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临死之前,召开的一场学术会议,结果却为汉朝续命两百年?

聪明的原野 2025-02-15 16:23:22

公元前51年的时候,汉宣帝刘询已然步入不惑之年,就在这一年,他突然下达了一道诏令,要举行一场学术方面的会议呢。

汉宣帝步入四十岁之际,已然站在了人生的巅峰。在其治理之下,汉朝迎来了声名远扬的“昭宣之治”,国力得以迅速回升,百姓过上了安宁、富足的生活。并且,边疆的局势也日趋平稳,西边的西羌被成功平定,北方的匈奴俯首投降,周边其他边疆民族也都不再滋事。

并且,仅仅在一年前,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便带着整个南匈奴向汉朝投降了。在此之后,这位单于还特地亲自前往长安,朝拜了汉宣帝。而在西域那一方,也已然完全被汉朝所掌控,并且汉朝还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进行管理呢。

当年汉武帝穷其一生,都未能达成这样的成就,而如今这却成为了现实,这份荣耀实在是来之不易,它承载着诸多过往所不曾有的突破与收获,是曾经汉武帝倾尽全力都未曾触及到的,可见其珍贵非凡呐。

另外,于政治层面而言,汉宣帝着力对吏治展开大力整饬行动,严厉惩治贪腐现象。在经济方面,其设立了常平仓,以此来对土地兼并的情况加以抑制。而在汉朝中央,汉宣帝行事极为务实,不搞任何花样,始终坚定地扶持太子刘奭,并且重用贤良之士。

总而言之,历经多年的拼搏奋斗,汉宣帝的人生至此已近乎达到了完美的境地。他本是在监狱中成长起来的皇族遗孤,然而到了当下,却已然成为了近乎无可挑剔的大汉天子,其一生走到这个阶段,确实很难再从中找出什么明显的瑕疵了。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汉宣帝突然下达了一道命令,要求将全国那些最为顶尖的大儒们全都召集起来,让他们前往京城去开一场会议。

后世将这场学术会议称作石渠阁会议。

在西汉的漫长历史进程当中,石渠阁会议的名气着实不大。此前与之类似的学术会议已然举办过多次,相较而言,它并无特别之处。就连在后续的史书之中,关于这场学术会议的详尽记录都极为稀少,而其会议相关的具体内容记载,也渐渐都失传了。

然而就后续的历史演进状况而言,此次会议居然成为了日后拯救汉朝国运的至关重要的会议!在一定意义上,这场学术会议对于汉朝的重大意义,那是完全不输给当年刘邦所订立的“白马之盟”的!并且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会议的最终结果,会在五十年之后,径直对汉朝的国运起到决定性作用呢!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倘若缺失了这场会议,即便再过五十多年,就算那位有着“大魔导师刘秀”之称的人,即便他真具备召唤陨石这般神奇的能力,想要重建汉朝,那也会是极为困难之事。

那么,石渠阁会议究竟是怎样的一场会议呢?为何一场仅仅只是单纯的学术会议,到了后来竟然会成为决定汉朝国运走向的关键所在呢?

当年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举措,而我们所要讲述的这个故事呢,就得从那个时候开始讲起啦。

不少人都清楚,在汉朝刚建立的初期阶段,一直是大力推崇黄老之道的。这一治国方面的思想,在汉朝开国伊始的时候,确实颇为管用呢。毕竟依照这套思想体系的做法,国家大体上秉持能不加以干涉就不干涉的原则。就这样,经济得以迅猛发展,百姓也都辛勤劳作,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的圆满无缺。

于是在此之后,历史长河中便诞生了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

然而要知道,待到文景之治的后期阶段,人们渐渐察觉到,黄老之道其实是存在诸多弊病的。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社会呈现出过度自由化的态势。这一情形呢,大体上可以参照近代资本主义那种无序扩张的状况。当资本全然不受任何约束之时,是极易沦为洪水猛兽的。

