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的政变成功,就已经预示苏联大厦的倾倒

豫宛弘道 2024-12-05 20:42:50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以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等重要职务。赫鲁晓夫在冷战中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美。他还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此外,20世纪60年代,他主导了中苏交恶。似乎总是不按常理出牌。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尼基塔·赫鲁晓夫是一位在联合国大会上敲鞋子的苏联领导人,事实上,他也是20世纪最复杂、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谴责斯大林,释放数以百万计受害者,并为他们平反昭雪。他努力减缓冷战紧张气氛的笨拙尝试引发了柏林与古巴两次危机。作为斯大林之后头十年的苏联统治者,赫鲁晓夫给他的国家和整个世界打上了其自身矛盾的深刻印记。此外,他的一生和从政经历为我们勾勒了苏联时代的整体画卷:革命、内战、饥荒、集体化、工业化、恐怖政治、世界大战、冷战、斯大林时代、后斯大林时代。

童年,赫鲁晓夫‌

1894年4月15日[或17日](30多年前的1861年,俄国刚刚废除了农奴制),出生于俄罗斯南部,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村庄,距离乌克兰边境约97公里的地方。“我们是用衣袖来揩鼻涕,用绳子系裤子。从春天到深秋,都是光着脚。”,“每个村民,都梦想着有一双靴子,我们小孩要是有一双像样的鞋子,就算很幸运了。”。

卡利诺夫卡,具体位置

祖父,生于农奴制时代的1852年,原生态的农家泥腿子。曾在军队服役,并在那里结识了一个比他更穷的战友,两人交好,并让他们的孩子结成夫妻。父亲名叫谢尔盖(弱势),母亲名叫西尼娅(强势)。父母婚后的生活,与祖父并不和睦。祖父性格可能比较严酷,看着钱不多了,就让儿子携妻带子,出门自谋生路。好在儿子年富力强,到工地或矿山打工干活,加上媳妇也给人裁缝、洗衣服,很快挣了不少钱。这样,父亲又让他们住在了自己屋檐下。但好景不长,钱花得差不多了,又把他们扫地出门。

1905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风暴席卷了全国,也席卷了尤索夫卡。在这次革命的推动下,尤索夫卡的青年们开始阅读革命书籍。赫鲁晓夫生性活泼、好动,又颇有天资,善于与人交往,是个活跃分子,他积极参与了政治活动,与一个名叫潘捷列伊 · 马希尼亚的矿工成了知心朋友,并通过马希尼亚开始接触文学和政治书籍,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

1908年,14岁的尼基塔·赫鲁晓夫,随父母外出务工,在距离老家卡利诺夫卡五六百公里远的一个煤矿尤索夫卡(1924年改名为斯大林诺,1961年又改名为顿涅茨克,乌克兰),安顿下来。1869年,英国佬与沙皇政府签订协约,在此建造钢铁厂,生产铁路铁轨等。尤索夫卡上属顿巴斯,是乌克兰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父亲,干体力活,母亲为别人洗衣服,赫鲁晓夫,在这里最初干的是“老本行”——为地主家放羊放牛,兼照看花园,煤矿锅炉清理工,学徒,进入车间,钳工。接触的机器和人物也多。舞台大,梦想就大;梦想大,舞台也越来越大。15岁的他,正式成为一名骄傲的工人。

受三个女人的影响:母亲,强势,能干,“一个真正的悍妇,很粗俗,很难缠,难以相处”。就是这样一个难缠的女强人,不知何故,却对他的儿子极力吹捧。她总称赫鲁晓夫为“我的沙皇儿子”“我早就知道他有朝一日会成为大人物的”,云云。这,让这个起身于畎亩的少年,敢于想象和追求自己想要的未来。

青年

学校有个无神论的女教师,叫丽迪娅。她性格反叛,从不去教堂。不但如此,她还热衷于阅读关于俄国革命的违 禁政 治书籍。赫鲁晓夫有个特点,数学好。这让丽迪娅很喜欢。她常把他带回自己的家,给他看那些违 禁 书。当赫结束4年的学业时,她劝他继续读书:“尼基塔(赫鲁晓夫是其姓,尼基塔是其名),你应该继续学习,不要呆在这儿的村子里,像你这样的人,必须学习,你应该成为知识渊博的人。”,可见一句恩师的鼓励,足以点亮一个孩子的一生。

