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请朱元璋来家中喝酒,老朱走到一半突然下令:抄斩宰相全家!

有缺的晚风 2025-02-22 13:22:33

在明朝初年的时候,有一位宰相,他邀请当时的皇帝朱元璋到自己家里去吃饭呢。这事儿乍一听,好像挺正常的,不就是请皇帝到家里吃个饭嘛。但实际上,这里面可藏着极大的阴谋,没那么简单哦。

也不知道朱元璋当时是怎么想的,他在行程走到一半的时候,居然突然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大声说道:“把之前请我吃饭的那位大臣给我杀掉!”

那么,这位宰相究竟是何人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朱元璋突然下达了要将他处死的命令呢?

明朝高危职业宰相

在明朝初年,要论起哪种官职最难当,那些官吏们可真的是太有切身体会、太有发言权啦。就拿宰相这个职位来说吧,那可就是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啊,设有宰相一职呢,而且一开始是有两位担任宰相的哦。这两位可都是极为厉害的人物,堪称是文武方面的顶尖大才呢。其中一位是李善长,在文的方面那是相当出众;另一位则是徐达,在武的方面那更是有着卓越的才能。他们俩凭借着自身的非凡本事,深得朱元璋的器重与信任,也正因如此,这二人便担任上了宰相之位啦。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徐达是从武将这个身份起步的,单从这一点来看的话,好像不太契合担任宰相这一职务的要求。但实际上呢,徐达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能够对那些骄横的士兵以及凶悍的将领们起到一种震慑的效果。

在徐达病逝之后,李善长呢,他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的情况。于是,就找了个合适的时机,对朱元璋诚恳地说道:“陛下,我如今这岁数确实是大啦,身体各方面也不如从前咯,已经没办法再承担起朝廷交付的那些重要职责啦。朝廷就如同一个不断运转的庞大机构,得有年轻有活力的人注入进来,带来新的想法和干劲儿呢,所以我琢磨着,我也该告老退休啦,也好给年轻人腾些位置。”

实际上呢,李善长在那个时候并非是由于年纪大了的缘故才不愿意继续做事的,真实的情况是他得了很严重的病,身体状况已经让他没办法像以往那样自如地处理各项事务了,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在那个时候,对李善长发挥有所影响的刘伯温已经回老家去了。这么一来呢,李善长在朝廷当中的权力就变得越来越大啦。他当时正处于春风得意的阶段,心里别提多畅快了,所以压根就不愿意离开朝廷这个权力中心呢。可谁能想到呢,后来他得了病,这病还挺严重,实在没办法,最后只能无奈地回到家里去养病喽。

在李善长辞去丞相之职以后,接下来先后出任丞相这一职位的是杨宪以及汪广洋这两个人,他们算是继李善长之后的两代丞相了。

朱元璋可是相当看重丞相这个职位。要知道,丞相所负责管理的事务那是相当繁杂众多的呢,他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协助皇帝的作用,帮着皇帝去排解忧愁、解决那些令人头疼的难题。

杨宪在最初的时候呢,做事表现得还算差强人意吧。可谁能想到啊,这人一旦手中握有了权力,那性子就变得极其嚣张跋扈起来了。而且常常是前一刻还和人好好的,后一刻就翻脸不认人了,完全不顾及之前的情分啥的,行事作风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在当时那个时期,杨宪可是惹到了一些相当厉害的人物呢,其中就有李善长以及胡惟庸这两位。

朱元璋在知晓了杨宪所做的那些不光彩的丑事之后,对杨宪的信任就一点点地开始丧失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任几乎消磨殆尽。而最终呢,朱元璋借着一个具体的案件,果断地采取了行动,直接就把杨宪给除掉了,让其彻底消失在了官场的舞台之上。

还有一位丞相汪广洋,其结局也颇为凄惨,最终被朱元璋赐死了,落得个不好的下场。

接下来要说到的就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啦。在以往,每当有新的丞相走马上任,朱元璋可都是对其寄予了深切厚望的,胡惟庸也不例外哦。

然而实际情况已经充分表明,那种能够踏踏实实地去开展工作,并且实实在在去干事情的人,真的是太难寻觅到了。

实际上并不是说很难找到人才,主要是因为有大量的人才都被埋没掉了。很多时候,并不是缺乏有才能的人,只是他们没有得到展现自身才华的合适机会,就这么被掩盖、被忽视了,所以才会让人感觉好像很难找到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呢。

在朱元璋成功建立明朝之后,当时最为迫切需要的就是来自各个方面的人才啦。为了能够招揽到这些人才呢,朱元璋可是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为此专门颁布了许多相关的政策呢。按说这些政策从制定的初衷来看,也都有着很不错的设想,想着能通过这些举措吸引众多贤能之士为明朝效力。可谁能想到呢,最终的结果却是这些政策都没能起到什么实际的作用,就这么落得个无用的局面呢。

