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将相和》这个故事吧,它的结局挺让人欣慰的呢。话说在故事的最后啊,廉颇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一些做法不对啦,他就背着荆条,以这样一种很诚恳、很有诚意的方式去向蔺相如赔罪哦。而蔺相如呢,一看到廉颇背着荆条过来,就明白廉颇这是真心悔悟,当下就和廉颇握手言和啦。就这样,他们俩不再有什么隔阂,从此成为了关系特别好的朋友,还齐心协力,一同为保卫赵国而努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呢。
在不少人看来,这样的一种结局那可就是他们心心念念所期盼的美好结局啦。您想啊,君主和臣子之间彼此不存在猜疑之心,相互信任着呢。而那些文臣武将们呢,相处起来也是极为融洽和谐的。在这样的一种良好氛围之下,他们便能够齐心协力,一同为赵国的发展壮大而努力拼搏,从而让赵国不断地走向繁荣昌盛,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大家知道吗?在不少的文学作品当中,呈现出来的结局往往就是那样的情况哦。不过呢,这里面所涉及的人物可不仅仅是存在于文学作品的世界里,他们是真实地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呢。说到赵国,它最后的结局在历史记载当中我们是能够去了解到具体情况的哟。
大家可能会好奇,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廉颇和蔺相如最后都是怎样的结局呢?还有啊,他们曾经全心全意付出心血去效力的那个赵国,又是怎样对待他们二人的呢?
负荆请罪将相和
在古代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他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一块儿宝玉。卞和深知这块玉的珍贵非凡,于是就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要把这块宝玉献给楚王。当他带着宝玉来到楚王跟前献上时,可惜的是,楚王并不具备识别宝玉真假优劣的眼力,压根就瞧不出这块玉的珍贵之处。没办法,楚王为了弄清楚这块玉到底是不是真的宝玉,便吩咐手下找来那些擅长鉴别玉石的识玉人,让他们来好好鉴定一下卞和所献的这块宝玉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有这么一件事儿,卞和得到了一块他认为是宝玉的石头,然后就拿去献给相关的人。可那些识玉的行家看过之后,却给出了一个让卞和大失所望的结论,说这块所谓的宝玉压根就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罢了。就因为这次献宝没成功,卞和不仅没得到什么好处,反而遭受了极为惨痛的惩罚,被人砍去了自己的左脚。按说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就灰心丧气,不再折腾了。但卞和不一样,他心里始终坚信这块石头就是宝玉,它是不会就这么被埋没、一直蒙尘的。所以,即便已经经历了如此惨痛的挫折,卞和还是想着要找机会继续去献上这块玉呢。
话说楚武王登上王位之后,卞和又一次带着他认为的宝贝去进献了。可这一回呢,楚武王和之前的情况差不多,他听信了那些识玉之人所说的话,觉得卞和手里拿着的所谓宝物,根本就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罢了。于是呢,楚武王便下令让人砍去了卞和的右脚呢。