一个秋天,他在树林里放牛,曾碰见一个老妇人。那老妇人不知何故,直盯盯地看着他了好长时间,看得连他自己都惊呆了,然后她说:“小家伙,你前途不可限量啊!”,当晚,他心脏病复发,再也没有醒来。预言加身,信心自此爆棚。虽然有点盲目,却也真实可感。如果这是欺骗,那么,每个人都需要一点这样善意的谎言。

赫鲁晓夫和妻子,叶夫罗西尼亚.皮萨雷夫,工人师傅的妹妹

1914年,赫鲁晓夫的工资比普通人高两三倍,20岁的赫鲁晓夫,与18岁的叶夫罗西尼亚结婚了。这是他的首次婚姻。3年内,他的女儿和儿子先后诞生。此时的他,在尤索夫卡已混迹10年。1914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没能影响他的安稳生活。22岁少白头成了他梦想中的男子成熟的标志,所以他才不忧反喜。此时的赫鲁晓夫,已经积累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迈上了飞黄腾达的第一个台阶。

1915年3月,赫鲁晓夫参与领导了鲁钦科夫矿的大罢工,并取得了胜利,迫使矿主答应了罢工者的要求。

1917年之前,劳工运动,是相当危险的。一是好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强,喜欢开玩笑,也总能形成话题,二是好跟年长的人接触,三是激进,勇气、技术、智慧,以及渐渐积累起来的声望,为他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机会。

顿巴斯地区是乌克兰的工业重镇,也是乌克兰俄罗斯族的聚居地。赫鲁晓夫就这样成为了乌克兰俄罗斯族的一员,他的童年和青年,都是在乌克兰度过的。赫鲁晓夫在乌克兰接受了基本的教育,学会了乌克兰语,结识了许多乌克兰朋友,甚至娶了一个乌克兰女人为妻。赫鲁晓夫虽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俄罗斯族身份,但他却对乌克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经说过:“我是一个俄罗斯人,但我也是一个乌克兰人。”

1917年3月(俄历二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统治俄国长达300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也随之崩溃。各地纷纷建立苏维埃,尤索夫卡也是如此。赫鲁晓夫被选进鲁钦科夫矿的工人代表苏维埃,并负责监督逮捕当地的警官和建立工人纠察队。尽管赫鲁晓夫还不是一名布尔什维克,但他全心全意支持布尔什维克,积极投身党的工作,在布尔什维克鼓动成立的一个军事委员会任职。

1917年12月,尤索夫卡的苏维埃转到了布尔什维克手中。由于赫鲁晓夫积极支持布尔什维克,在促成尤索夫卡市苏维埃政权转到布尔什维克手中一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被选为矿业五金工人联合会主席。

很快,乌克兰成了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的战场,白卫军占领了顿河流域的几个重要据点,卡列金将军率领的哥萨克军队向尤索夫卡逼近。为了保卫革命成果,建立了工人赤卫队,赫鲁晓夫参加了尤索夫卡无产阶级赤卫队第一团,和他的同事达尼洛夫一起领导鲁钦科夫矿工营。

1917年,苏俄革命爆发,赫鲁晓夫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参与了反对沙皇和白军的斗争。他因为表现出色,被提拔为红军的政委,参与了俄国内战的多场重要战役。在内战结束后,赫鲁晓夫成为了顿涅茨克地区的一名政府官员,开始了他的党政生涯。赫鲁晓夫在乌克兰的工作,引起了斯大林的注意,斯大林对他赞赏有加,将他视为自己的亲信之一。赫鲁晓夫也借助斯大林的青睐,迅速晋升,历任乌克兰中央委员会组织部部长、莫斯科州州委第一书记等要职,最终在1937年,被任命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乌克兰第一书记。

赫鲁晓夫在乌克兰的执政期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进行。这场战争对乌克兰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也给乌克兰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赫鲁晓夫利用苏联的东方战线政策,帮助乌克兰从邻国手中夺取了大片领土,使乌克兰的版图和人口大幅增加。赫鲁晓夫的这些举动,虽然得到了斯大林的支持,但也引起了一些俄罗斯人的不满,他们认为赫鲁晓夫是在削弱俄罗斯的利益,而偏袒乌克兰。

