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来自东北网友在评论区的留言,按照他的描述,他1996年大学毕业以后就分配到企业工作,从到企业工作时开始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017年由于所在的单位整体转制为事业单位,他问2017年之前的缴费年限是计算视同缴费年限好还是视同缴费年限好?
这位网友之所以会问这样的问题,主要还是不了解养老保险知识导致的。我国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从1992年开始的,在全国大多数地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建立的时间是1996年1月1日。

同样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的作用是不同的,视同缴费年限除了计算基础养老金以外,还要计算过渡性养老金;只有实际年限的人,只计算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
但在个人账户建立之前的实际缴费年限,除了要计算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以外,还要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由于个人账户建立之前的个人账户金额比较低,各地在考虑过渡期的养老金计算办法时,为了弥补个人账户建立之前,个人账户比较低的现实,将个人账户建立之前的视同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作为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年限。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是从201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前,也就是2014年9月30日之前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机关事业单位的视同缴费年限,除了计算基础养老金以外,也要计算过渡性养老金。

从以上介绍的情况来看,同样是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与实际缴费年限相比,视同缴费年限更有优势。视同缴费年限既要计算基础养老金,还要计算过渡性养老金,这个过渡性养老金是对视同缴费期间没有个人账户的一种补救措施。但一年视同缴费年限计算的过渡性养老金,与实际缴费一年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相比,视同缴费年限产生的价值更高,这就是视同缴费年限的优势。
很多人在办理退休时,都希望多计算自己的视同缴费年限,但视同缴费年限不是自己想要计算就能计算的,有一定的时间范畴。比如企业职工1992年之前的工龄可以计算视同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建立之前的实际缴费年限要计算过渡性养老金。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2014年9月30日之前的工作年限要计算视同缴费年限,2014年10月1日以后的工作年限,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这是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也是政策红线,这个红线是谁也不能突破的。

你1996年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企业工作,一般大学毕业时间是在7月份,是在个人账户建立之后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在企业的缴费年限只能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你从企业整体转移到事业单位的时间是在2017年,但这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已经实施了两年多,只能计算事业单位的实际缴费年限。
综上所述,从你的工作经历来分析,你从大学毕业以后,在企业工作时是实际缴费年限,到事业单位后也是实际缴费年限,你今后退休时,如果一直在事业单位工作,计算的缴费年限全部都是实际缴费年限。计算养老金时只有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此外还有职业年金。虽然视同缴费年限比实际缴费年限更好,但可惜你不符合确定视同缴费年限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