然而卞和向文王诉说,他之所以哭泣,仅仅是因为这么珍贵的宝玉却一直无人能够识别出来。文王瞧着卞和如此坚定地坚持自己的说法,于是就吩咐手下人把那块玉石外面包裹着的石皮给打开。这不,打开之后还真就从中获得了一块世间罕有的宝玉呢。
话说有这么一块玉,它被文王赋予了一个名字,叫做“和氏璧”。后来呢,楚国和赵国之间有了联姻这件事,于是这块和氏璧就被当作聘礼,被送到了赵国那边,打这以后,它就成了赵国视为珍宝的国宝啦。
要知道,一个国家即便拥有稀世珍宝,可光有珍宝还不行,还得具备能够守住这件珍宝的实力呢。要是没有这样的实力,那这件宝物,可不会带来什么好运,反而是会惹来灾难的哦。就拿赵国来说吧,赵国的国力其实也是挺强大的了,在当时也算是有一定的实力地位呢。不过呢,秦国的实力却比赵国还要更胜一筹,相比之下,赵国在秦国面前,还是稍显逊色的呢。
在那个时候打仗啊,是很讲究师出有名的。就说秦国吧,他们心里头惦记着赵国的和氏璧呢,可又想要落个好名声,毕竟要是直接从赵国手里硬抢过来,那传出去名声可就不好听啦。于是呢,秦国经过一番考量,就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打算和赵国来做个交换,用别的东西去换赵国的和氏璧。
秦国提出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赵国的那块堪称稀世珍宝的东西。这条件一摆出来,可把赵王给愁坏了。为啥呢?赵王心里明白得很呐,就秦国那一贯的行事风格,他们怎么可能真的把十五座城池交到自己手里呢。
要知道,倘若自己不答应秦国提出的换和氏璧这件事,那么秦国可就有借口来攻打自己所在的国家了。这可就麻烦了,要是答应换和氏璧呢,很有可能就会失去这件珍贵的和氏璧;可要是不答应换,不但可能会遭受秦国的攻打,而且最后恐怕还是得失去和氏璧。
赵王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心里一直在琢磨着到底该如何是好,可一时间就是拿不定主意。就在这时候,有个人站了出来,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呢。这人介绍说蔺相如可是个相当有才华的人,说不定面对眼前的难题,他会有办法去解决呢。
赵王把蔺相如召来相见,蔺相如当场向赵王作出保证,称自己绝对有能力完成这一任务。而赵王呢,他可是一位贤明的君主,有着非凡的用人胆识,即便蔺相如出身寒微,他也毫不迟疑地给予任用。
蔺相如确实没有辜负赵王的期望,他成功地把和氏璧完完整整地带回了赵国。从这以后呢,赵王就对蔺相如特别地看重,十分倚重他来处理诸多事务啦。
话说在秦赵两国举行渑池相会之时,赵王可是把蔺相如一同带去了呢。到了会面的场合,面对着秦国的国君,蔺相如那可真是毫无畏惧之色,并且还依据事理,全力争辩。就这么一番应对下来,可把秦王的颜面给弄得荡然无存啦,让秦王在众人面前下不来台呢。
蔺相如在回到赵国以后,就被封作了上卿一职。
大家知道吗,在古代诸侯国所设置的各种职位里头,有个叫上卿的职位呢,它的重要性可不得了,实际上就和后来咱们所熟知的丞相这个职位差不多。从这儿就能看出来啦,蔺相如居然能担任上卿这么重要的职位,那足以说明他是多么受到赵王的器重,可见赵王对他是极为看重的呢。
然而,蔺相如所获得的那份荣耀与恩宠,着实让廉颇心里很是不服气。就拿在渑池发生的事儿来说吧,当时可是廉颇在边境部署了大量的兵力,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威慑力,这才使得秦王不敢随随便便地就有所行动,不敢轻易对赵国挑起事端呢。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到了最后,所有的功劳却都被算在了蔺相如的头上,这怎能让廉颇心里平衡呢?