在过去,存在着一些针对民间选拔人才的政策,然而这些政策最终都没能顺利施行,被各地的地主阶级给破坏掉了。这些地主阶级十分狡猾,他们总是会去寻找政策当中存在的漏洞,然后凭借自身所拥有的权力,对选拔人才的整个过程进行把控,使得相关的选拔事宜全都按照他们的意愿来进行,最终导致那些原本旨在选拔民间优秀人才的政策沦为泡影,无法达成其应有的目的。

在那个时候,民间的所谓人才,大多都是由地主们推举上去的呢。可实际上,这些被推举出来的人,并没有多少真真正正的才能和实干的本事哦。就因为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所以要是想从民间找到真正有本事、有才华的人,那可实在是太难太难啦。

要知道,民间这条路走不通了,没办法,那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上层的贵族们身上喽。可谁能想到呢,就这群贵族,办起事来也是一点都不顶用,实在是太让人失望啦。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淮西派”的官员们始终把控着大权。这就导致平日里的科举之事,基本上都由他们来做决断。那些参加科举的人,只要给他们送上钱财,得到他们的认可点头,那么很大的可能性就能获得官职去上任了。

专权跋扈

朱元璋心里对这些问题其实是十分清楚明白的。然而,他也深知,想要去改变当下这种已然存在的现状,那实在是太难太难了。没办法,朱元璋思来想去,最后就把改变这种状况的希望,全都寄托到宰相的身上了,指望着宰相能够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帮忙解决这些棘手的难题呢。

朱元璋他心目中理想的宰相得具备两个重要条件呢。一方面是要有出众的才能,这自不必说,处理繁杂的政务等各项事宜都得靠真本事。另一方面呢,这胆子还得特别大才行。怎么个大法呢?就是要敢于对那些势力强大的官员们表明态度,坚决说“不”,不能因为对方权势大就畏缩不前。而且,还得有胆量去想各种办法,把这些势力强大却可能存在问题的官员从他们的位子上给弄下来,这才符合朱元璋对宰相的要求呢。

在当时那个时期,汪广洋这个人表现得过于软弱了。也正是因为他身上存在这样过于软弱的特质,使得朱元璋对他并不是特别的看重与欣赏呢。

朱元璋对胡惟庸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然而事实摆在眼前,很显然,胡惟庸根本就不是朱元璋一直苦苦等待着的那个人。

胡惟庸这人啊,随着手中权力不断变大,就渐渐变了样,变得嚣张跋扈起来了。甚至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呢?有时候连至高无上的皇权,他都不放在眼里,就好像全然忘了自己的身份和本分似的,实在是太过分了。要是没出现这种情况也就罢了,可他偏偏就如此行事。

事实表明,胡惟庸这人确实是有点胆量的呢。就拿那时候来说吧,要是想杀某个人或者要把某个人贬官,有些时候呢,胡惟庸压根就不跟皇帝禀报一声,就自行其是啦,由此可见他这胆量可真不小呢。

你看啊,这宰相的行事可真是让人难以理解呢。按常理来说,要贬斥一个官员,那好歹也得跟皇帝禀报一声,可他倒好,连这都省略了,就自行做了决定。这还不算完呢,就连要处死官员这么重大的事儿,他居然也不跟皇帝说一声。要知道,这天下所有的子民那可都是归皇帝管的,生杀予夺的大权理应掌握在皇帝手中,可这宰相呢,却仿佛想要把皇帝的这份生杀大权都揽到自己手里去,这实在是有些过分啦。

当面对其他官员纷纷提出的指责时,胡惟庸呢,他可完全没把这些指责当回事儿,压根就不放在心上,依旧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行事,依旧是一副我行我素的样子,丝毫没有因为他人的指责而做出任何改变呢。

就好比说,要是有官员给朱元璋写了信,这胡惟庸呢,每次都会把信打开瞧一瞧。

若是信里的内容和自己毫无关联,那便不会去阻拦了。但要是这封信的内容对自己存在不利之处,像是会影响到自己的官职又或是财产方面,那么胡惟庸肯定是会将其拦下来的。

你瞧瞧,那胡惟庸可真是胆大包天,居然敢去隐瞒欺骗朱元璋呢。朱元璋是谁,那可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控着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可这胡惟庸呢,就这么明目张胆地对朱元璋干出隐瞒欺骗的事儿来,也不知道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难道他还真以为自己的命特别硬,能够逃过朱元璋的惩处,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吗?这可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这些不光彩、见不得人的事儿,老朱心里其实是门儿清的。可奇怪的是,他为啥当时没有马上就对相关的人做出处分呢?这确实让人有些疑惑。