1918年春,德国军队也侵入了乌克兰,在乌克兰建立了傀儡政府,并占领了顿巴斯,赫鲁晓夫成了反革命政权通缉的对象。他既要躲过反革命政权的搜捕,也要躲过德军的盘查。历经艰险,赫鲁晓夫回到了故乡库尔斯克州,担任了卡利诺夫卡村的农民委员会主席,领导农民分地主的土地。此时,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联合进攻,苏维埃政权处于危急中,3/4的国土被国内外敌人占领,重要的原料、燃料、粮食产地相继失守,列宁号召工农拿起武器,开赴前线,保卫祖国。赫鲁晓夫响应党的号召,抛家舍子,应征入伍,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接受考验。他被分配到一个步兵师的政治部工作。

1919年春天,他开始担任第九步兵师第七十四团第二营政治委员。赫鲁晓夫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他所在的部队与兄弟部队配合,

1920年,歼灭了邓尼金的主力,并从叶卡捷琳诺达尔方向突破白匪军的防线,于3月27日解放了诺沃罗西斯克。

1921年夏,乌克兰又遭受严重旱灾,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赫鲁晓夫的妻子加琳娜也死于这场饥荒,给他留下了5岁的儿子和3岁的女儿。顿巴斯的情况也很糟,成千上万的矿工离开矿井,外出逃荒。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赫鲁晓夫回到了顿巴斯,他的肩上压着两副重担:一方面,他要承担党委托的重任,完成他所不熟悉的经济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他要支撑起自己那个不完整的家,既当爹,又做娘,抚育一双不懂事的儿女。

他精力充沛,干事总是生气勃勃。他深信,苏维埃俄国会很快跃入共产主义天堂。他被任命为鲁钦科夫矿的副矿长,他以自己的热情和行为感染和鼓舞着矿工们。他召开会议,发表讲话,用共产主义理想激励矿工;他还亲自下矿井采煤,动手维修矿井设备。在当时干部十分缺乏的情况下,赫鲁晓夫备受重用,党组织拟任命赫鲁晓夫为一个大矿——帕斯图霍夫矿的矿长,却被赫鲁晓夫拒绝了。

赫鲁晓夫与尼娜 · 彼得罗夫娜 · 库哈尔丘克

1923年,他要求去做一名学生,补习文化,进入了顿巴斯矿业技术学校(1935年改名为矿业学院)附设的一所工农速成中学学习。在通常的情况下,学院应该由地方党组织派专职党委书记来开展政治工作,但由于当时党员少、干部短缺,党委书记只能从学院学生党员中选举产生。在当时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学生们渴望成为专家,谁都不愿做政治工作,无奈之下,赫鲁晓夫又干起了老本行,被选为学院的党委书记,这使赫鲁晓夫不能专心学习。学习期间,赫鲁晓夫没有获得多少科学文化知识,却另有收获。他认识了在区委党校教政治经济学的教员尼娜 · 彼得罗夫娜 · 库哈尔丘克。

赫鲁晓夫顿涅茨克认识尼娜,顿涅茨克技术学院讲课,党校任教,外表谦虚,精通几种外语,受过高等教育。

她出生在乌克兰霍尔姆省的瓦西列夫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2岁时,父亲把她送到卢布林市的叔父那里,进了四年制不完全中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她中断了学业,在叶甫洛基主教帮助下进入敖德萨的霍尔姆玛丽亚女子学校,且享受公费,于1919年毕业,留在母校工作,1920年成为地下党员,并到敖德萨省城和农村开展工作,她还到过波兰前线当宣传员。1920年秋,进入莫斯科斯维尔德洛夫大学,参加为期6个月的培训。1922年秋,她奉调到尤索夫卡,在此与赫鲁晓夫相识。他们于1924年结为伉俪。尼娜 · 彼得罗夫娜有素养,工作能力强,办事有条理。尼娜后来给赫鲁晓夫生了2个女儿和1个儿子,她独自管起了这个家,完全不涉足政治和丈夫的事务。

