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当太子时,多次与朱元璋争执甚至打架,为何老朱没有废了他?

有缺的晚风 2025-02-22 13:23:39

当我们说起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时候,不少人对他的印象就是觉得他是个暴君呢。为啥会有这样的看法?就是有些人觉得,他这人狠起来,甚至有可能连自己亲生的孩子都能下得去手去杀害呢。

大家知道吗,朱元璋在之前可并不是那种做事没分寸的人哦。就拿他和长子朱标的关系来说吧,起码有一点是能确定的,那就是不管朱标和他怎么争吵,朱元璋都不会有废掉朱标这个太子的想法。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朱标为人仁慈宽厚吗?

来自朱元璋的天使投资

在那个时候啊,要说朱元璋绝对下不去手去杀的人,那可就有两位啦。一位呢,是马皇后,她和朱元璋那可是夫妻情深,一直以来在朱元璋的身边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呢。还有一位,就是太子朱标啦,朱标身为太子,那可是朱元璋寄予厚望、着重培养的接班人呐。这马皇后和太子朱标,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那绝对是朱元璋这一辈子里最为重要的两个人,在他心中的分量那可重得很呐。

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那可相当受重视,朱元璋呢,亲自为他挑选了一位特别优秀的老师,这位老师名叫宋濂。要说这宋濂啊,那也是很有名气的呢,那篇著名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他写的哦,就由这样厉害的人来教导朱元璋的大儿子呢。

不知道大伙有没有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通常来讲呢,家里的头一个孩子,往往是那种文静又乖巧,还特别听话的类型。可要是说到老二以及老二之后出生的那些孩子呢,情况就不太一样啦,他们大多比较犟呢,老是不听话,弄得大人有时候也挺头疼的,确实不太能讨得大家的喜欢哟。

朱标是家中的长子,而他的情况恰好成功地印证了这样一个规律。

朱标在恩师的悉心教导之下,逐渐成长起来。他的性格十分沉稳,遇到事情能够沉着冷静应对,不慌不忙。同时呢,朱标为人还特别善良宽厚,总是以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展现出的完全就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那种形象。

朱元璋在自称吴王之后,就着手把朱标当作继承人去着力培养了。要知道,在古代那种环境下,这样的做法是极为常见、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啦。

朱元璋和儿子相处的时间并不算多,然而在对儿子的教育方面,他却做得相当到位呢。虽说平日里父子相处的时光有限,但朱元璋在儿子的教育之事上可没有丝毫的懈怠,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把该给予儿子的教导都很好地落实了下去,使得教育成效颇为显著。

朱元璋常常对儿子讲道,咱们如今的生活,相较于以往那可富裕多啦。不过呢,可绝不能因为日子好过了,就变得意志消沉、不思进取。那得咋努力才好呢?这是个需要好好琢磨琢磨的事儿。

朱元璋对朱标进行教导,他语重心长地对朱标说,平日里一定要多多去留意、去关怀老百姓们的生活状况。你看看那些老百姓,他们连最基本的吃饱饭、穿暖衣都难以做到,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困苦。在这种情况下,你又有什么理由、凭什么去心安理得地享受那富贵荣华的人生呢?你得时刻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啊。

要知道,只有当这些普通老百姓们每一个人都能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在生活的基本需求方面都得到了满足,这时候呢,你自己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幸福。因为老百姓们是社会的根基,他们的生活安稳、富足了,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也就会更加和谐美好,那身处其中的你,自然也就能享受到这份和谐美好所带来的更加幸福的生活啦。

朱元璋对朱标讲道,等到他真正去迈出那关键的一步时,便会深切地体会到,自己能够走到如今这个地步,其中的艰难程度是超乎想象的,过程是多么的不容易。

确实啊,想想老朱,那可是开局就只有一个碗。就拿着这么一个碗起步,一路摸爬滚打,历经了无数的艰难困苦,最后能取得如今这般了不起的成就,真的是太难太难啦,太不容易咯。

