赞叹。但你可别以为他只是个文弱书生哦,他的武功同样也不含糊呢,有着很不错的身手。就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他是通过举孝廉这种选拔方式进入仕途,从而当上了官的。并且,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刘琨竟然还是汉室宗亲呢,和汉室有着亲属关系,身份上也有着一份特殊之处。
要知道,他可是和刘备同宗的,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呢。这里得说明一下,历史上叫中山靖王的可不止一位哦,但刘备的祖上恰恰就是这位中山靖王刘胜,所以说他和刘备有着同宗的这层关系。
祖逖和刘琨到任以后,他们俩性格特别相似呢,所以没过多久就结成了好朋友啦。在那段日子里,他俩几乎每天都待在一起,真可以说是形影不离,不管去哪儿,好像都能看到他们相伴同行的身影呢。
话说在某天的清晨,祖逖正在睡梦中呢,睡得那叫一个香。可就在这时,一阵鸡叫声传了过来,一下子就把祖逖给吵醒了。祖逖当时心里头立马就涌上了一阵烦躁的情绪,为啥呢?因为他实在是太困啦,就盼着能再多睡那么一会儿呢,结果这鸡叫一闹,美梦全没了,能不烦躁嘛。
昨天夜里,祖逖和刘琨凑在一块儿,就着书中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呢。这两人那可真是投入,你一言我一语的,探讨得特别起劲儿,不知不觉就到了后半夜,这才去睡下。结果呢,没睡多久,早上鸡一打鸣,算一算呐,他们这才睡了还不到两个时辰呢。
一般人要是碰到这种情况,那肯定是直接拉过被子,接着蒙头大睡喽。可祖逖不一样,他一听到鸡叫的声音,二话不说,立马就从床上起来了呢。
当时,在一旁的刘琨见祖逖已经起身,本来还想着劝他再多睡会儿呢,毕竟能多睡一会儿也是好的。可没想到的是,祖逖压根没听劝,反倒一把将刘琨强行给拉了起来。就这样,两人一同来到了院子里,然后便开始专心致志地练起了剑法。
在一段时间过后,晋惠帝登上了皇位。可这晋惠帝,他是个智力存在缺陷的低能儿呢,对于治理国家这样复杂且重要的事情,他压根就没有那个能力去承担。就因为晋惠帝没办法好好治理国家,司马氏家族里的其他一些人呢,便纷纷动起了心思,都对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产生了觊觎之情。于是呢,在这种种因素的作用下,一场混乱就此爆发了,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
在“八王之乱”尚未爆发的时候,祖逖与刘琨两人之间有过这样一番互相激励的话语。他们彼此说道:“要是天下陷入大乱的局势,各方豪杰纷纷崛起,到那个时候,咱们二人肯定能够在中原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成就一番了不起的事业啊!”
然而,他们俩当时怎么也没想到,就当初随口说出的那么一句带着戏谑意味的话,结果竟然一语成谶了呢。之后的情况便是,天下真的就大乱起来啦,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难,到处都是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
祖逖是个颇具才华之人,可遗憾的是,他一直没能得到重用呢。没办法,他只好在几位诸侯王的营帐之下辗转奔波,心里就盼着能有一位贤明的君主能够赏识他的才能。只是呢,一番努力下来,最终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是那么明显哦。
实有救世之才
没过多久,洛阳城便被蛮夷给攻破了。在这种形势下,祖逖没办法,只能带着家人往南方逃亡。要知道,祖氏家族当时可是有好几百口人呢,不过这些人全都对祖逖唯命是从,不管祖逖让他们往哪个方向走,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按照吩咐前行。
在道路之上,有老人因为身体的缘故走不动路了。这时候,祖逖看到这种情况后,便贴心地为这些老人准备了一辆车,用这辆车来拉着老人前行,以便能帮助他们顺利到达想去的地方。