赫鲁晓夫去世后,尼娜·彼得罗夫娜在朱可夫镇的别墅里独自生活。去世后,1984年发现了一本学生用的笔记本

1925年,经过3年的学习,赫鲁晓夫从矿业学院附属的工农速成中学毕业了,被任命为顿巴斯彼得罗夫斯克·马林斯基区的区委书记。此时正值国家工业化时期,整个社会生机勃勃,人们满腔热情地忘我地建设这个新社会。作为主管该区全面工作的一把手,他很少坐在办公室里,时而走到田头,时而下到矿井,用他极富感染力的讲话鼓舞人们,以他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去解决实际问题。彼得罗夫斯克矿的煤产量即从2600万普特增加到3600万普特(1普特=40俄磅≈16.38千克),农业也获得了大丰收。

1926年底,由于赫鲁晓夫在彼得罗夫斯克·马林斯基区政绩突出,他被调到了尤索夫卡担任区委副书记,他已成为乌克兰出类拔萃的年轻干部。赫鲁晓夫步步高升也得益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联共(布)大力提拔工农出身的干部,以此来改变干部的结构,体现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赫鲁晓夫本人的才能和业绩使他具备了进一步升迁的基本条件,他对党忠诚,善于在群众中做工作,肯干实干。此外,卡冈诺维奇的提携和重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因为苏联的干部政策实质上是一种任命制,得不到上级领导的赏识则难以被委以重任。

1928年初,正是在卡冈诺维奇的关怀和提议下,赫鲁晓夫走出了顿巴斯地区,来到了当时的乌克兰首府——哈尔科夫,担任了乌克兰共和国组织部副部长。赫鲁晓夫未能适应在哈尔科夫的工作,他生性好动,不习惯坐在办公桌后面通过一大堆表格和档案了解现实世界,于是,他又三番五次请求卡冈诺维奇给他换工作。不久,杰姆钦科调到基辅任市委书记,他要求赫鲁晓夫也去那里领导组织部工作,赫鲁晓夫欣然同意。赫鲁晓夫在基辅也没有待多久,他又抓住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1929年,莫斯科工业学院要招收100名学员,这一消息令赫鲁晓夫又动了心。莫斯科工业学院不是一般的高等学院,它是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为培养大企业领导、共和国及中央一级的经济及工业领域高级领导干部而设立的。学院的招生对象是十月革命前入党的工业企业领导,赫鲁晓夫并不符合条件,但他自有办法,他找到主管该院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卡冈诺维奇,经这位主管书记的特批,赫鲁晓夫于1929年9月成了莫斯科工业学院的学员。

入学后,便又重演了在工农速成中学的一幕,再次当上了学院的兼职党委书记,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时间学习。在他入学之时,莫斯科工业学院的党委书记是哈哈列夫,他是1906年入党的老党员,他周围的一群“老革命”支持布哈林、李可夫等所谓的右倾分子。一入学,赫鲁晓夫便成为“右倾路线”的积极反对者,并成为一个崭露头角的积极分子,他们的反右倾斗争得到了中央委员会的支持,从而扭转了工业学院的形势。

赫鲁晓夫从此声名显赫,一下子成了全党反右倾的典型,也成了为斯大林所关注的人物。赫鲁晓夫在工业学院开始了他捍卫党的现行路线的斗争,他时而开会批判那些把学院当成政治斗争避风港的“游手好闲分子”,时而批判某些人的右倾机会主义言行。一批又一批的“老革命”被开除出工业学院,工业学院成了反击反对派的典型,学院党组织通过的决议常常登在《真理报》上,成为其他党组织工作的榜样。在苏联人民经受“大转变”所带来的痛苦之时,赫鲁晓夫开始飞黄腾达。

1931年1月,在卡冈诺维奇的安排下,赫鲁晓夫代替有右倾倾向的希林成为莫斯科鲍曼区的区委书记。同年2月,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一起成为莫斯科市委委员及市常务委员会委员。经过6个月在鲍曼区的“见习”后,7月,赫鲁晓夫又在卡冈诺维奇的推荐和斯大林的批准下,当上了莫斯科最大的一个区——红色普列斯尼亚区的区委书记,该区的前任书记柳京也是因为不同意斯大林的“大转变”方针而被撤职的。