话说回来,朱元璋可不光是嘴上说说而已哦,人家可是实实在在地身体力行着呢。就拿了解百姓生活状况这件事儿来说吧,他有好多次都亲自带着自己的儿子们,去往民间各处去探查一番,就是想真切地知道老百姓们日子过得究竟是个啥样儿。

在历史的长河中,朱元璋这位皇帝啊,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呢。你看啊,对于那些不幸被朱元璋下令杀掉的大臣而言,朱元璋在他们眼里,恐怕就如同一个暴君一般。这些大臣有的或许是犯了什么过错,有的可能是卷入了一些复杂的朝廷纷争,总之呢,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最终落得个被杀的下场,所以从他们的角度来讲,朱元璋的行事手段可能显得过于严苛、残酷啦。但换个视角来看,对于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贫苦无依的老百姓来说呢,朱元璋那可真的是一位好皇帝。他深知老百姓平日里遭受的苦难,像沉重的赋税、各种劳役,把百姓们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朱元璋上位之后呢,采取了很多举措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哦。比如说,他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让大家能多留下一些自己辛苦劳作所得;又大力整治贪官污吏,因为这些贪官总是在搜刮民脂民膏,朱元璋严惩他们,就是在为老百姓撑腰,让老百姓能过上相对安稳的日子。所以,在贫苦老百姓的心目中,朱元璋的这些作为那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好事,自然就觉得他是个好皇帝啦。

在那之后,朱元璋成功称帝,建立起了大明王朝。这时候啊,他立刻就把朱标册立为太子啦。从他这一系列举动当中,那份对朱标的宠爱之情那可真是明明白白地摆在那儿,任谁都能看得出来。

朱标被立为太子之后,这才算是他真正生活的开端呢。朱元璋那可真是相当贴心,一方面呢,持续安排老师来教导朱标,让他能够不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在学业方面得到很好的培养;另一方面呢,朱元璋还亲自出马,精心为他挑选了诸多大臣去辅佐他,期望这些大臣凭借自身的经验和能力,能够在处理政务等诸多方面给予朱标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朱元璋的这些做法,其目的那可真是太明显啦,明摆着就是不给其他儿子留任何机会。

朱元璋一心想着让儿子朱标能提前对当皇帝这件事有所适应,于是呢,他自己常常会率领着士兵奔赴各处去打仗。而在他外出打仗的这个期间,就安排朱标留在家里,担当起监国的职责,好让朱标能借此机会对处理国家大事等相关事宜有一定的熟悉和历练。

在教育以及对未来储君的培养等方面,朱元璋那可真的是竭尽全力、想尽了一切办法。他可谓是把能用上的手段、能付出的精力全都使了出来,一心想要在这些重要的事情上做到最好呢。

话说回来,这父子俩乍一看呢,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情况,一切都挺正常的样子。但实际上呢,他们背地里可是经常发生争吵的哦,只是外人不太容易察觉到罢了。

最初的时候,朱标这人确实是很听话的。可朱元璋的其他那些儿子呢,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啦,一个个那可都是调皮捣蛋得很,可没少给朱元璋惹出各种各样的麻烦事儿呢。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朱元璋心里头可是窝了一肚子火呢。为啥生气?这其中是有缘由的。不过呢,这朱元璋没怎么念过书,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他一旦心里不痛快,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比较简单粗暴,常常是直接就动手打人来发泄情绪呢。

解救万千大臣

朱元璋的儿子们面对父亲那如同五指山一般的巴掌,心里满是惧怕。每次一想到那巴掌可能落下来,就吓得不行。所以呢,他们常常会跑去找到大哥朱标,一脸哀求的样子,求着朱标去跟父亲说一说好话,好让父亲能饶过他们,别因为他们犯的错就动那让人胆寒的巴掌。

你看啊,朱标这人呢,心地特别软。每次他那些弟弟们苦苦地向他哀求的时候,他就狠不下心来不管不顾。不管弟弟们犯下了什么样的过错,朱标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他们向相关的人去求情呢。

