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观李信军道长开示。养生,又称摄生,“摄”是保养的意思,“摄生”一词源自道家鼻祖老子的《道德经》。道教历来重视生命、珍爱生命,东晋著名的道教医学家葛洪指出,道家密不可宣的看家本领,“莫过于长生之方”。
道家养生的基本思想可归结为重生、乐生、养生。
为什么重视养生呢?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惯于损耗生命,所以圣人出世指点迷津。
《黄帝内经》一书中黄帝向歧伯请教说:“为什么上古之人,长命百岁,而动作灵活;现在的人,年过半百,就精神衰败,身体多病呢?”
歧伯回答说:“古人生活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生妄想杂念而致身心疲劳。而今人则不然,追逐酒色,逞心快意,起居无常,因此半百而衰。”
《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其意与歧伯相当。
何必病了再求医问药,临死才知爱惜生命!《黄帝内经》说“不治已病治未病”,《老子》也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便是防患于未然的观点。在养生方面,就是要颐养生命,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道家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形神兼养三方面。
一、天人合一:人类应该顺应四季气候变化、寒热温凉,主动调整生活起居。如《易经》所说:“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二、阴阳平衡:通过保养精神、锻练身体、调节饮食、适应气温等措施,维持身心的阴阳平衡。
三、形神兼养:通过运动增强体质,通过静养调节情绪。
这样,“精、气、神”三宝充实于形体,可达修身养性、长生久视的目的。

北京白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