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大家对CT筛查的日益重视,我们现在发现的早期肺癌越来越多。
很多人说:郑医生,我确诊早期肺癌后很焦虑,虽然做了手术,但还是很担心会复发,能不能做几次化疗,巩固一下手术效果?
那么,这种治疗方案到底值不值得提倡呢?
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个研究。

研究分享

这是2008年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临床肿瘤杂志》上非常有名的LACE研究。

目前为止,这篇文章在Pubmed上显示的他引量达到1000多次(也就是说,从发表到现在,这篇文章已经被后续其他研究作为参考文献引用了1000多次。
通常,一般的文章引用量只有几次。引用量略高一些的文章,可能会达到几十次。而1000多次引用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数据,可以充分证明学界对它的认可度。
研究纳入了1995年以后非小细胞肺癌5项最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本身的证据级别就很高)。
而且,这项研究还不是单纯的Meta分析,而是pooled analysis。它把所有5项临床研究的原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探讨术后辅助化疗到底有没有必要。
最终纳入了4584名经完全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2年。

研究结果表明,化疗组比未化疗组的总生存率提高了5.4%。单从这个数据来看,化疗整体而言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所以,针对高风险患者,在没有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过去,基本是手术结束就会上化疗进行辅助治疗,这个研究的结果就可以作为证据。
但是,研究同时发现,化疗的实际作用和分期的关系非常明显。
ⅠA期患者的相对风险度(Hazard ratio,HR)是1.4。
HR=实验组风险/对照组风险。所以,当HR>1,说明治疗组的风险高于对照组(治疗可能有害);HR=1,治疗可能无效果;HR<1,则说明治疗组的风险小于对照组(治疗可能有效)。
也就是说,ⅠA期患者如果接受术后辅助化疗,可能会增加40%的死亡风险。对他们而言,化疗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
由于研究中IA期化疗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样本量相对较少,需谨慎解读。
而ⅠB 患者的HR是0.93,意味着术后辅助化疗可降低7%的死亡风险。
Ⅱ期患者的HR是0.83,术后辅助化疗可降低17%的死亡风险。
Ⅲ期患者的HR也是0.83,术后辅助化疗可降低17%的死亡风险。

写在最后
关于术后辅助化疗,这个研究是我们现阶段能接触到的最大众、学界认可度最高的一个大型报道。
有人可能会说,郑医生,用2008年的研究来指导现在的治疗,会不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关于这点,我想说:偏差肯定有,但总体仍可接受。
其底层逻辑在于:首先,关于化疗的探索始于上个世纪:从单药到联合,从一代药到二代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2000年到现在的变化其实并不大。
其次,这个研究的对象中也包括了Ⅰ期患者。要知道,我们现在的Ⅰ期和过去的Ⅰ期完全是两个概念。
过去,CT还没有大规模地普及。在2011年以前,所谓的Ⅰ期肺癌基本都是做胸片查出来的,所以绝大多数是实性肺癌。正因为此,此研究中的Ⅰ期患者绝大多数风险较高,侵袭性较强。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关于CT筛查的研究,2011年发表在新英格兰的NLST研究。
即便如此,研究中的I期患者都无法受益。更何况是现在通过CT筛查发现的Ⅰ期肺癌患者?要知道,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结节表现为磨玻璃,侵袭性较弱,预后也要好得多。
正因为此,在目前的指南中,普遍不推荐IA期患者进行常规的术后辅助化疗;而针对IB期非EGFR敏感突变(如19del/L858R)患者,也仅推荐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根据多学科综合评估的结果,再结合患者意愿及身体状况,确定是否开展术后辅助化疗。
所以,在化疗方案总体变化不大的前提下,面对侵袭性更弱、疗效更好的Ⅰ期群体,在做出是否开展术后辅助化疗的决定时,是否需要更慎重一些?
毕竟,化疗是把双刃剑: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复发风险,但也可能会给心脏、肺部等带来较大的副作用。所以,需要精准识别目标群体后才可使用。
请记住:早期肺癌的治愈率本来很高,规范治疗+定期随访才是关键!与其过度治疗,不如把"武器"留在真正需要的时刻。
未来,我们或许需要开展针对I期高危亚群的前瞻性研究、探索液体活检(ctDNA)等生物标志物指导精准辅助治疗,以及评估免疫辅助治疗在早期患者中的替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