首先呢,有一个原因是事情的严重程度其实还没发展到特别厉害的地步,说得直白一些呢,就是还没有从最根本的层面去触及到皇权啦。另外还有一点哦,要知道这丞相的位子更换得实在是太频繁啦,怎么着也得有一段用来缓冲的时间,对吧。

瞧啊,那胡惟庸呢,瞅着皇帝始终都没怎么去管束他,这人可就越发地张狂起来啦。在当时那个时候,他的胆子大得很呢,就连徐达那样的人物,他都敢去设下圈套进行陷害。

在那个时候,徐达尚在人世呢。要知道,胡惟庸干下的那些见不得人的丑事,可没能瞒过徐达的眼睛。徐达心里清楚这些情况后,就时常把胡惟庸所做的那些不光彩的事儿说给朱元璋听。

即便这只是君臣之间的秘密会谈,可这也没能阻止胡惟庸知晓其中所隐藏的秘密。

在当时那个时期,胡惟庸暗中与徐达家的守门人取得了联系,然后呢,这两人经过一番谋划,达成了一致的想法,就是要一起动手把徐达给杀害掉。

起初的时候,各方把相关事宜都商量得妥妥当当的。可谁能想到呢,到了后面,那个守门人居然直接就把胡惟庸给告发了。就因为这样,原本谋划好的陷害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啦。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失败却并未对胡惟庸的仕途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要知道,虽说之前有过相关的谋划之举,但好在最终并没有造成人员死亡这样严重的后果,所以他的仕途也就依然得以继续下去了。

在那个时候,胡惟庸可没少干坏事呢。就说他和刘伯温之间吧,他竟然在刘伯温所服用的药里面偷偷放了有毒的物品,这手段实在是太卑劣了。而且哦,这还不算完,他同时还谋划着去陷害徐达呢,真可谓是恶行累累。

刘伯温遭到了胡惟庸的毒害,这使得他的病情不断加重,身体状况愈发糟糕。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的发展已经难以控制,最终,刘伯温于自己的家中离世,结束了他的一生。

谋害朱元璋

从这样的情况去看,胡惟庸这人呢,实在是太容易就把人给得罪了。在那种处境下,他心里肯定琢磨着得给自己找个靠山才行,不然这日子怕是不好过呢。思来想去之后,他就想到了李善长这个人,觉得或许可以依靠李善长来给自己撑撑腰呢。

在胡惟庸还未担任宰相一职的时候,李善长对他多有提拔之举。可以说,胡惟庸能有后来的发展,李善长在其中是出了不少力的。而胡惟庸呢,对于李善长这份知遇之恩,一直都牢牢记在了心里。到了后来,胡惟庸心里就琢磨着,自己得找个能依靠的靠山才行呢。这时候他环顾四周,发现李善长那可是权力极大的人物,在他看来,李善长无疑就是那个最合适的靠山人选啦。

胡惟庸这个人啊,那可是相当会来事儿的。他琢磨着怎么能和李善长那边的关系更近一步呢,于是就想出了个主意,直接把自己的亲侄女许配给了李善长的侄子。就这么着,通过这门亲事,胡惟庸家和李善长家可就正式联姻啦,两家的关系从此变得更加紧密起来喽。

话说有这么一位学士,当他了解到相关的这件事情之后,当下就做出了一个举动,那就是直接向上面上书,去弹劾胡惟庸呢。为啥他要这么做呢?因为在这位学士看来,胡惟庸和另外某个人掺和到一块儿了,这种情况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所以他才果断采取了弹劾的行动。

然而,这件事情最终并没有能够成功扳倒胡惟庸。不但如此呢,情况恰恰相反,经过这件事之后,胡惟庸手中所掌握的权势居然变得越来越大了,在权力的道路上愈发有扩张之势呢。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一旦拥有了权势,就开始飘飘然,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了。就说那胡惟庸吧,他可是做出了一件极为胆大妄为的事儿,竟然妄图准备造反呢。而这事儿的起因,还和他的儿子脱不了干系。

当朱元璋知晓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他内心的怒火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再也没办法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当即大声喝道:“杀人就得偿命!”那语气斩钉截铁,透着不容置疑的决然。

胡惟庸当时可被吓得不轻,心里直犯嘀咕呢,寻思着这事儿可咋整,然后就赶忙说道:“我赔点钱行不行?就这么着行不行呢?”一副惊慌失措又想赶紧解决问题的模样。

朱元璋始终没有应允,这下胡惟庸算是明白了,原来皇帝并非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全然不管不顾,只不过是还没等到合适的时机出手罢了。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皇帝心里已然生出了要除掉胡惟庸的念头。胡惟庸心里也明白啊,他琢磨着,这既然都到了这般田地,反正不管怎样都是个死路一条了。那与其就这么乖乖等死,还不如在临死之前拼上一把呢,而这所谓的拼一把,其实就是选择造反这条路了。想到这儿,胡惟庸赶忙给自己的那些亲信们传递消息,告诉他们说:“要准备造反啦,大家伙儿都麻溜儿地赶紧准备起来。”

