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诊疗开出的美丽花朵
周二的半天门诊,总是充满未知的挑战。
每到这天,都会有很多全国各地的病人远道而来看诊,有的是为了肺结节随访定性,有的是为了肺癌预后风险评估,有的是为了入院手术,有的则是为晚期耐药情况寻找后续的潜在有效方法。
考虑到每个人过来一趟都不容易,有些是拉着满满当当的行李箱从机场飞奔过来的,有些是提前过来广州在附近住了几天酒店才等到的面诊机会,所以我一般看得不快,这也是为什么区区三四十个号,却往往要到下午2点才能看完。
但是,每每看到朋友们从一开始的眉头紧锁,到最后的恍然大悟,我也深刻意识到自己在做的事情真的很有价值,也确实值得自己如此坚守。
在这一路上,感谢朋友们的认可,也感谢那些虽素未蒙面却能生死相许的信任,这份感情,这份期许,也一定会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继续激励着我砥砺前行,同时不断提醒自己勿忘初心……
最后,附上一个好大夫问诊的诊后评价,我万万没想到,对自己而言早已习以为常的一次诊疗,却能开出这么美好的花朵。
尽管我已经忘了这个朋友是什么情况,但是我能感受到这份真挚,理解这份就医过程中上下求索而不得其解的茫然与无奈,相遇便是缘分,也愿这次问诊意见可以真正帮到这位朋友,愿他和家人在未来的诊疗道路上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来自患者的诊后评价
父亲查出肺癌已经两年,这两年时间的心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共鸣。工作和生活可以试错,但是生命不能。
2023年初的体检结果对我来说可谓当头一棒,在最初的三个月里,我瞒着父亲全国四处求医,看过2000元一个号的协和医院,天寒地冻地在号称排名第一的中国医科大肿瘤医院的院子里,等过所谓排行前十的专家面诊,本地的三甲医院但凡有肿瘤科的几乎去了个遍。
三个月的时间里,前后看了十几家医院,只希望能寻求一个有针对性的因地制宜的方案,但是几乎所有的医生都没时间和我细细沟通,匆忙的只说要上手术。
我想医疗总应该因人而异吧!为了消除和医生之间的交流障碍,我开始学习指南,明白了什么是基因检测,什么是靶向药,什么叫蛋白表达双百,什么是非小细胞肺癌,什么叫免疫治疗,等等等等。
也曾被医生戏问,我是不是打算考个医学研究生。
在我看来,学一些医学常识是很有必要的,不仅缩短了和医生之间沟通的距离,也让自己对整个病情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为什么不辞辛苦辗转在全国各地求医?因为所有的医生几乎都是模式化地让我们手术。
当然,在这条路上我也遇见过贵人,让父亲的病情好转起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妈妈不约而同地看到了郑医生的视频,看到他详细且通俗易懂的讲解,并且出奇一致地认为郑医生是不可多得的负责任的好医生。
于是,我在网上进行了问诊,对话前由于他忙,回复了一句:"解答可能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给了我很大的安慰。
后来,郑医生详细地看了病史,给出了特别有针对性的方案,当即我就想约他的面诊,可是他的号已经挂满了。
郑医生看出了我的迫切,说:"你来吧,我给你加号"。
要知道,这对于在病情中挣扎的我来说,是多么大的希望。
于是,今天早上,我带着父母来到了医院,上午11点的时候,他的挂号病人居然还排了十几位,我有些担心:马上就12点了,也不知道我们今天还能不能看到?
他对每一位病人都特别耐心,几乎每位患者的问诊时间都超过了15分钟,有的甚至长达半个多小时,这和我看过的所有医生流水线式的作业完全不同。
我一边在门外等候,一边心生敬畏。
在当前的医疗体制下,郑医生的付出不一定能换来应得的回报。但是我相信,他一定能换来病人和家属的尊重,以及更大的福报。
在后来的面诊过程,郑医生非常耐心,也非常有针对性,整整两年,他可能是唯一一个能像家人一样站在病人角度考虑治疗方案的医生。
离开医院的时候,已是午后近两点,后面的病人还有好多个,大部分是加号的,郑医生用原本应该属于自己午餐和午休的时间,孜孜不倦地为大家做着解答,想必连饭都没有吃上一口……
真心希望这位好医生能够更加爱惜自己的身体,只有这样,才能为更多患者谋福祉。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位医疗界的清流,很快就能成为病人心中数一数二、德医双馨的知名大医生!
如同我期待着父亲的康复一样,我也同样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