要知道,并不是每一次求情都能起到作用。就拿朱元璋来说吧,当他正在气头上的时候,哪怕是朱标去为弟弟们求情,也没办法避免,甚至还会跟着弟弟们一同遭受惩罚呢。

要知道,对于朱元璋而言,朱标的一个举动可是让他心里头挺欣慰的呢。朱标平日里一直都在竭尽全力地去维护弟弟们和父亲之间的那种关系。毕竟他身为大哥,在很多事情上都充分展现出了对弟弟们那份浓浓的疼爱之情呢。

大家想想啊,要是朱标对自己的弟弟们完全不管不顾的话,那朱元璋可真的是要大发雷霆啦。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只有朱标把和弟弟们的关系都给搞好了,往后呢,这朱标才能更加顺顺利利地坐稳那至高无上的皇位。这兄弟之间要是相处得和睦融洽,互相帮扶着,对于朱标在皇位上的稳固那可有着不小的助力呢。

朱标不仅曾为他的兄弟姐妹们向朱元璋求情,而且还靠着他自己的能力,成功救下了不少大臣的性命呢。

在明朝时期,发生了胡惟庸一案,这起案件牵连甚广。而朱标,也就是朱元璋的长子,他的老师宋濂也不幸被卷入其中。按照当时的情况,宋濂因为受到胡惟庸一案的牵连,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处境,甚至要被处以死刑。

在知晓了这一具体情况之后,朱标那可是心急如焚,一刻都没耽搁,赶忙就去找朱元璋为某人求情啦。要知道,这个人可不是一般人呐,那可是太子的恩师。在过去的日子里,这位恩师对太子的影响可深远啦,给太子带来了数不清的正面作用呢。所以在朱标看来,无论如何,都实在不应该把这人给杀了。

在当时的情况下,宋濂面临着颇为严峻的局面。不过呢,好在有朱标以及马皇后出面一同为宋濂求情。也正是因为他们二人的竭力恳请,最终宋濂并没有遭受更为严重的惩处,只是被处以流放之刑而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朱标向来文静乖巧,可即便面对已经杀得眼红、情绪极度激动的父亲,他也从未有过丝毫惧怕之意。每当这种时候,他都会竭尽自己的所能,去为那些面临困境的大臣们向父亲求情,希望能让他们免受惩处或者得到从轻发落。

大家知道蓝玉吧,这人可嚣张跋扈得很呢。想当初啊,要不是朱标出面替他向朱元璋求情,说不定他早就被朱元璋给赐死啦。

后来的史学家们对此进行了猜测,他们觉得朱元璋当时那样做,似乎是有着两方面的意图呢。一方面呢,有可能是在对朱标进行一种考验;而另一方面,或许是想借着杀掉那些大臣的举动,来改变朱标那种相对比较柔弱的性格特点哦。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有一天,一名侍卫神色慌张地跑到朱元璋跟前,大声说道:“皇上,大事不好啦!太子朱标,他居然领着一群人搞起谋反的事儿来了!”

你瞧,朱元璋当时就乐了,还大声说道:“哈哈,着啥急,慌啥呢,这才是我朱元璋儿子该有的模样嘛,这下可算是有出息喽!”

瞧着似乎有点像在演戏的样子,可实际上呢,朱元璋打心底里盼着自家儿子能比自己厉害许多,盼着他们要比自己更加胜任管理这偌大的天下呢。要知道,朱元璋对儿子们可是寄予了厚望,在他看来,自己打下了江山,可后续把这天下治理得更好,就得靠儿子们了,所以真心希望儿子们能力超强,在管理天下这件大事上能做得比自己更出色呢。

站在我们后人的视角去看,朱标相较于朱元璋而言,确实是更加适合来管理这个国家呢。

如今常常能听到不少人这样讲:“要是当初朱标当上了皇帝,那后面朱棣恐怕就没什么机会折腾出那些事儿啦。”其实还真就是这么个情况呢,要知道,这当大哥的,那地位和分量摆在那儿,总归是不一样的,毕竟大哥始终就是大哥,在很多方面还是有着特殊优势和影响力的。

