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磨玻璃是懒癌,所以就不用管它吗?

郑于臻 2025-03-18 20:04:34

有个朋友问我:郑医生,既然大家都说磨玻璃是懒癌,侵袭性非常弱,那是不是可以完全不管它?

这话乍一听,确实很有道理。

既然磨玻璃的侵袭性普遍较弱,能不能就像对待良性肿瘤那样放着不管?

并不能。

要承认,确实有一部分磨玻璃结节是可以放着不管的,它们可能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保持稳定,不会发生变化。

但是,同样也有一部分磨玻璃结节,是需要高度关注甚至及时干预的。

磨玻璃确实是懒癌,只要结节外面套个磨玻璃的“保护壳”,它的生物学行为普遍更弱,发展很慢,侵袭力非常有限,预后也很好。而不是像实性肺癌(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肺癌)那样,发展很快,侵袭性很强,预后也整体更差。

尽管如此,但我们也绝对不能因为它是懒癌,就放着不管。

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磨玻璃结节也可能会复发

2021年4月发表在《肿瘤前沿》上的一项回顾性研究,筛选了2011—2016年在上海中山医院接受手术的临床ⅠA期的肺癌,其术前影像均为磨玻璃结节。

结果表明,实性成分占比≤0.25的群体,在5年随访过程中,没有一例复发;而实性成分占比>50%但<75%的群体,则在随访的过程中出现了复发的现象,5年无复发生存率约95%;实性成分占比>75%的群体,5年无复发生存率约92%。

所以,并不能说磨玻璃就不会复发。对于实性占比较高的磨玻璃患者,术后也有一部分会复发。

纯磨玻璃结节也会发生浸润

其实,磨玻璃发生浸润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比较大的磨玻璃。混磨自不必说,哪怕是纯磨玻璃结节,也同样可能会发生浸润。

2019年6月,在《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上发表了一项临床研究,探讨最大径不足2 cm的纯磨玻璃结节术后发生浸润的情况。分析结果显示,直径越大的纯磨玻璃,越容易发生浸润行为。

虽然是纯磨玻璃结节,但术后病理不是原位,也不是微浸润,而是浸润性肺腺癌。

当纯磨玻璃结节最大径分别为5 mm、10 mm、15 mm和20 mm时,出现浸润行为的风险分别是37.2%、59.3%、78.2%和89.8%。

既然纯磨玻璃结节都会发生浸润,有实性成分的磨玻璃结节,这个比例只会更高。

磨玻璃也可能发生胸膜侵犯

我们曾经分享过一个研究,专门探讨病灶和胸膜的关系,并将其分为四大类,如下图所示。

(a) 肿瘤和胸膜没关系。

(b) 肿瘤不与胸膜接触,但可以看到线状的胸膜牵拉表现。

(c) 肿瘤不与胸膜接触,可以看到线状的胸膜牵拉,而且在牵拉线的末端可以看到这种组织成分的标记。

(d) 肿瘤直接与胸膜接触。

我自己在接诊的过程中,也看到过不少磨玻璃发生胸膜侵犯的病例,今天就来给大家展示一例。

从上图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混杂密度的磨玻璃结节,其磨玻璃成分非常典型,中间有实性成分,结节和胸膜之间的关系属于第4类(d),病灶的实性成分直接长在胸膜上。

术后病理表明,内弹力层断裂,存在PL1级别的胸膜侵犯。

写在最后

从以上分析可知,磨玻璃虽然是懒癌,但并非就没有任何风险,它可能复发,可能发生浸润,甚至可能发生胸膜侵犯。

所以,我们在关注磨玻璃结节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评估它的大小、实性成分百分比以及它和胸膜之间的关系。此外,还需要关注它在过去的发展模式及发展速度。这样才能把这些带着“伪装”的懒癌区分出不同的风险等级,并进行区别对待。

面对表面“温柔”但内心同样充满“力量”的磨玻璃结节,既不能因为它戴了个“癌”的帽子,上来就一棒子打死;但也同样不能因为它戴了个“懒”的帽子,而全部放任不管。

表面温良无害的它,可能只是处于蛰伏期,蓄势待发着,等待在未来的某一天发出致命一击。

我们都知道,遭遇遇强敌时必须严阵以待,但即便对手只是弱敌,也同样不可小觑。

咱总不能养虎为患,把小虎仔儿当成小猫咪宠着爱着,还等着它一天天长成大老虎再来吃了自己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