其实,当时汉朝所处的状况同样如此。

那么到了后来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便着手为汉朝探寻别的发展路径了。实际上,早在汉武帝登基之前,他的祖父汉文帝以及父亲汉景帝就已经在设法找寻出路了。此前,众多极为聪慧的人也都一直在思索,究竟哪种思想才是最契合汉朝发展需求的。

在汉武帝登基之后的情形便是如此,诸多有识之士经深思熟虑后得出定论:就彼时汉朝的状况而言,儒家学说相较于黄老之道,无疑更契合用于治理国家。因施行黄老之道时,国家易陷入自由散漫的状态,进而滋生各类问题。而推行儒家学说,国家便能凭借儒家之礼来对众人的行为加以约束。

如此一来,先前因黄老之道而产生的种种弊病,便自然而然地慢慢得以解决了。

儒家所倡导的“礼”,在后世引发了诸多争议。特别是近代以来,不少人觉得儒家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发展,成了重要的阻碍,近代历史也确实呈现出这样的状况。不过在西汉时期,确切地说在汉武帝刚即位之时,情形却并非如此。

在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其实更渴望拥有有边界的自由。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恰似牵引着风筝的那根线,有了它,风筝能飞得更高。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般封建礼教的存在,又如同一种束缚,使得风筝没办法自由自在地尽情翱翔。

至于这样做究竟是好还是坏,实在是难以给出确切的说法。

在那样的特定背景之下,有一位名为董仲舒的大儒,他主动向汉武帝呈递上书,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在接到董仲舒的策论后,深感这位董夫子所阐述的理论颇具成效。于是,之后汉武帝便正式下达诏令,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儒家学问。

这里得额外提一下,董仲舒那时的上书,可绝非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建议。要知道,提出建议本身往往并不困难,真正棘手的,是能拿出一套完备的方案来。而彼时的董仲舒呢,就在策论之中,径直书写出了一整套完整且成体系的思想方案。

确切来讲,董仲舒所提出的这套方案,与孔子时期的儒家思想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孔子总结出的乃是儒家学问的根本纲领,而董仲舒的这套方案呢,是以儒家公羊学派为核心,道家与阴阳家思想作辅助,并且还融合了诸子百家其他思想的精华部分。

就汉武帝而言,这套思想不仅能更有效地实现思想的统一,还有个极为突出的优点,那便是“天人感应”理论。此理论极为完美地阐释了皇帝的权柄乃老天爷所赋予。自那以后,皇帝本人便开始被称作天子了。

因此,起码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当中,董仲舒所提出的这一整套思想体系,从实际情况来看,确实是比较先进的。

随后,汉朝正式将这套思想加以推行,使得国家的凝聚力获得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在此情形之下,汉武帝得以大规模地对匈奴发起战争。待成功击败匈奴后,汉朝又开启了对周边大范围的开疆拓土之举。

汉武帝若未推行儒家思想,想要完成那些大事,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在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得以推行开来,与此同时,察举制也被汉武帝建立起来了。察举制一经问世,天底下的读书人便纷纷开始全力研习儒家学问。如此一来,汉朝的思想体系自然而然就变得更加稳固了。

就这样,时光匆匆,仿若白驹过隙一般,眨眼的工夫,几十年的岁月便悄然流逝而去了。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汉武帝建立诸多丰功伟绩后溘然病逝。汉武帝离世后,汉昭帝登基,历史就此开启昭宣之治的篇章。不过,彼时汉宣帝年纪尚幼,朝中大权皆掌控在数位辅政大臣手中。之后,霍光击败其余几位辅政大臣,得以独揽大权。

就在这个时候,先前董仲舒所提出的那套理论,渐渐暴露出了问题。

董仲舒属于儒家内部公羊学派的学者范畴。因而,他所提出的这套理论,便是以公羊学派的相关学问来充当其理论根基的。

公羊学派实际上属于儒家诸多分支里的一支。在孔子在世之时,儒家学说自然只是其一人的主张。可待孔子离世后,即便大家同为孔子的弟子,面对孔子所留下的那些著作,在理解方面也会出现分歧。

随着理解上出现的差异,之后众人便渐渐产生分化,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儒家学派。虽说各个儒家学派均信奉孔子的那套理论,然而他们对这套理论的解读却可能大相径庭,有的甚至完全相反。

