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外出巡游期间驾崩了。当时呢,李斯和赵高二人竟私自篡改了秦始皇留下的遗诏。按照原本的安排,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是应当继承王位的,可经他们这么一改,扶苏被赐死,反而是秦始皇的次子胡亥继承了皇位。
话说秦始皇驾崩之后,胡亥继承了皇位。这胡亥,在那赵高的不断撺掇、蛊惑之下,干出了极其残忍的事儿,竟然把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都给杀害了,那可真是狠下心来,丝毫不念及手足之情。可谁能想到呢,最后这胡亥自己也没落得个好下场,竟然又被赵高给杀掉了,也算是恶有恶报吧。
据《史记》记载,这是明确存在的一段历史。不过呢,大家也会不禁去想,在那个时候,实际情况真的就如记载这般吗?
一份竹简
在2009年的时候,北京大学收到了一份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物品哦。这份捐赠可不一般呢,是多达三千三百多根的西汉时期的竹简。仔细瞧的话就会发现,这些竹简上的字迹还算是比较清晰的呢,而且,大部分竹简所记录的那些信息也都没有遭到损坏哦,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诸多方面可有着不小的价值。
在众多的竹简里面,学者们经过一番深入的研究与还原工作,成功还原出了一部名为《赵正书》的典籍呢。这部书的出现,可不得了,它让大家对秦始皇的认知一下子有了全新的变化,人们能够从它所记载的内容当中,以一种不一样的视角去重新认识秦始皇这位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啦。
这里所说的“赵正”,其实指的就是秦始皇啦。大家一般都知道秦始皇叫嬴政,那为什么又说赵正也是秦始皇呢?这其中是有缘由的哦。
在秦朝所处的那个时期,其实还留存着一些母系社会的习惯呢。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吧,他的母亲是赵姬哦。按照母系社会的那种习惯,子女一般是跟随母亲的姓氏的。所以呢,古人把秦始皇称作“赵正”,这从当时还留存的母系社会习惯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很合乎情理的。
《赵正书》里面记载了不少相关事宜呢,其中就包括秦始皇在临死之前所发生的一些情况,而且在胡亥即位之后出现的一些事情,在这本书里同样有所记录哦。
在历史上的这个特定时期,所发生的那些故事呢,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里面有着十分详尽的记载哦。而这里面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就是咱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那个所谓“矫诏夺位”的说法啦,也就是按照这样一个版本来讲述当时相关情况的呢。
然而,就《赵正书》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其和《史记》里的相关记载相比,差别那可真是相当大,完全是大相径庭的状况呢。
据《赵正书》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当时的实际情形大概是这样的哦。秦始皇呢,其实他早就对天命有所洞察啦,不管是借助占卜这种方式,还是通过做梦之类的途径,反正秦始皇已然知晓自己的寿命是五十年呢。
他多次出去游历,其目的在于“变气易命”,就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运势、命运呢。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并不如他所愿,这次次的出游并没有让他达成“变气易命”的目标,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成功实现自己想要改变命运的这个想法。
秦始皇虽说有着非凡的功绩,在历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说到底,他也不过是个凡人罢了。就和世间的普通人一样,当那无可逃避的死亡一步步逼近的时候,他内心同样会涌起害怕的情绪。毕竟,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极为沉重且令人心生恐惧的事情,秦始皇自然也不例外呢。
话说在他生病的时候啊,那情况可把秦始皇给吓得都哭出来了呢。只见秦始皇满脸泪痕,对着身旁的侍者哭诉道:“瞧瞧这情形,怕真是天命不可违背!我这一辈子,活到如今这么大岁数了,可从来都没像这次病得这般严重过呐……”
话说秦始皇,在经历了某件事后,没过多久便迅速恢复了他往昔那令人敬畏的威严姿态。之后呢,他又把李斯给召了过来,还对李斯说了好些话。但有个情况得说明一下,在相关的记载竹简上,实际上并没有确切表明秦始皇当时找来的人就是李斯哦,为啥呢?因为那部分竹简的字迹,已经遭到了损毁,所以具体情况就没法从这上面完整清晰地知晓啦。