廉颇心里十分气愤,他认为蔺相如就是个仅仅凭借着一张嘴,便获得高位的小人。在廉颇看来,蔺相如并没有什么真本事,只是靠能说会道就得到了如今的地位,所以他对此很是不满,心中的火气也就这样冒了起来。
蔺相如并不想因为这件事就和廉颇去争论什么,所以在很多场合下,他都有意地避让着廉颇。后来,面对门客对此情况的质问,蔺相如耐心地解释道:“要知道,若是将军和丞相之间失和的话,那整个朝廷的纲纪可就没办法保持安稳啦。”
蔺相如所说的那些话,可着实让廉颇感到特别羞愧呢。在这之后,廉颇就做出了一个令人钦佩的举动,他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啦。就因为这样,便成就了一段流传甚广、为人称道的“将相和”的美好佳话。而且,从这之后,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关系那可真是好得不得了,他们就此成为了可以同生共死、情谊深厚的好朋友呢。
长平之战,终成遗憾
在戏文中,往往到这儿故事就画上句号啦。但要知道哦,历史的长河可是一直在滔滔不绝地奔腾向前呢,廉颇和蔺相如他们的人生之路也依然在延续着,并不会因为戏文里故事的暂告段落就停止不前啦。
赵惠文王离世后,他的儿子便继承了王位,成为了赵国新一任的君主。这位新君与他的父亲,也就是前任赵王,在用人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赵惠文王生前留下来的那些大臣们,这位赵国新上任的君主心里并不是特别愿意给予重用。
赵孝成王在还是公子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亲信以及心腹之人。等到他继承王位,成为国君后,心里就越发期望那些自己所倚重的心腹们能够在朝廷的各个重要岗位上任职。
在当时的赵国,有两位极为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廉颇与蔺相如啦,他们俩可被大家誉为赵国的双子星呢。廉颇擅长武事,在战场上那是英勇无比,为赵国的安稳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则精通文事,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过人的胆识,在诸多外交等事务中展现出卓越才能。这一文一武的组合,在赵国的朝堂之上那是举足轻重,大臣们都对他们十分敬重。而且呢,在赵国的民间,百姓们也都知晓他们的大名,对他们也是钦佩有加。所以,赵王即便身为一国之君,也没办法随意就把他们俩给撤换掉,毕竟他们在赵国的地位实在是太重要啦。
不过呢,随着时间推移,蔺相如的身体状况是越来越差了。在这种情况下,赵王心里产生了一个想法,而且这个想法还变得越来越强烈,那就是想要撤掉蔺相如的职务。
就在那个时候,秦国毫无顾忌地对韩国发动了军事进攻,而其进攻的矛头径直指向了韩国的上党郡。要知道,在当时呢,秦国可是经历了好几代国君坚持不懈地推行变法,通过一系列的变革举措不断谋求发展强大自身。历经这般努力之后,秦国已然成为了那个时期实力最为强劲的国家啦。
在当时的局势下,若论哪一国能够有实力去和秦国相抗衡,那就只有赵国了。彼时,各国林立,局势纷繁复杂,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等诸多因素不断扩张,在众多诸侯国当中表现得极为强势。而在这诸多诸侯国里,唯一具备相应能力,有可能在实力上与秦国展开对抗的,便是赵国。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秦军的强悍是出了名的,其战斗力之强令众多敌手都心生畏惧。韩国在与秦军的对抗当中,局势发展得极为不利,很快就呈现出明显落于下风的态势。就在这样的局面下,韩国上党地区的郡守冯亭心里可不甘心就这么向秦军投降。他琢磨着得想个办法来应对这一困境,思来想去,冯亭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决定以献出上党地区足足17座城作为诱饵,向赵国发出请求,希望赵国能够出兵对抗秦军,以此来改变当下对上党乃至整个韩国都极为不利的形势。