在那之后的行程中,他们又碰到了一些强盗在途中拦路抢劫。其实啊,这些强盗原本也都是些平民百姓,只是因为生活所迫,被逼得走投无路了,这才无奈之下干起了抢劫的勾当。祖逖见到他们这般可怜的模样,心里很是不忍,经过一番思考后,便向这些强盗发出了邀请,让他们加入到自己的队伍当中来。
要是遇到那些极为凶恶、蛮横,根本不听他人劝告的人,祖逖可绝不会心慈手软、手下留情的哦。要知道,祖逖那一身的功夫可不是平白无故就练出来的,那可是实实在在有真本事的,碰上这种不讲理的人,他自然是有能力去应对的呢。
话说祖逖带着一家老小成功抵达了安全之处后,发生了一件事。琅琊王司马睿向祖逖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够出任徐州刺史这一职务。而祖逖呢,他很痛快地就答应了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他们所来到的这个地方,恰恰就是他即将要去治理的徐州,所以祖逖才会欣然同意这一任职邀请呢。
祖逖带着家人逃离了,但即便如此,他心中始终对北方百姓那悲惨的遭遇怀有深切的同情。他虽已身处他方,可每当想起北方百姓所经历的那些苦难,内心就满是不忍与悲悯,这份同情之情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呢。
没过多久,西晋迎来了最后一位皇帝司马邺登基即位。彼时的情况是,洛阳城已然丢失,被一些少数民族所占据。在这样的局势下,司马邺别无他法,只能待在长安,向各方的诸侯王发出求助的信号,期望能得到他们的援助以应对当下的困境。
司马睿呢,也知晓了相关的消息。然而在他内心深处,压根就没想着要去收复那些失去的土地。在那个时候,他一门心思就只想着朝着南边行进,盘算着能为自己多抢占一些地盘过来呢。
祖逖对司马睿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困惑。在他看来,当时北方的反抗力量依旧是颇为强大的,只是遗憾的是,这些力量却缺少一个能够统领全局的人,而司马睿在这方面似乎也没有什么积极的作为,这让祖逖实在是难以理解。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大家都觉得只要司马睿能够亲自带领兵马向北进发,然后再去联合当地那些心怀忠义的人士,齐心协力的话,那肯定是能够把那些蛮夷给驱逐到境外去的,而且能让他们从今往后再也不敢轻易来侵犯了。祖逖呢,就把这个想法仔仔细细地说给司马睿听了,可谁知道,司马睿听了之后呢,既没有表示同意,也没有说不同意,就那么不置可否的态度,让人也摸不透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事实上,司马睿并未应允祖逖所提出的建议。可他呢,又没那个胆量公然表明自己是要拒绝北伐这件事的。于是呢,他干脆就把祖逖当作了一块挡箭牌来使喽。
司马睿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任命祖逖为豫州刺史。在任命之后呢,司马睿还给予了祖逖相当的支持,具体来说,给了他一千人的军饷,要知道这军饷对于军队的组建和维持运作可是非常关键的,同时还赏赐了一千匹布。安排好这些之后,便让祖逖踏上北伐之路,去完成收复豫州的重要任务啦。
话说那时候,司马睿对待祖逖的做法可真是让人有些意外呢。司马睿竟然连区区一千的兵马都不愿意拨给祖逖,就这么让祖逖自己去想办法招募兵丁、扩充队伍。这还不算完呢,不仅兵马不给,就连兵器都不发给祖逖,直接就把这个难题又抛给了祖逖,让祖逖自己去想办法铸造兵器呢。
从相关史实来看,司马睿这人还真没那种能稳稳当当当皇帝的运势呢。你想啊,他后来居然被王家那样压制、欺负,处境那叫一个艰难。而且到最后呢,更是落得个被活活气死的结局,由此也能瞧得出来,他在当皇帝这件事上,确实是没那个命。
接下来要说的是祖逖这边的情况。当时呢,司马睿给祖逖的支持那是相当有限的,就给了那么一点儿东西而已。不过呢,祖逖可没有因为这点儿就打退堂鼓,放弃北伐的计划哦。只见他,带着宗族里头好几百个年轻子弟,还备上了粮食、布匹这些必需品,然后就特别坚定、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北伐的征程啦。
祖逖率领着军队成功渡过长江以后,便在当地着手开展一系列准备工作。只见他们迅速地盖起了熔炉,随后便紧锣密鼓地展开行动,利用这些熔炉开始进行钢铁的冶炼,其目的就是为了铸造出可供作战使用的兵器。