大家知道吗,朱元璋为什么要对那些大臣下手呢?就拿蓝玉来说吧,这人那可是相当的嚣张跋扈。朱元璋心里其实是有着自己的考量的,他担心等朱标继承皇位之后,没办法管束住像蓝玉这样的骄兵悍将。所以呢,朱元璋就干脆提前把这些人给杀了,为的就是彻底消除可能出现的后患。

在朱标看来,这些人呢确实是犯了错的,不过呢,还没严重到非要杀了他们不可的程度哦。就拿蓝玉来举例吧,这人,确实是特别地嚣张,平日里呢,还相当贪婪呢。

要知道,人家其实也没做什么特别过分的事儿。就拿胡惟庸来说吧,他最后之所以被处死,那是因为他有谋反的企图,而且这可是有确凿证据的呢。像他这样的情况,确实是犯了大罪,不杀可不行,所以对他处以极刑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在那之后啊,朱元璋在诛杀大臣这件事上仿佛杀红了眼,根本停不下来。而他和儿子朱标之间呢,也因为这个事儿多次发生激烈的争吵。每到争吵起来的时候,朱标说得最多的一句便是:“父皇,您杀的大臣实在是太多啦,这么做可是会伤了君臣之间的和气。”

朱元璋怒砸朱标

当儿子对朱元璋有所指责的时候,朱元璋并未言语回应什么。只见他随即吩咐旁人拿来了一条棘杖,那棘杖之上布满了尖尖的刺。接着,朱元璋便让朱标用手去把这条棘杖拿起来,朱标看到这满是刺的棘杖,面露难色,显得十分为难,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接着,朱元璋开口讲道:“此刻的大明啊,就如同这条棘杖一般呐。”

我事先已经把上面的刺全都给拔掉啦,然后才交到你手里的。你想想看,这样一来,你在使用的时候不就会更加顺手了嘛,并且也不用担心会伤到手啦,是不是这个理儿呢?

从种种情况其实不难发现,朱元璋对待朱标那可真的是好得没话说呢。有时候呢,这份宠爱之情并不是那么明显地能让人看出来哦。也许,朱元璋在这其中所花费的心思、所蕴含的苦心,也就只有他自己心里才最清楚、最明白啦。

要知道,父亲对自己确实是挺好的,关怀备至的。可就算这样,也不能随随便便就把大臣都给杀了。在这种情况下,朱标就开口说道:“要知道,上面要是有像尧舜那样贤明的君主,那下面自然也会有如同尧舜时期那样贤能的臣子。”

这里所表达的意思是,人们常说有怎样的皇帝便会有与之相应的臣子。朱元璋听闻相关的说法后,那是气得不行。他满心觉得自己本是一番好意,可没想到却被人当成了驴肝肺,完全不被领情。这一气之下,朱元璋直接抄起一个板凳,就朝着朱标追了过去,看样子是要好好教训一下朱标呢。

朱标面对这样的场面,那早就是见得多了,已经到了司空见惯的程度。

倘若换作是其他的臣子或者皇子,用这样的方式和朱元璋交谈的话,那恐怕早就被朱元璋给废除掉一切职务或者身份之类的了。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吧,他可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要是把朱元璋换成其他的皇帝呢,情况可就大不一样啦。就说朱标吧,他可是被立为太子的。但朱标曾经说过一些话,在旁人看来那可算得上是大逆不道啦。换作一般的皇帝,哪能受得了臣子说出这样的话,更别说是自己的太子了,估计早就把太子之位给剥夺掉啦。可朱元璋就不一样,他对待朱标这件事上,还是有着他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呢,并没有因为那些话就轻易废掉朱标的太子之位。

朱元璋心里头是生着气呢,不过呢,他这气,可不是因为朱标所说的那句话而产生的。实际上,是他觉得儿子没能领会到自己那份深深的良苦用心,这才让他心里不太痛快,生起气来啦。