儒家内部有着众多的学派,公羊学派便是其中之一。

不少人都清楚,在儒家内部存在几本极为重要的典籍,后世将它们统称为“四书五经”。在这五经里面,有一部名为《春秋》的书,它可是孔子修订的一部史书呢。不过,当年孔子修订这部史书时,奉行“言多必失”的理念,大多采用的是“春秋笔法”,仅仅记载某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以及最终结果。

于是在此之后,当儒家学者去研读这部《春秋》时,便引发了诸多争议。就如同常言所说“一千个读者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般。如此一来,在众多儒家学者眼中,这部《春秋》自然也就呈现出了千差万别的解读,各有各的理解与认知。

此后,历史长河中相继涌现出三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们针对《春秋》一书展开了详尽的阐释解读。这三人便是左丘明、公羊暠与谷梁赤。后世之人出于对他们的纪念之情,将他们所解读的《春秋》分别命名为《左氏春秋》、《公羊春秋》以及《谷梁春秋》。

当然啦,在历史长河中,并非仅有这三个厉害的人物做了那样的事情哦,还有其他人也曾涉足呢。但在这些人当中,就属这三位的影响力最为突出啦。也正因如此,后续这三个不同版本的《春秋》,都收获了众多儒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呢。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不同版本的《春秋》,在具体内容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之处。也就是说,这三个版本所呈现出的内容并非一致,而是有着明显不同的情况出现。

在三个版本之中,被众人最为认可的当数那本《左氏春秋》啦。基本上所有的儒家学者,都未曾察觉到这本书存在什么不妥之处呢。而且到了后来,它更是摇身一变,成为了儒家学子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后世也习惯性地将其称作《左传》了。

然而,相较而言,《公羊春秋》与《谷梁春秋》二者间存在着诸多显著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不同学者各有支持的理论。于是在此之后,依据这两本书的具体内容,儒家学者便分化成了两个不同的学派,其一为公羊学派,另一个则是谷梁学派。

董仲舒,就是之前曾给汉武帝上书的那个人,他可是公羊学派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呢。

显然,在当时而言,这两个学派都并非主流存在。并且后世之人普遍觉得,两汉时期学派的划分也并非是这样的情况。虽说儒家学者针对那几个版本的《春秋》存在着争议,可还不至于严重到分裂形成不同学派的地步。而这些学术方面的问题,即便我们采用最为精简的话语去表述,也还是会让人感觉十分绕口呢。

站在如今的视角去看,反正都是钻研儒家学说的学者嘛,那大家一块儿专心致志地好好学习不就得了呗,又有啥值得去争论不休的呢?

事实上,不止当下许多人会这般认为,回溯当年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家学说之际,恐怕亦是如此考量的。汉武帝实际上并不在意儒家学问当中存在的那些内部差别。他一心所求的,无非是实现国家思想的统一,以便能更为顺畅地对匈奴发起战事。至于儒家学者喜好争论,那就任他们去吵好了。

然而,汉武帝无论如何也未曾料到,他这一粗心大意之举,竟然险些给他的儿子埋下了一颗足以致命的雷。

这其中所涉及的雷,便是君权的更替一事。它犹如一道潜藏着巨大影响的“雷区”,一旦触发,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历史的进程中掀起波澜,给社会诸多方面都带来极为深刻且重大的改变。

在汉武帝当政期间,这套理论一直都没出现什么状况,稳稳当当的。可时间推移到后来的汉昭帝时期,特别是霍光成功斗败了其他几位大臣,从而将大权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之后,此前所隐藏着的隐患,终究还是毫无保留地爆发出来了。

依据公羊学派的理论而言,首要的一点是,天子并非老天爷的化身,准确来讲,天子其实是老天爷所赐予的一个爵位呢。在儒家的诸多典籍当中,对此是有相关说法的,也就是所谓的“天子一爵”啦。