话说在公元前270年那时候,秦国在军事行动上可吃了个大亏呢,被赵国的将领赵奢给打败了。这一下,秦国就琢磨着得换个进攻的方向啦。为啥呢?因为韩国和赵国比起来,军事力量可就差远了,远没有赵国那么强大,相对来说要好对付得多。而且,韩国的国王胆子还特别小,综合这些情况,秦国就把进攻的目标转向韩国了。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韩王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愿意把上党这块地方割让出去。而这一割让,就导致了秦赵两国在对上党归属这件事上出现了分歧。为啥呢?因为要是赵国接受了韩王割让的上党,那么按照局势发展,赵国就必然得直接和秦军相对抗了。
在当时那个时候,赵国的不少人心里都觉得呢,要是接受了上党这块地方,那对赵国来说可是好处多多的哟。就算是有一部分人察觉到了,这很可能是韩国使出来的一招祸水东引的计谋,可即便如此呢,赵王最终还是做出了决定,要把上党给接受下来呢。
赵王担心秦国派白起前来攻打赵国,于是特意安排了擅长守城的廉颇前往长平驻守。要知道,白起在野战方面确实厉害,可面对廉颇这种极为善于防守的将领,白起那擅长野战的本事可就难以施展啦,很难在廉颇这儿起到太大的作用喽。
秦军做出了对赵国出兵的决定。不过呢,赵国方面原本以为此次秦军的将领是白起,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而是另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王龁。这个王龁,和白起在作战风格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他尤其擅长去打攻城类型的战役,从作战特点等方面来讲,甚至可以说他就是廉颇的克星呢,因为廉颇在防守等方面虽然厉害,但面对王龁擅长的攻城打法,就会面临不小的挑战。
当时,王龁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在其攻击之下,廉颇这边是接连往后败退。没办法,廉颇最后只能选择固守阵地,不再主动出击了。不过呢,要知道,有廉颇亲自在那儿坐镇指挥,这王龁想要攻破赵军的营垒那可太难啦。就这样,两边的军队谁也没办法一下子战胜对方,只能是相互对峙着,形成了一种僵持不下的局面呢。
在当时那个时候,赵军已经经历了好几场败仗啦,这可不得了,整个军队的军心就开始变得很不稳定,士兵们心里都有点慌慌的呢。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是明显不适合再出去和敌军交战的哦。而廉颇呢,他心里是有自己的盘算的。他就决定牢牢地守着自家的营垒,为啥要这样做呢?他,是想着要和秦军来一场消耗战呢。您再看看秦国这边,虽说秦国的粮食储备确实是要比赵国多一些的哦。可您别忘了,秦国离战场的距离那可是相当远的,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运输粮食什么的特别不方便。
在那个时候,其实赵王是有机会把王龁率领的大军成功逼退的哦,只要他能够联合其他五个国家一起行动就行啦。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呢,赵王并没有做出联合他国的这个选择。恰恰相反,他竟然决定要去向秦国求和呢,这就使得局势有了不一样的发展。
赵王作出了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所产生的后果呢,就是让赵军最终陷入到了绝境之中,完全没了出路。当时,赵国派了使臣前往秦国议和呢。秦国这边呢,对赵国来的这位使臣给予了非常隆重的接待,场面搞得挺盛大的。不过呢,即便接待得这么隆重,秦国却并没有答应赵国提出的议和要求。
在经历了议和这件事情之后,赵国所处的形势变得更加不利了,在各国之间愈发孤立起来。可赵王呢,他并没有好好去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反倒把赵国陷入如此孤立境地的责任全都推到了廉颇的身上,心里认定就是因为廉颇年纪大了,所以才会在战场上表现出怯战的样子,觉得这一切糟糕的状况都是廉颇造成的呢。
就在这个时候,秦国方面还专门派人去四处散布谣言呢。而赵王呢,在听到这些谣言之后,心里就渐渐产生了要更换将领的想法啦。
廉颇老矣,尚能一战
赵王起了换将的心思,打算让赵括取代原来的将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秦国那边故意散布了一些谣言。秦国放出话来,说他们只惧怕赵奢的儿子赵括,还一个劲儿地夸奖赵括有着如同他父亲赵奢一般的风范呢,就因为这些谣言,赵王便动了换赵括的念头。