在正史的相关记载当中提到,就这件事而言,情况是胡惟庸等人还没真正发起造反的行动呢,相关的事情就已经被泄露出去了。

至于究竟是怎样泄露的,到现在为止,说法还是各种各样,并不统一。有一部民间的史书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做了详细的记载。

胡惟庸这人胆子可着实不小,竟然妄图先把朱元璋给解决掉呢。他盘算着,等把这个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人给铲除了,然后再大张旗鼓地正式起兵造反。按照他这种想法来看,成功的胜算似乎还是挺高的呢。

就这样,胡惟庸展开了一系列行动,不断地给朱元璋写信。他写信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恳切地请求朱元璋能到自己家里来吃上一顿饭。要知道,当时的他心里也明白,自己反正都已经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处境,基本上是难逃一死了。所以在他看来,这要是能和皇帝吃上最后的这一顿饭,那恐怕就算是断头饭了吧。

朱元璋瞧见那情形后,心里头还是不禁泛起了些许感动之情。要知道,这胡惟庸打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追随在朱元璋身旁了。后来呢,他还当上了宰相一职,在其位上那也是为朱元璋分担了不少忧愁,化解了诸多顾虑。就算不论功劳的话,就单说这一路相伴,忙前忙后,那也是有苦劳在其中的呢。

于是,朱元璋的心肠那么一软,就应允了胡惟庸的请求。当时的情况或许是胡惟庸提出了什么诉求之类的,朱元璋在一番考量之后,因为内心的那份柔软,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胡惟庸呢。

在一番收拾,各项事宜都准备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朱元璋便带领着几名侍卫,动身前往胡惟庸的家去了。

话说朱元璋正行至西华门这儿,就在这时,突然冒出来一个人,这人径直就拦住了朱元璋以及他身边的一干人等。只见这人神色十分凝重,赶忙说道,可千万不能去胡惟庸家赴宴。为啥这么说呢?原来啊,这人声称,他发现胡惟庸家的院子里到处都是手持武器的士兵呢。这情况可太危险啦,要是真进去了,那肯定是必死无疑的。

朱元璋听闻此事后,顿时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心里暗自庆幸,还好他们行进的速度比较缓慢。要是当时走得再快上那么一点儿,恐怕早就已经进到里面去了,那结果肯定就是被人给杀害了。

然而,朱元璋还是开口说道:“光凭嘴说可不行,你得拿出点儿证据来才行呢,你到底有什么证据呢?”

那送信人听完相关的话语之后,接着就说道:“只要走上城楼去瞧一瞧,马上就能知道是怎么回事啦。”

紧接着,众人便一同登上了西华门的城楼。朱元璋站在城楼上,目光直直地朝着胡惟庸家的方向看过去,只见那院子里面啊,满满当当的全都是士兵,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各处。就到了这一瞬间,朱元璋心里算是彻底相信了之前所听到的那些情况。

朱元璋距离成为像刘邦那样的人,真的就只差那么一点点。你想啊,朱元璋从社会底层一路崛起,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建立起大明王朝,这经历和刘邦从一介亭长逐步发展,最终成就大汉霸业,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呢。可就是在某些关键的地方,存在着那么一点儿细微的差别,结果就使得朱元璋没能完全成为另一个“刘邦”,就差了那么一点儿啊。

朱元璋心想,既然胡惟庸这般急切地要往死路上走,那索性就遂了他的心愿吧。随后,朱元璋一回宫,便赶忙下达命令,派遣大批的军队迅速前往,将胡惟庸的家严严实实地围了起来。

最终的结果也并没有出乎大家的意料,胡惟庸还是被朱元璋给杀掉了。

在民间史书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不过,关于故事里那个送信人具体是谁并没有明确提及呢。只是据说,这个人是胡惟庸的一名手下。但让人疑惑的是,他究竟出于什么原因要去帮朱元璋,这一点就不得而知啦。

民间故事听起来确实是非常精彩的,那些生动有趣的情节、形形色色的人物,往往能一下子就抓住人们的耳朵,把大家带入到一个个奇妙的情境当中。不过呢,我们得知道,这些民间故事的真实性可是还需要进一步去考证的哦。毕竟它们大多是在民间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在流传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添油加醋或者信息失真的情况呢。所以,对于民间故事,我们虽然可以尽情享受它们带来的乐趣,但也不能完全就认定它们所讲述的内容都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要知道,胡惟庸这人呐,确实是动过造反的念头。有了这样大逆不道的想法,那他最后的结局其实也就不难预料啦,注定是要走向覆灭的。而且呢,胡惟庸还挺特别的,他竟然就此成为了咱们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呢。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