1932年1月30日,赫鲁晓夫出任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开始作为卡冈诺维奇的得力助手活跃于苏联的政治中心。

1934年,在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39岁的赫鲁晓夫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1935年,卡冈诺维奇被任命为交通人民委员,赫鲁晓夫接替他担任了莫斯科市委和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

1938年1月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赫鲁晓夫被选进主席团。随后,在同时举行的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赫鲁晓夫又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他进入了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层,成了苏联10位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他填补了右派分子被镇压而留下的权力真空,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赫鲁晓夫成了弄潮儿。

1938年初,深得斯大林信任的赫鲁晓夫,担任了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同时担任基辅州委和市委第一书记。乌克兰在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中,是仅次于俄罗斯联邦的第二大共和国,号称“欧洲的粮仓”,又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基地。赫鲁晓夫在乌克兰当政之初,把柯秀尔留下的绝大部分人作为托洛茨基分子、布哈林分子和民族主义分子清洗了,但他实际做的没有喊得欢,他对各级干部不是逮捕,而主要是降职使用。

他清醒地认识到,他来乌克兰,并不是来搞大恐怖的,而是要把乌克兰的工农业搞上去。赫鲁晓夫在工作中也表现出了灵活性,他赞成给集体农庄庄员多一点宅旁园地,鼓励他们多养自留畜、种自留树,而不像有些干部那样唯恐庄员的自留地扩大会损害社会主义。在苏联,由于实行义务交售制,粮价定得很低,往往低于成本,农庄庄员从农庄中得不到多少报酬,他们的生活主要靠宅旁园地,城市副食品供应的20% —30%也靠宅旁园地。赫鲁晓夫此举深受乌克兰人的欢迎,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1939年8月,乌克兰农庄庄员的餐桌上、城市商店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类农副产品供应充足,价格低廉,人们的脸上现出了满意的微笑。在卫国战争中,赫鲁晓夫是活跃在前线的少有的政治局委员,他参加了许多重要战斗,成为一名中将。他先后担任西南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第一乌克兰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4年2月6日,他被任命为乌克兰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同时他仍兼任该共和国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这一年赫鲁晓夫满50岁,在4月17日他生日这天,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发来了贺电,人们把他称为“斯大林的真正战友”。

1946年是个大旱年,也是赫鲁晓夫仕途首次遭受挫折的开端。从1945年秋季起,乌克兰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但乌克兰仍要向国家提供4亿普特的粮食(仅比1940年规定的数字略低),而乌克兰收获的粮食仅有两亿普特,大大低于国家的需要,而且乌克兰自身也需要粮食,乌克兰再次出现了饥荒。

作为一个加盟共和国的当家人,赫鲁晓夫并不掌握粮食,他只能求助于斯大林。赫鲁晓夫曾在斯大林的眼皮底下工作过,也曾无数次参加过斯大林的冗长的宴会,他很了解斯大林,如果斯大林听到乌克兰不仅不能完成粮食征购任务,反而要伸手向国家要粮,肯定十分愤怒。

‌赫鲁晓夫指派以斯塔尔钦科为首的农业专家和经济专家小组,实事求是地估价乌克兰的农业生产,写出详细报告,报告搜集了大量材料,并得出了合乎逻辑的结论:乌克兰完不成国家规定的粮食征购量,需要国家救济。赫鲁晓夫思忖再三,还是向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部长会议递交了文件,请求发给粮食定量分配卡,以便分给农民救灾。当时在索契度假的斯大林,马上给赫鲁晓夫发来了一封电报,称赫鲁晓夫是个靠不住的人物,说他写的备忘录想证明乌克兰自顾不暇,说他的要求是荒谬绝伦的。

赫鲁晓夫还有两件令斯大林不快的事。一件是关于春小麦问题。斯大林要在乌克兰推广春小麦,而赫鲁晓夫认为春小麦不适合乌克兰,在乌克兰春小麦不如冬小麦高产,乌克兰南方更是如此,应该让集体农庄选择该种冬小麦还是春小麦。但不顾赫鲁晓夫的反对,1947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的决议仍指出:“1947年乌克兰地区集体农庄的春小麦播种面积应当比1946年增加18.2万公顷,而达到75万公顷,保证以后几年继续扩大春小麦的播种面积。”