赵王脑海中不禁浮现起赵奢曾经大败秦国的辉煌战绩,那是何等令人振奋的场面。可再瞧瞧当下的情形呢,廉颇居然一直坚守不出,丝毫没有主动出击的意思。这前后的对比实在是太强烈了,赵王心里就像堵了一块大石头似的,越琢磨越觉得气愤难平。于是,一怒之下,赵王下达了命令,直接撤掉了廉颇所担任的职务。
赵王起了换人的念头,打算让赵括来取代廉颇的位置。对于赵王的这一想法,蔺相如极力进行劝阻,苦口婆心地阐述其中利弊。而赵括的母亲呢,同样也是苦苦相劝赵王,希望他能慎重考虑,不要做出这样的决定。
可赵王却十分固执,根本不听他人的意见,执意认定赵括就是那能克制秦国的关键人物。就在那个时候,蔺相如已经身患重病了,而赵王呢,不但没有考虑到蔺相如的病情以及他过往的功绩等情况,反倒趁着这个时机,直接把蔺相如的职位给撤掉了,只是让他待在家里好好养病罢了。
赵括接受任命之后呢,就依照赵王所期望的那样,采取了主动出击的作战策略。可这时候秦国那边啊,悄悄地把主将换成了白起。白起此人很有谋略,他设下计谋,故意引诱赵军一步步深入到秦军所占据的阵地当中。不仅如此,还趁机截断了赵军运送粮草的必经道路,这一下可让赵军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境地。
当时赵军的处境十分艰难,已经陷入了断水断粮的困境,就这样被困了长达45天之久。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士兵们的伤亡情况很严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赵括经过思考后,决定要背水一战,做最后的拼搏。于是呢,他把剩下的士兵精心组织起来,编成了突击部队,然后让这些突击部队轮番发起突围行动,期望能冲破困境,杀出一条生路来。
在那场激烈的突围作战过程当中,赵括不幸被秦军发射的乱箭射中,最终丢掉了性命。主将赵括一旦身亡,失去了指挥核心的40万赵军也就没了主心骨,无奈之下只好向秦军投降了。可大家要知道,当时秦军自身的状况也不容乐观,他们同样面临着水粮短缺的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养活数量如此庞大的赵国降卒,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根本就做不到。于是呢,秦军将领白起就想出了一个极其残忍的办法,他设下计谋,把这投降的40万赵国士兵给坑杀了,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可以说是非常惨烈且令人痛心的一幕啊。
在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当中啊,那场面可谓是极其惨烈,血流得都能让战场上的兵器漂浮起来,也就是所谓的“血流漂橹”。这一战下来,赵国原本那些身经百战、十分精锐的部队,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全都没了,损失得那叫一个彻底。经此一役,赵国的军事力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和强大的秦国相对抗啦。而秦国这边呢,白起将军可是抓住了这个绝佳的时机,他马上指挥军队乘胜追击,顺势就把赵国的都城邯郸给包围起来了,心里盘算着要借着这股势头,一鼓作气直接把赵国给彻底灭亡掉呢。
蔺相如原本就身患重病,当他听闻白起坑杀赵军这一惨烈消息的时候,顿时气得昏厥了过去。而后,在邯郸被敌军重重包围的艰难时刻,蔺相如终究没能挺过来,带着满心的遗憾与世长辞了。
在蔺相如离世以后,赵国和魏国面对当时的局势,选择了向秦国割让土地以此来请求讲和。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才最终使得邯郸之围得以解除。
话说秦国刚刚把兵撤回去,这燕国呢,就动起了心思,琢磨着要趁着赵国这时候兵力相对空虚的机会,从赵国那儿占点便宜、捞点好处。面对这种情况,赵王这回可不敢再随随便便用人啦,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派出经验丰富、能征善战的廉颇去抵御燕国的进犯,好守住赵国的安稳。