朱元璋心里很明白,尽管儿子可能对自己的一番苦心并不理解,可在他看来,朱标和其他儿子相比,那无疑是最为合适的人选。为啥这么说呢?就单看朱标为人宽厚仁慈这一点,就足以把其他皇子都远远地甩在后面啦,在这方面,其他皇子可没法和朱标比呢。

在那之后的朱棣,他确实也算得上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明君啦。不过呢,要是拿他和朱标来比一比的话,就会发现他可不像朱标那样,有着仁慈宽厚的性情哦。朱标为人处世是极为仁慈宽厚的,而朱棣在这方面和朱标比起来,就有着明显的不同啦。

要知道啊,可不单单是朱元璋面临挑选未来储君这个事儿的时候会选择朱标,要是换做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去做这个选择,那大概率也都会选朱标的呢。

挺不幸的是,朱标当时一边忙着处理各项事务开展工作,一边又时常和朱元璋产生激烈的争执、发生争吵,就这么一来二去的,身体便吃不消病倒了。不少人都议论纷纷,说是因为朱元璋大肆诛杀了诸多的大臣,这事儿给朱标带来了极大的刺激,使得他精神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所以最后才会生了一场大病呢。

原本大家都觉得这不过就是一次寻常的小病罢了,谁能想到呢,就是这样看似普通的病症,竟然直接夺走了朱标的性命。这下可好了,朱元璋只能眼睁睁地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般悲痛的事情了。要知道,之前朱元璋可是在朱标身上寄予了厚望,苦心经营、精心谋划了那么多,可就这么一下子,所有的付出、所有对未来的那些设想,全都如同泡影一般,瞬间就化为乌有了,实在是令人惋惜又感慨啊。

仔细想想啊,朱元璋着实是个挺可怜的人呢。你看啊,先是他最为挚爱的妻子离他而去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可谁能想到呢,紧接着,他的儿子也离开了他,这接二连三的变故,真的是让朱元璋的人生充满了无奈与哀伤。

在朱标离世之后,朱元璋的身边一下子就变得冷冷清清的,仿佛真的就只剩下他独自一人了,那种孤孤单单的感觉笼罩着他。可就算心里头再怎么悲痛万分,朱元璋也明白,自己绝不能就这么垮下去。为啥呢?因为天底下的老百姓们都还指望着他呢,大家都盼着他能继续引领着大家过上安稳的日子。而且这大明的江山社稷,那也是好不容易才打下来的,往后还得靠着他来好好守护、稳固呢。所以啊,朱元璋强忍着内心的哀伤,开始全心全意地去培养朱标的儿子,希望能把这孩子好好培养成才,好让大明的江山能够后继有人呐。

实际上,培养朱允炆实在是出于无奈之举。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是换成其他的皇子来当皇帝,那是不合适的,所以才只能着力去培养朱允炆呢。

在朱元璋诸多儿子当中,除了朱标之外,最能让朱元璋感到满意的就要数朱棣了。朱标向来深得朱元璋的看重与喜爱,而朱棣呢,同样有着不凡之处,在诸多方面的表现也是相当出色,所以才会获得朱元璋的高度认可。然而呢,即便朱元璋对朱棣如此满意,却没办法把皇位传给他。这是为啥呢?主要就是因为一旦传位给朱棣,其他的那些皇子心里肯定是不服气、不满意的。毕竟皇位的传承对于皇子们来说那可是至关重要的大事,要是不考虑周全,势必会引起诸多纷争和不满呢。

要知道,朱允炆和他的父亲朱标那可完全不一样啊,他们两人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呢。朱允炆在很多方面都没能达到朱标那样的水准。也正是因为朱允炆与朱标有着如此明显的不同,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就为那场著名的靖难之役埋下了隐患,这一系列的后续情况也就由此逐渐展开了。

明朝统治格局发生重大改变,也就是所谓的“更始”,确实是从朱标病逝这个事件开始的,这么说真的是一点儿也不为过呢。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