我们是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作出判断的,在当时那个情境下,确实是李斯接受了相关的命令。当时秦始皇的状况是已经快要不行了,他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是,行程可以往回走了。
秦始皇心里头有个担忧,他怕自己的病情要是让群臣知晓了,那群臣说不定就会因此而闹得乱哄哄的。于是呢,他特意嘱咐身边的李斯,让李斯办事的时候可一定要低调行事,不管办任何事情,都得悄悄地去办,务必不能让群臣察觉到他患病的情况呢。
当他们行至半路之时,秦始皇的病情愈发严重起来。在这个时候,秦始皇再次将李斯唤到跟前,随后与李斯说了好些推心置腹的话语。
大致情形是这样的,我感觉自己恐怕是快要撑不住了。可看看我的那些儿子们呢,都还没真正长大成人,还没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而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呢,各个都在那心怀不轨、虎视眈眈的,感觉都在瞅着机会呢。在这种情况下,咱俩可得好好商议一番,琢磨琢磨到底该安排让哪一个儿子来继承皇位,才能够有足够的威望和能力镇得住底下那帮大臣们呢。
李斯心下以为秦始皇是在对自己发出警示之意呢,当下便赶忙跪在地上,诚惶诚恐地认了错,随后还滔滔不绝地说了好长的一番话。
大致是这么个情况,李斯自己本就并非是秦国人,全靠着皇上给予的莫大恩典,这才使得他这么一个来自外地的人得以当上了高官呢。在他心里,那是压根儿不敢存有什么僭越的心思,毕竟这一切都是皇上的恩赐,自己能有如今的地位已属万幸,又怎敢生出非分之想呢。
想当初啊,秦始皇能够成功夺得天下,那可都是秦始皇凭借自身的本事和谋略做到的,虽然李斯也在其中有参与,但真要说起来,这主要的功劳还是秦始皇自己的,和李斯的关系着实不算大呢。
所以说,不管最终是挑选哪个人来担任皇帝这个位子,我李斯那肯定是会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地去辅佐新上任的君主。要知道,秦始皇当时的举动呢,实际上并不是想要去威胁李斯,他是真心实意地要和李斯一同来商量这件大事呢。
然而,在听完李斯所言之后,他内心深受触动,不禁热泪盈眶,带着几分感慨说道:“我可从未对你有所怀疑,你分明就是我忠心耿耿的臣子呐。如今呢,咱们俩好好商议一番吧,究竟该安排谁来继承这皇位才好呢。”
在那个时候,秦始皇的身旁仅仅有两个人存在呢。其中一位是左丞相李斯,另一位则是右丞相冯去疾啦。
有两个人一起和秦始皇商议相关事宜,他们考虑到要是当下就去寻找扶苏的话,那出现群臣心生疑虑的情况是极有可能的,而且这种疑虑一旦产生,说不定就会进一步引发朝堂上的动乱局面。而胡亥当时正好就跟在秦始皇的身旁,于是这两人就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让胡亥来继承皇位。
大王说道:“行,可以的。”
没过多久,秦始皇便驾崩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胡亥自然而然地继承了皇位,摇身一变成为了秦二世。而在这之后,胡亥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把自己身在牢中的老师赵高给放了出来呢。
据司马迁所记载的内容来看,赵高可是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呢。不过呢,在《赵正书》的记载里,赵高的情况就大不一样啦。在这本书的描述中,赵高是犯了罪的“隶臣”哦,因为犯了罪,就被关进了大牢里面。而且,一直等到秦二世即位的时候,他才得以从那大牢里被放出来呢。
要知道,他压根就没掺和到皇位继承这件事情当中去。等他后来出来之后呢,表现得也是个挺正常的人呢。就说胡亥杀害自己的那些兄弟姐妹这件事儿吧,这完全就是胡亥他自己的主意,要去这么干的,和赵高可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那么《史记》和《赵正书》究竟哪一方的记载才是正确的呢?这可没人能说得清楚。
《史记》里所记载的这段相关历史啊,着实是让人觉得有些不太对劲呢。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司马迁在记载的时候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你看啊,他这边讲着秦始皇是喜欢胡亥的,可另一边呢,又说秦始皇其实是讨厌胡亥的,这前后不一致的表述,真的是很容易让人心里产生疑惑。
秦始皇驾崩后是胡亥即位了,可这真的是秦始皇本人的主意吗?这实在是令人心生疑惑,毕竟其中存在着诸多让人琢磨不透的地方呢。
暴君贤君之争
在现代人对秦始皇的印象里头,“暴君”那绝对是个常常会出现的关键词呢。为啥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好多“史书”里是这么记载的。比如说,那些史书讲秦始皇强行让老百姓去修筑万里长城,在这个过程当中,害死了不少人呢。也正因如此,还衍生出了那个特别有名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不过呢,实际上随着人们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以往记载在史书里的事情,都已经被后来人一件一件地给推翻啦。