燕国的国力可不像秦国那般强大。在这种情况下呢,廉颇就不需要一直采取防守的策略啦,他完全能够毫无顾忌地放开手脚去展开进攻行动呢。
大家知道吗,当时廉颇率领赵军发起进攻,那气势可不得了。面对廉颇所带领的军队,燕军完全抵挡不住呢,在这场战斗中被打得大败而归。最后没办法,燕军只能做出让步,割让了五座城池给赵国,以此来平息这场战事啦。
话说廉颇率领赵军在战场上取得了大胜,得胜归来之后,他在赵国国内的声望那可是一路飙升,一下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呢。赵王对他此次的功绩十分认可,不仅封他为信平君,还让他出任相国这一要职。按常理来说,这时候的廉颇应该是风光无限、志得意满的,毕竟走到了权力的巅峰位置嘛。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恰恰就在这个看似最为荣耀的时刻,廉颇的内心却满是落寞之情。
赵国经此一役已然元气大伤,而一直并肩作战的老友也因为过度悲愤离开了人世。在这样的情形下,自己心里忍不住犯嘀咕,还能凭借一己之力支撑赵国继续走下去多久呢?真的是充满了担忧与迷茫啊。
廉颇曾经达到过他人生的巅峰状态,那时候的他可谓风光无限。然而,这巅峰时刻消逝得却极为迅速。就在赵悼襄王继承王位之后呢,情况变得和之前赵孝成王在位时如出一辙,新上任的赵王居然也不信任廉颇,这可真是让人有些无奈。
新赵王为了达到打压廉颇的目的,竟然不惜启用燕国降将乐乘来对付廉颇。要知道,这乐乘本是来自燕国的降将,而赵王却把他当作可以用来压制廉颇的棋子,由此可见赵王打压廉颇的心思是多么急切,手段都顾不上多斟酌了。
廉颇心里对此事极为愤恨,他可不愿意就这么默默忍受下来。于是呢,他做出了一个举动,竟然把乐乘狠狠地打了一顿,打完之后呢,就干脆离开赵国,到别的地方去了。
在那之后,廉颇离开了赵国前往魏国。要知道,廉颇可是赵国一员极为重要的大将呢,他这一走,赵国就像是失去了一面坚固的盾牌。这时候,一直对赵国虎视眈眈的秦国瞅准了这个时机,立马又发动了对赵国的进攻。这下可把赵王给急坏了,思来想去,实在是没什么更好的办法,无奈之下,赵王只好派人前往魏国,去请廉颇重新回到赵国,希望他能回来继续为赵国抵御秦国的进攻呢。
当廉颇见到前来的使臣后,那表现可真是相当有气势呢。在饭桌上,他一顿饭就能够吃下斗米,还有十斤肉,食量着实惊人。而且,他还特意骑上了马,在院子里来来回回跑了好几圈呢,就是要通过这样的举动,明明白白地向使臣证明,自己的身体状况好得很,完全具备重新回到战场上,去和敌人厮杀搏斗的能力。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使臣居然是郭开极为亲信的心腹之人呐。谁能事先料到会是这样的情况呢,可事实就是如此,这个被委以出使任务的人,实实在在就是和郭开关系极为紧密、深得其信任的心腹。
话说郭开这人啊,跟廉颇之间可是有着往日的仇怨呢。就因为这仇怨,他心里压根就不乐意看到廉颇再回到赵国。那他咋办呢?他想出了个主意,花钱买通了前去探望廉颇的使臣。然后啊,这被买通的使臣就按照郭开的意思,跑到赵王跟前说廉颇年纪已经很大啦,身体不行了,早就没那个能力再上战场打仗啦,就这么在赵王面前给廉颇抹黑呢。
据相关记载,当时赵王听取了使臣回来所做的汇报内容,在了解了具体情况之后呢,便彻底打消了再次启用廉颇的这个念头。如此一来,可怜的廉颇就再也没办法获得重回故土的契机了,只能带着遗憾,与回归故土这件事彻底无缘啦。
廉颇一开始是在魏国客居,在魏国期间未得到重用,之后呢,他又辗转来到了楚国,然而在楚国这儿,同样也未得到重用。
廉颇这一生可谓历经了诸多的起起落落,在经历了无数的风云变幻之后,最终的结局却是客死在异乡之地,十分令人惋惜。他心中一直深深眷恋着自己的故土,可直到生命的尽头,也没能再踏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就这样带着遗憾永远地离去了。
咱们来聊聊“将相和”这个千古美谈。想当初,赵国正处在最为鼎盛的时期呢,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位,那也是在赵国的舞台上有着重要戏份的人物。当时的他们,大概怎么也不会料到日后会是怎样的结局吧。可叹的是,他们后来的结局实在是太让人心寒啦。也正因为如此呢,人们在传颂这个故事的时候,往往就只愿意让它停留在最美好的那一刻,仿佛这样,就能把那份美好永远地留存下来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