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混个知县有多难?如果一切顺利,那么至少也要熬上27年

聪明的原野 2025-02-28 11:08:00

在影视与戏曲里,常把知县戏称作“七品芝麻官”,这说法仿佛透着对知县的轻视。但在现实中,知县对普通百姓而言,那可是一方父母官,或许还是他们这辈子有机会见到的最大的官了。

对天下读书人而言,十年苦读若能谋得个知县之位,虽说不上祖坟冒烟,那也得是几代人积德的成果。从一介普通书生到考中进士、正式就任知县,这一路上究竟得历经多少艰难坎坷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得先设定些前提。先排除那些天赋极高、考试运气极佳的幸运家伙,再剔除考场里的“钉子户”,也就是那些到四五十岁才考中进士、靠耐力坚持的考生。

【考进士的曲折历程】

在清代,民间小孩通常8到12岁入学,这里的入学其实就是启蒙。孩子刚进学堂,先生并不教其他东西,就要求学生背书。一直到能把四书五经全都背下来,才会开始传授写八股文的方法。

启蒙阶段评估学生天赋,平均耗时至少三年。就拿10岁入学的孩子来说,当他们背完四书五经,开始练习写作八股文时,往往已经到了13岁。

写八股文很考验功力,通常学两年就能去参加县里组织的“县试”。县试每三年考两次,成功过关的会成为“童生”。只有拿到童生这个身份,才有资格接着去考府试和院试。

客观来讲,县试难度不算大,哪怕脑子不太灵光的人,最终也能获得童生资格。对成绩不错的考生而言,县试就像白给分,不会多次考不上。这么算,一般15岁上下就能拿到童生资格了。

府试是在县试基础上进行的考试,就算过了府试,考生仍保留童生身份,但可看作是“高级童生”。它主要用于筛选优质生源,为后续院试打基础。要是一切顺利,考生最迟17岁就能闯过府试这一关。

院试可是级别挺高的全省统一考试呢,是以府为单位来开展的。学政会挨个到各府去主持这场考试。而且院试难度不小,每个府州县的录取名额都是固定的,这也是它跟县试、府试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科举考试中,通过院试者能获得首个功名——生员,也就是秀才。这一学历获国家认可,还能享受诸多政治、经济待遇。对成绩好的考生而言,通过院试难度不算高。清代不少名人20岁前就成了秀才,就以20岁为参考标准。

对读书人群体而言,乡试堪称最难熬且变数最大的一关。它每三年才举办一回,全省上万生员都奔赴省城贡院,只为争那仅几十名的举人录取名额。这录取比例连1%都不到,其难度不言而喻。

科举之途,乡试堪称首道难关,超九成九的考生会在这一关铩羽而归。余下不到1%的考生,也并非都能一次通过,参加两次乡试就中举的,那可真是运气爆棚。这么推算,考中乡试时大概25岁。

乡试后的次年春天,新老举人都会赶赴京城,参加礼部举办的会试。据御史粗略统计,清代各届参加会试的人数约一万有余。112科会试算下来,平均每届录取贡士约210人,录取比例约1.5%,比乡试稍高些。

一般来说,能顺利通过两次会试的,运气都不算差。像纪晓岚、林则徐这般天赋异禀之人,头一回参加会试也都落榜了。就拿参加两次会试的情况来讲,此人考中贡士时已然29岁。

成功通过会试,就相当于斩获了进士功名。后续的殿试主要是排定名次,淘汰率近乎为零,录取比例达百分百。不管最终名次怎样,29岁那年就能成为新科进士。

清代共举办112科殿试,据非完全统计,新科进士平均年龄32岁。有御史举例,有人29岁就考中了进士,而这一考中年龄,明显比新科进士平均年龄要低。

【从进士到知县的漫长之路】

新科进士在选官时,就像御史之前说的那样,得先把通过朝考成为庶吉士的那批人排除在外。最终把选官范围精准锁定在进入吏部铨选的“进士班”这个群体中。

依照常规人事制度,新科进士会归入“除班”,授职前均为候选状态。清初时,进士授职情况大不相同,发榜后很快就能得到官职,无需等待,而且授职起点颇高,到地方任职时,有的人甚至能直接担任知府、知州。

自康熙朝起,候选人员日益增多,新科进士等待任职的时间也不断延长。学者研究表明,在康、雍、乾三代,进士平均候补时长超6年,长的可达八九年。但能确定的是,只要考上进士,当官是迟早的事。

这么一算,29岁考中进士后,起码得到35岁上下才能正式补上知县的缺。不过吏部仅仅是按流程发官凭,能不能真正上任当知县,最终还是得地方督抚来拍板定夺。

新科进士被分发到各省任知县,到地方后不会立刻正式任职。督抚会对他们考核,此阶段相当于试用期。一般会给这些新人临时安排些差事,以此考察他们的行政工作能力。

清中期往后,进士到地方省份任职,起码得经过两年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就任知县。要是到了晚清,职位少而候选者多,这等待实授的时间,怎么说也得三五年。

就算按两年算,新科进士真正当上知县时起码37岁了。从10岁入学起,熬到七品知县的位置,得花27年。而且这27年还超了平均时长,由此可见,七品知县绝非芝麻小官,是读书人大半辈子都难触及的高度。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