大家都知道,临阵磨枪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其实并不罕见,不少人在事情快要来临的时候,才想起要做准备,赶紧抓紧时间临时抱抱佛脚。不过呢,有一种情况就更夸张啦,那就是临阵铸造兵器,这种事儿可真的是很少见呢,一般人还真不太能碰到这样的情况哦。
在铸造兵器的这个过程当中,祖逖一直在努力地招募人员呢。经过一番周折,他又召集来了两千多人。可就算是这样,把新招来的人和原来的人都算上,他手底下满打满算也就只有三千人。就这么点人,要想开展大规模的北伐行动,那根本就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儿。
不过呢,祖逖此次行动所定下的目标并非是要一下子就把所有失去的土地都收复回来哦。他心里盘算着,只要能够先把豫州这块地方成功收复,那就很不错啦。
无复国之命
虽说如此,可要知道收复豫州可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儿。祖逖要是希望能在豫州稳稳地扎下根来,那谯城就必须得打下来才行呢。
彼时,谯城掌控在当地豪强张平的手中。这张平啊,虽说表面上宣称归顺了司马睿,可实际上呢,压根就不听从司马睿的指挥调度。当祖逖奉着司马睿的命令来到谯城的时候,张平全然没有要放他进城的意思,就那么把祖逖挡在了城外。
祖逖当时的处境很是无奈,为啥呢?因为他手底下的兵力实在是太紧缺啦,就那么点儿人,每一个都很宝贵呢。在这种情况下,可不能随随便便就把有限的兵力耗费在攻城这件事儿上,那可太不划算了。所以呢,祖逖就琢磨出了一个办法,他专门派出了一名参军,让这名参军进到城里去和对方进行谈判呢。祖逖心里盼着,希望城里的张平能够看在大局的份儿上,帮他们一把,一起为北伐出份力。
有这么一名参军,在行事方面不太懂得应有的礼数,结果就把张平给惹恼了。这一下可不得了,张平一气之下,竟然把这个参军给杀了。而且啊,他还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下令关闭城门,从这之后就不再和祖逖有任何往来了。
祖逖实在是没什么办法。他心里清楚得很,就自己目前所拥有的兵力状况而言,是根本没办法通过强行进攻的方式去攻打那座城的。既然强攻不行,那就只能去琢磨别的途径、依靠别的办法来达成目的啦。
祖逖在暗中与张平的部将谢浮取得了联系。要知道,这个谢浮向来和张平之间存在矛盾,关系很不融洽。祖逖瞅准了这一点,便以高官厚禄来对谢浮进行引诱。之后,在一次谢浮与张平交谈的时机下,谢浮突然拔出刀来,毫不犹豫地就把张平给杀害了。紧接着,谢浮就去打开了城门,将一直在城外等候的祖逖恭恭敬敬地迎接到了城内。
然而,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在张平离世之后,他的朋友樊雅竟然要来寻衅滋事,找上了祖逖的麻烦。并且呢,樊雅所率领的人马还和张平生前的旧部相互勾结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势力,气势汹汹地直朝着祖逖的大营逼近过来。
好在祖逖最终等来了桓宣等所率领的援军,有了援军的助力,他们成功地击败了前来进犯的敌军。在这之后呢,祖逖又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去劝降樊雅,经过一番努力,樊雅最终归降,就这样,谯城也被顺利地纳入到了祖逖的掌控范围之中啦。
此次祖逖得到了两支队伍的支援,这两支队伍分别是李头所率的部队以及桓宣所率的部队。而这两支部队的长官是同一个人,也就是陈川。
然而,在见到祖逖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祖逖对待他们的态度极为亲切,那种亲切劲儿,让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就拿李头来说吧,他在见过祖逖,之后回到家里,不禁发出了这样一番感慨:“要是我能够在祖逖的手底下效力,为他做事啊,哪怕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我那也是打心底里愿意的,绝不会有半点儿不情愿呢。”