另一件是意识形态问题。战后初期,百业待兴,社会政治气氛比较宽松,赫鲁晓夫,乌克兰又遭旱灾,他操心的中心问题是吃饭问题。但是,斯大林却没有忘记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他要肃清苏联士兵越境作战所受到的西方文化的影响,过惯苦日子的苏联人倒有些羡慕西方的富足,这是斯大林所不能容忍的。《关于乌克兰党组织对党和苏维埃的领导人员的训练、选拔和配备问题的决议》,指出乌克兰党组织低估了“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忽视了“对报刊上出现敌对的资产阶级思想组织大规模的批评”。赫鲁晓夫自然要对此承担责任。

1947年3月,卡冈诺维奇被任命为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失去了乌克兰党的一把手的宝座,帕托利切夫被任命为乌克兰中央委员会主管农业的书记,斯大林想以此加强乌克兰春小麦的播种。

1947年12月,斯大林任命卡冈诺维奇为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卡冈诺维奇奉调回莫斯科,乌克兰人民松了一口气,赫鲁晓夫也顿感轻松,他又重新担任了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一职则由他的亲信杰 · 谢 · 科罗特钦科担任。

1949年12月,斯大林再次把赫鲁晓夫召到身边。原莫斯科州委书记波波夫被任命为城市建设部部长,赫鲁晓夫被免去在乌克兰的职务回首都接替波波夫,赫鲁晓夫又开始了新的政治生涯。听到赫鲁晓夫奉调莫斯科,许多乌克兰人恋恋不舍,乌克兰著名作家旺达 · 利沃夫娜竟在赫鲁晓夫面前失声痛哭,她不断说:“你怎么能走?你怎么能离开乌克兰?”,对赫鲁晓夫怀有这种感情的不止她一人。在苏联高级领导人物中,像赫鲁晓夫这样深得一方民众发自内心爱戴的领导人是少有的,这也许是日后赫鲁晓夫能战胜竞争对手成为斯大林继承人的原因之一吧。

格奥尔基·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后,斯大林的突然离世,不仅给苏联人民带来了悲痛,更在苏联最高权力层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真空。最被看好的是三位重量级人物:时任部长会议副主席的格奥尔基·马林科夫、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拉夫连季·贝利亚,以及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这三人被称为"三驾马车",各自都有着深厚的政治背景和强大的支持力量。

"三驾马车"之间也并非铁板一块。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莫洛托夫虽然表面上达成了某种程度的权力分享协议,但彼此之间的猜忌和竞争从未停止。这种内部矛盾为赫鲁晓夫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在这场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中,赫鲁晓夫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他善于利用对手之间的矛盾,在适当的时机与不同的派系结盟。同时,他也注意到军方在这场权力争夺中的重要性,开始与以朱可夫为代表的军方高层建立密切关系。

拉夫连季·贝利亚

3月14日,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消息传出:赫鲁晓夫取代马林科夫成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这一任命标志着赫鲁晓夫在权力争夺中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虽然马林科夫仍然担任政府首脑,贝利亚继续掌控安全机构,但赫鲁晓夫通过掌控党的机器,为自己赢得了更大的政治空间。

斯大林去世后的权力角逐中,拉夫连季·贝利亚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作为前克格勃头子和斯大林时期的重要人物,贝利亚在苏联政坛上拥有着庞大的权力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力。贝利亚的政治生涯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1年,他被任命为格鲁吉亚共产党第一书记,开始崭露头角。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贝利亚通过残酷的手段清除了大量"反革命分子",赢得了斯大林的赏识。1938年,贝利亚被调至莫斯科,担任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克格勃的前身)的副主席,随后很快升任主席。二战期间,贝利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他不仅负责国内安全,还参与了苏联的核计划。在斯大林去世时,贝利亚已经成为苏联最有权力的人之一,掌控着庞大的安全机构网络和大量的秘密情报。