其次,君权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当皇帝表现得昏庸,又或者其自身能力有所欠缺,不具备担当天子的条件时,那么底下的人便能够取代皇帝成为天子。而这在儒家的学问范畴当中,是被称作“经权说”的。

如此一来,依照公羊学派的思想,便有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随之产生了。

彼时皇帝的权力尽在霍光掌控之中。天子年纪尚幼,这般情形下确实不太能很好地担当皇帝的职责呢。依照公羊学派的理论来讲,在这个时候汉昭帝理应直接进行禅位!他应当把天子的尊位让给霍光,随后自己前往一处方圆百里之地,去当个诸侯王才是呢。

此前的数十年间,汉武帝向来强势,在其统治下,压根没人会提及这个问题。待到汉昭帝时期,几位辅政大臣彼此对峙僵持着,同样也无人提及此问题。因而,实际上直至霍光完全掌控大权之后,这个问题才真正凸显出来。

公元前80年的时候,霍光把另外两位辅政大臣彻底给灭掉了,就此在汉朝成为了权势最大的人,堪称“一哥”般的存在。过了两年,有个名叫眭弘的人,竟然突然上书朝廷,提出要让汉昭帝把皇位禅让出来,还说之后应由霍光来当皇帝呢。

当年董仲舒门下有个弟子名叫眭弘,这人是属于公羊学派的。

很明显,站在现代的视角去看,这个眭弘十有八九就是个政治投机之人。说不定他就是企图通过此次上书的举动,去吸引霍光的目光,进而能为他自己谋求官职晋升以及捞取钱财创造便利条件呢。

可遗憾的是,眭弘这次的阿谀奉承之举,完全没找对时机,简直就是拍到了马蹄子上,甚至可以说是拍到了马脸上!要清楚,那时霍光才刚刚击败其他几位辅政大臣呢。虽说他已手握较大权力,可距离能够肆意妄为还差得远。况且,底下那些老刘家的诸侯王,也绝不会眼睁睁看着他乱来的。

于是,在收到这封上书的那一刻,霍光当即惊出了一身冷汗。紧接着,霍光没有丝毫的迟疑,毫不犹豫地就吩咐手下人,直接将这个眭弘给砍杀了。

不得不承认,就这次事件而言,老刘家着实是运气极佳。试想一下,倘若在这个时候他们所碰到的并非是霍光,而是换成了后来的王莽,又或者是司马家的话,那么接下来汉朝的局势,恐怕就只能是等着陷入天下大乱的局面啦。

就这样,凭借着霍光那雷厉风行的强硬手段,此事过后便再无人敢提及。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历史的主要脉络围绕着汉昭帝离世展开,霍光先是拥立刘贺,之后又拥立了汉宣帝刘病已。待霍光故去,汉宣帝得以顺利掌控大权,而后将霍家满门诛灭。

霍家倒台以后,汉宣帝便着手去施展自身的抱负了。在其精心治理之下,汉朝的国力得以恢复,边境的叛乱被彻底平定,就连匈奴也最终选择了归降,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

待这诸多事情全部完成以后,汉宣帝这才忽然记起,在往昔之时,眭弘所弄出来的那件事儿。

与平定西羌、收服匈奴以及发展国力这些大事相较而言,这件事显然没那么要紧。不过话说回来,要是对其置之不理,那它就始终如同一个潜藏着的、有着极大隐患的雷。毕竟谁也不敢保证在往后的日子里,不会再冒出个如霍光那般手握大权的权臣,更没法确定下一个类似霍光的人,就一定不会起篡位之心呢。

就在这样的一种背景状况下,汉宣帝作出了一个决定,那便是召集全国的大儒们一同来探讨一个相关问题。要是用如今的话语来阐释的话,就好比之前一直在运用的儒家系统里面出现了一个漏洞,所以汉宣帝得凭借这场会议去打上一个补丁。

就这样,石渠阁会议拉开了帷幕。或者:就这样,石渠阁会议正式开启了。又或者:就这样,石渠阁会议得以召开起来。

汉朝时的皇家图书馆乃石渠阁是也,在此地举办一场学术会议,那无疑是极为合适的。能有资格参与这场会议的人,可都是顶尖的大儒呢。像被誉为中国目录学之祖的刘向,还有后来汉元帝时期的辅政大臣萧望之、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薛广德等皆是如此。

