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登基后的最大危机:来自四面八方的开战

调侃历史 2022-01-13 10:05:57

杨坚建立隋朝后,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大手笔地进行改革和创规定制,逐渐勾勒出新的大一统的恢宏帝国。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杨坚所进行的改革,并不是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开展的,而是在一个外敌环绕,并不断入侵的环境下艰苦完成的,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杨坚的改革,其改革成果更加具有含金量。

所有的外敌中,给隋朝最大威胁的当属北方突厥。由于北魏强大帝国的建立,突厥人已经退回了塞外地区,但是随着孝文帝迁都洛阳,塞外草原重新被突厥人控制。到了北周末年,突厥人开始强大起来,势力最大的时候达到了中亚地区。《周书·异域》上记载,突厥一直都有征服中原的想法,他钵可汗在位时期,拥兵数十万,无论是北齐还是北周对其都深深忌惮。

当时北齐和北周互相对立,彼此都看重突厥对自己的利益,所以都极力拉拢突厥。尤其是北周,每年向突厥献十多万段绢帛,北齐也是倾尽本国奇珍异宝献给突厥,突厥在两国之中渔翁得利,看到两国都如此,便玩弄权术,将两国玩弄干股掌之间。在北周相对偏弱时,就协助北齐进攻北周;在北齐变弱后, 又协助北周进攻北齐,很多年都乐此不疲,正像他钵可汗所说的那样∶"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邪。"

上述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周武帝即位,周武帝建德六年(577 年)灭北齐后,局面得到改观。前文我们说过,北周灭掉北齐后,北齐定州刺史、范阳王高绍义北逃突厥,他钵可汗立即立他为北齐皇帝,将边塞地区的北齐人全部划给他统治,并同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联合,共同举兵南下,宣称北齐要复国。宣政元年(578年)四月,他钵可汗进攻幽州,北周柱国刘雄战败被杀,震动了北周整个高层,周武帝亲率六路大军,遗憾的是半路不幸病逝,而他钵可汗也趁着北周国丧之际,入侵酒泉地区大肆劫掠而去,而高绍义也在幽州一带试图南下,被宇文神举阻挡。

也就是说,由于北周统一了中国北方,使得突厥无法再继续操纵中原两个王朝,进而也就无法再获取利益。虽然周武帝半路不幸病逝,但突厥人也明白,自己的霸主地位正在动摇,北周国丧之后,一定会对自己用兵,而此前拥立北齐的残余势力,就是因为他钵可汗看到了这一点。

事实上,很长时间以来,如何对待突厥在北周内部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当年突厥协助北周进攻北齐时,见北齐军队声势浩大,便大肆劫掠而去,时任周军统帅的杨坚父亲杨忠就建议周武帝不接受突厥的讹诈。他认为,突厥临阵撤兵,并不是因为其兵不能战,恐怕是表面上助周伐齐,实际上是要保持中原两个王朝继续分裂。

虽然杨忠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北周政权的重视,但毕竟是突厥欺压中原很长时间以来,军方第一次对突厥展示出强硬立场,而且杨忠对突厥的分析与强硬态度,必然会对儿子杨坚产生影响,甚至是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一点在杨坚建立隋朝后,逐渐显现出来。

大象二年(580年)二月,北周为了保持边境安全稳定,将千金公主嫁给他钵可汗,以长孙晟护送千金公主前往突厥,同时要求突厥将高绍义交给长孙晟以显示和亲的诚意,结果被他钵可汗拒绝。

为此,北周再派名将贺若谊前往突厥谈判,大军尾随前往。正逢突厥内部发生汗位继承纠纷,他钵可汗突然去世,经过明争暗斗,他钵可汗最为中意的侄子大逻便和儿子巷罗最终都没能即位,而是由摄图登上汗位,也就是史书上所称的沙钵略可汗。

由于突厥内部的纷争,使得摄图暂时无暇顾及中原地区,突厥与北周的关系暂时缓和,因此高绍义就成了这场政治交易的牺牲品。当时沙钵略可汗假装和高绍义一起到南边打猎,让贺若谊带兵将其擒获,这一事件事实上暗示了北周政权对突厥态度的转变。那时杨坚已开始成为北周的实际掌权者。

以今日视角来看,如果没有后来尉迟迥、司马消难和王谦三人的叛乱,杨坚对突厥很可能会延续北周的保守策略。但尉迟迥起兵之后,北结高宝宁以通突厥,南连陈朝割让江、淮之地,司马消难更是用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以获取陈朝的支援,如此内外勾结构成了杨坚的心腹大患,而对比突厥和陈朝,突厥的威胁要远远大于陈朝。

杨坚越来越感觉,如果不动用武力解决突厥问题,新生的隋朝政权会随时面临突厥的侵扰,以往用玉帛与和亲的方法已经走到尽头,大隋帝国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向突厥妥协。

当时正值护送千金公主前往突厥的大将长孙晟回来,他详细地向杨坚报告了突厥各部不和的情况,并提出目前情况下还不能大举征讨突厥,毕竟隋朝刚刚建立,还需要稳固政权,应该利用突厥内部的这种不和,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之策,从其内部进行瓦解,使其"首尾猜嫌,腹心离阻,十数年后,承衅讨之,必可一举而空其国矣"。