没想到的是,李头说的那些话居然传到了他上司陈川的耳朵里。陈川得知此事后,没有丝毫的犹豫,当下就下达了命令,要将李头给杀掉,于是李头就这样因为自己说过的话而丢了性命。
李头离世之后,他手底下的那些部下心里直犯嘀咕,都特别担心会因为李头的死而受到牵连,被追究什么责任之类的。思来想去,他们最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带着所有的人马,一股脑儿地去投奔祖逖了,想着在祖逖那儿或许能寻得个安稳的去处。
没过多久,桓宣想出了一个计策,他佯装出兵去迎战敌人。可实际上呢,他是带着军队径直来到了谯城这个地方,然后选择投靠了祖逖。而另一边的陈川呢,看到当下的形势,觉得自己已经没什么希望了,大势已去。于是,他干脆就带着剩余的那些人,一起去投靠了后赵的皇帝石勒。
没过多久,祖逖就率领着部队去攻打陈川了。可这时候的陈川呢,早就已经投靠到石勒那边去啦。石勒得知祖逖来攻打陈川的消息后,那是立刻就派出了五万的兵力前去增援陈川。不过呢,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派去增援的五万大军,最后竟然被祖逖给打败了呢。
在那之后,祖逖和石勒之间老是产生摩擦呢,不过倒也没有发展到全面展开大战的程度。就是趁着这样的一个时机,祖逖开始行动起来啦。他着手去拉拢豫州那边还留存着的各种势力,充分运用自己所拥有的人脉关系,努力去做协调沟通的工作,最后成功地让豫州的诸多势力都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齐心协力地团结在了一起呢。
话说祖逖那边,他的势力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与此同时呢,石勒这边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他的势力是逐渐在缩小。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差距越来越明显,石勒面对这样的局势,最后实在是扛不住了,心里也清楚自己没那个实力再去挑起什么争端啦,所以就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去惹事儿咯。
石勒一心想要讨好祖逖,为此他特地为祖逖的母亲修建了一座墓呢。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出面和祖逖进行沟通交流,其目的就是希望他和祖逖双方能够不再起冲突,实现和平共处的局面。
在那之后,祖逖手下有一个将领叛变了,这人逃啊逃,最后跑到了石勒那边。可没想到的是,石勒呢,并没有收留这个叛将,反而是直接把他给杀了。石勒这么做,其实是为了向祖逖表达赔罪之意呢。
祖逖一直为了边境的安宁不懈努力着。在他的全力付出之下,边境地区总算暂时迎来了和平的局面。可谁能想到呢,祖逖因为长时间过度操劳,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最终患上了重病。这病来势汹汹,尽管大家都盼着他能好起来,可没多久,祖逖还是没能扛过去,病逝了,他离世的时候年仅五十六岁啊。
祖逖离世之后,对于豫州的百姓而言,那真可谓是如同失去了至亲一般悲痛万分。要知道,祖逖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可是极为重要的呢。于是,各地都纷纷行动起来,为祖逖建起了祠堂。这些祠堂啊,承载着百姓们对祖逖深深的缅怀之情。而且呢,每一年,百姓们都会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往祠堂进行祭拜,以此来纪念祖逖的功绩以及表达他们对祖逖的追思之意呢。
话说那石勒,当他听闻祖逖离世的消息之后,立马就调兵遣将,发兵朝着南方进发了。要知道,此前在祖逖的带领下,晋军还能与石勒的军队抗衡一番。可如今祖逖不在了,这晋军就如同没了主心骨一般,实力大打折扣,哪里还是石勒的对手呢。就这样,在双方的对抗当中,晋军节节败退。而祖逖花费了半辈子心血,好不容易才打下来的那些领土,最后也没能守住,又重新被石勒给夺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