史书中有相关记载,彼时参与那场会议的大儒共计二十三人。这二十三人当中,即便发展得最差的,在汉朝后期也能出任光禄勋一职,此职位差不多属于“准九卿”的级别。发展稍好些的,那都是以九卿作为起点。至于能当上丞相和御史大夫的,也不乏其人。

并且,这里面影响力最为突出的几个人,可不光是生前极为厉害。即便在他们离世之后,其家族或者所处的地位,那更是不得了!就拿刘向来说吧,他在世之时对诸多书籍进行了修订。其中有两本的影响力堪称巨大,一本是咱们如今能看到的《楚辞》,另一本便是《山海经》。

萧望之可是后来兰陵萧氏的始祖呢,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与南梁,皆是其后人所建立。韦玄成的情况也类似,传承千年的京兆韦氏便是他的后裔。在唐朝长达两百八十九年的历史进程中,京兆韦氏家族光是出任宰相的就多达17人。

总而言之,能够参与到这场会议当中的人,无一不是顶尖的大儒。他们在之后的历史进程里有着非凡的成就,声名显赫。而在召开这场会议之时,他们同样展现出了极为厉害的一面,风采卓然呐!

在会议召开完毕后,众人便围绕“五经”的异同展开了讨论。可惜的是,此次会议详尽的纪要后来竟都遗失不见踪迹了。不过有一事是明确的,那便是会议结束之际,汉朝开始极力推崇“谷梁学派”方面的学问,之前公羊学派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都因这次的举措而得以妥善解决。

与此同时,随着谷梁学派得到推广,谶纬之学也随之迅速兴起。要知道在此次更新的相关内容里,老刘家的那个皇帝之位,已然发生了变化,它已不再仅仅被视作一个普通的爵位,而是被赋予了类似神仙般的特殊属性。

接下来的历史发展,因这一结果的出现,至少受到了三个方面极为巨大的影响。这一结果宛如投入湖中的巨石,在后续历史的湖面激起层层波澜,使其在不同层面都产生了意义深远的改变。

首先,老刘家皇位的合法性被进一步予以神化了。如此一来,等到王莽篡位之时,不管王莽怎样绞尽脑汁给自己找寻理论依据来弥补,总归是有人不服气他的!像之前公羊学派所倡导的“君权更替理论”,就有诸多的人并不予以接受。

在王莽篡汉这件事发生之后呢,老刘家的后人纷纷发起起义展开反攻行动,而这一情况其实是存在相应理论依据的。并且,它还为后续刘秀实现汉朝的中兴大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呢。

其次,谶纬之学推行开来后,儒家便有了新的发展走向。自那之后,儒家不再仅仅是一个学派了,而是渐渐演变成了儒教。要知道,后来人们常说的儒释道三教,可不是随意泛指的。实际上,自石渠阁会议结束起,儒家就已从单纯的思想或理论体系,朝着宗教的方向发展了。

此外,随着谷梁学派逐渐得到推广,从那时起,章句之学也一并开始被推行开来。谷梁学派主张对先贤著作进行字斟句酌,从其只言片语里展开深入剖析解读。故而后来,在中国考试体系趋于成熟之际,考卷上常常会给出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要求考生据此撰写一篇复杂的策论。

很显然,这所有的一切情况,恐怕都是汉宣帝在当时压根就没有料想到的。

并且,汉宣帝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在那场会议结束仅仅三年之际,他便与世长辞了。而待他离世之后,仅仅又过了三年,王莽就呱呱坠地了。

从后续的历史演进状况而言,汉宣帝在临终之际为汉朝所打的那个补丁,未曾料到,居然成了日后老刘家再度建立汉朝的理论根基。待到东汉创立之后,汉光武帝刘秀还专门召开了一场白虎观会议呢。

从那之后,老刘家便全然被神化了起来,而儒家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也一步步地发生着转变,渐渐演变成了儒教。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