除了长孙晟提出建议之外,当时开国功臣梁睿也上疏提出,北周时期面对突厥的赎买策略与汉朝时期的一味征讨都不适合现在新建立的隋朝,针对突厥骑兵机动性强的特点,应该采取以静制动的策略,安置北地城镇烽候,以及人马粮储等事宜,以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杨坚综合多种意见,坚定不移地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确定了三管齐下的对策,所谓"三管齐下"指的是∶

一、停止对突厥的岁贡。杨坚发出讨伐突厥的诏令,同时在诏令中明确说明,周齐分裂时代那种争相拉拢突厥作为援军的策略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助长了突厥人的气焰,新王朝要终止这种策略。

二、强化防御体系。命令汾州刺史韦冲征发当地人修筑长城,命令司农少卿崔仲方在朔方、灵武一线修筑长城。同时分派重要将领镇守北地重镇。例如命令上柱国武威阴寿镇守幽州,京兆尹虞庆则镇守并州,全部屯兵数万以防备突厥侵扰。又命令窦荣定出镇宁州,以增强帝国北部边境线的防御力量,建立并完善较大区域的作战协同能力。

三、实施对突厥内部的离间策反工作。沙钵略可汗即位后,为了安抚内部,不得不加封诸汗,将巷罗提升为第二可汗,将大逻便提升为阿波可汗,因此其内部开始平稳。杨坚针对这种情况,采用长孙晟的离间策略,派太卜元晖进入突厥西部的达头可汗那里,向

其献上了突厥人最为敬重的狼头蠹。达头可汗一时大喜,遣使入隋进行回访,杨坚将接待规格置于沙钵略可汗之上,因此激起了沙钵略的怒火。东面则派长孙晟本人携带大量金银财宝,一路收买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并在这些少数民族的向导下,到达突厥东面的罗候可汗那里,对其大加收买。

以上所说的就是杨坚的"三管齐下"策略,而杨坚正是利用突厥内部不统一的间隙,为日后抵御突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事实证明,杨坚的预测极为准确,当沙钵略可汗稳定住突厥内部后,便立即以复国妻家北周政权为由,向隋朝发起进攻。开皇元年(581 年)沙钵略可汗率军与高宝宁会和,攻陷了临渝镇(今河北抚宁),并约同其他部落联合进攻隋朝。史料上记载,杨坚虽然

预料到突厥早晚会南下,但沙钵略行动如此迅速,还是有些出乎杨

坚的预料,以至杨坚有些恐惧。这仅仅是沙钵略的先锋部队,其规模就已如此可观,何况沙钵略正在酝酿着更大的一场风暴,因为他在漠北正在集结大量军队,准备南下一举征服中原地区,彻底占有这片肥沃的土地。

对于杨坚而言,刚刚经历尉迟迥、司马消难和王谦的叛乱,国内形势十分严峻,而且南方的陈朝不久前由于刚刚被韦孝宽占领了很多北部的领土,正在图谋夺回,现在听说隋朝陷入内忧外患,立即联合司马消难等人,以镇西将军樊毅为大都督, 命今南豫州(今安徽当涂)刺史任忠统兵攻打历阳(今安徽和县)、超武将军陈慧纪委前军都督,进攻南兖州(今江苏扬州西北蜀冈)。

当时陈朝军队的进攻颇为凌厉,跨过长江后连破隋朝数座城池,临江(今安徽和县乌江)、祐州城(今安徽和县西北)、郭默(今安徽寿县)等地都落入陈军之手,并一路向淮河挺进。陈军的意图很明显,主要是想加强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防线,将防线尽可能向外线扩张,力争牢牢控制长江中下游平原这块战略要地,再向北收复失地。

北部烽烟再起,南方战线告急,杨坚一下子陷入焦头烂额之中。问题的关键是,形势正在一步步恶化,南方抵挡不住陈军的进攻,中原的反叛也还没有完全平息下去,现在突厥人又来侵扰,更为严重的是,此时西部的吐谷浑也来趁火打劫。

吐谷浑属于辽东鲜卑族,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中,其中一支向西迁徙,定居在河西走廊一带,并逐步壮大,最终建立了吐谷浑国,随后打败了十六国中的西秦,控制了青海、陇西一带的大部分地区。北周与北齐互相征伐的时候,吐谷浑因为与北周有领土争端问题,借机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北齐,趁北周无暇西顾之际,不断进攻河西、陇右一带地区,与北周形成对峙局面。

北周也曾多次征伐吐谷浑,最近的一次发生在建德五年(576年),《周书》的记载是∶"其国大乱,高祖诏皇太子征之,军渡青海,至伏矣城。夸吕遁走,虏其余众而还。"

现在吐谷浑趁隋朝内忧外患之际,再次起兵进攻弘州(今甘肃临潭)。弘州一带地广人稀,易攻难守。杨坚综合考虑后决定放弃弘州,对吐谷浑采取忍让之策,但是吐谷浑得寸进尺,拿下弘州后立即进攻凉州(今甘肃武威),随着大隋帝国西部边境告急,河西走廊地区有可能被吐谷浑拦腰切断。一时间,隋朝面临来自北方突厥、南方陈朝、西方吐谷浑的夹攻,东北方向的高宝宁也不断骚扰。

隋帝国面临着建国以来最大的军事危机,如何化解这场危机,将成为隋朝能否成为一个帝国的最大考量。

4 阅读:4338
评论列表
  • 2022-01-24 06:41

    一代雄主……

    风筝 回复:
    二开中华的圣人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