要知道,修长城这件事,可不是一开始就从毫无基础的状态下着手去做的哦。实际上在正式开展大规模修筑长城之前呢,就已经存在一些相关的基础或者前期的情况啦,并非是完完全全从零起步去干这件修长城的事儿呢。
大家知道吗?长城的修建那可是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呢。早在六国还未统一的时候,各个诸侯国就都已经纷纷开始着手修建长城啦。为啥要修长城呢?主要就是为了抵御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以此来保障自身的安全呢。
你知道吗?其实秦朝对于长城所做的主要事情,就是把那些原本分段存在的长城给连接起来啦。而且呢,并没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耗费掉数量特别庞大的民工去做这件事哦。
在当时那个时期,确实发生了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一些官吏会去逼迫百姓干活呢。不过好在,扶苏和蒙恬得知此事后,迅速采取了行动,很快就把这一问题给妥善解决啦。并且,他们还额外为那些辛苦干活的民工们申请了福利呢,这些情况可都是有着明确的文字记载留存下来的哦。
咱们来说说孟姜女的事儿。其实呢,孟姜女在真实历史当中是不存在的哦,她是汉朝人编撰出来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呢。而这个孟姜女,是有原型的,其原型就是春秋时期杞梁的妻子啦。
后世之人对秦始皇的印象颇为不佳,这其中的缘由主要在于,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代的儒生一直在对秦始皇进行贬低。正是由于他们长期的这种做法,使得秦始皇在后世人们心中的形象受到了很大影响,才导致后世之人对秦始皇留下了那么差的印象呢。
秦国能在历史上崛起并发展壮大,商鞅可是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商鞅推行的变法,那是依据法家学说来具体实施的哦。正是因为商鞅变法让秦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所以秦国从那时起就对法家学说十分推崇,后来到了秦朝,也依然是坚定的法家学说支持者呢。而秦始皇时期发生的“焚书坑儒”这件事,其实和秦国一直以来对法家学说的支持是有着紧密关联的哦。
就是因为这一件事,秦始皇就跟儒生们结下了仇怨,从此变成了他们的敌人呢。打这之后,那些儒生们便在撰写史书的时候,一个劲儿地说秦始皇的不好,给他编排各种坏话啦。
然而,人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儒生难道真的拥有如此大的权力,以至于敢在史书中随意乱写吗?事实是,他们还确实就有这样的胆量去这么做。
在历史的长河中,汉朝所处的时代氛围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对秦朝持有一种敌视的态度。而除此之外呢,汉朝还推行了一项极为重要的政策,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实施之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呢。它使得汉朝的儒生群体呈现出一种颇为“强悍”的状态。这些儒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以及政策影响下,无论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言行表现等方面,都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那种“强悍”的特质在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对某些人而言,修改史书可不算是什么难事,就如同做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一般,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呢。
从现有的情况能够看出,《赵正书》完成撰写的那个时候呢,汉朝还并没有受到儒家学说那种较为深入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还没到被其“荼毒”的程度哦。这样的情形就表明,《赵正书》成书只可能是处在西汉刚刚建立的初期阶段,也就是刘邦在世的那个时期呢。
在那个时期,秦始皇才离世没多久呢。也正因如此,当时所留下的相关记录,相对来讲可能会更加贴近真实的情况哦。
由此看来,秦始皇极有可能确实是打算让自己的次子胡亥来继承皇位的。而那个在政见方面和秦始皇存在分歧的扶苏呢,说不定压根就不是秦始皇内心所认定的皇位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