6月中旬,莫斯科的政治气氛日益紧张。尼基塔·赫鲁晓夫意识到,必须尽快采取行动来遏制拉夫连季·贝利亚日益膨胀的权力。然而,要对付这位克格勃头子并非易事。贝利亚不仅掌控着庞大的情报网络,还有大量忠实的支持者。赫鲁晓夫深知,任何对贝利亚的行动都必须精心策划,一旦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

赫鲁晓夫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军方。他意识到,没有军队的支持,任何对贝利亚的行动都不可能成功。赫鲁晓夫开始秘密接触格奥尔基·朱可夫元帅。朱可夫是二战时期苏联最著名的军事指挥官,在军队中享有崇高威望。尽管朱可夫曾在斯大林晚年遭到贬黜,但他仍然保持着对军队的影响力。赫鲁晓夫与朱可夫的秘密会面发生在莫斯科近郊的一个隐蔽别墅中。在这次会面中,赫鲁晓夫向朱可夫详细阐述了贝利亚对苏联构成的威胁,以及清除贝利亚的必要性。朱可夫,作为一个经历过斯大林大清洗的军人,深知独裁者手中权力过于集中的危险。他同意支持赫鲁晓夫的行动,并承诺在关键时刻调动军队支持。

阿纳斯塔斯·米高扬

获得朱可夫的支持后,赫鲁晓夫开始在政治局内部寻找盟友。他首先接触了阿纳斯塔斯·米高扬和尼古拉·布尔加宁。米高扬是一位资深的政治局成员,在党内有着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布尔加宁则是国防部长,他的支持对于确保军队的配合至关重要。赫鲁晓夫与米高扬和布尔加宁的会面分别在克里姆林宫的不同办公室内进行。为了避免引起怀疑,这些会面被伪装成例行的工作讨论。在这些秘密会谈中,赫鲁晓夫巧妙地利用了每个人对贝利亚的恐惧和不满,逐步说服他们加入到对付贝利亚的行列中来。

然而,赫鲁晓夫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说服格奥尔基·马林科夫。作为名义上的政府首脑,马林科夫的支持对于行动的合法性至关重要。赫鲁晓夫决定采取一个大胆的策略:他直接向马林科夫展示了一些贝利亚打算清除包括马林科夫在内的政治局成员的证据。这些证据可能部分来自赫鲁晓夫自己的情报网络,部分可能是经过精心编造的。无论如何,这一策略成功地说服了马林科夫加入反贝利亚的阵营。

尼古拉·布尔加宁

在确保了关键人物的支持后,赫鲁晓夫开始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他决定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逮捕贝利亚。这个计划有几个关键点:首先,会议地点被安排在克里姆林宫内的一个特定会议室,这个房间只有一个出口,便于控制。其次,赫鲁晓夫安排朱可夫和一队可靠的军官在会议室外待命,以确保行动的顺利进行。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赫鲁晓夫还特意安排了一些日常议题作为会议的表面议程。他甚至邀请了一些不知情的政治局成员参加会议,以增加会议的真实性。同时,赫鲁晓夫还秘密指示他的支持者们在会议开始前解除武器,以防止任何可能的流血冲突。

在计划的最后阶段,赫鲁晓夫面临着一个关键的决定:如何处置贝利亚。考虑到贝利亚在安全机构中的影响力,简单的监禁可能无法彻底消除他的威胁。经过与核心支持者的秘密讨论,赫鲁晓夫最终决定,一旦逮捕成功,就立即对贝利亚进行秘密审判和处决。

斯大林

1956年6月26日,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将成为苏联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当天早晨,克里姆林宫内一如既往地忙碌,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气氛。赫鲁晓夫的秘密计划即将付诸实施,一场改变苏联命运的政治大戏就要拉开帷幕。莫斯科的天气异常闷热。克里姆林宫内,一场看似普通的政治局会议即将召开。然而,这次会议实际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陷阱,目标直指苏联最有权势的人之一——拉夫连季·贝利亚。

上午10点,政治局成员陆续抵达会议室。赫鲁晓夫早早到达,亲自迎接每一位与会者。当贝利亚步入会议室时,赫鲁晓夫面带微笑与他寒暄,丝毫没有流露出异常。贝利亚似乎也没有察觉到任何不妥,他按照惯例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会议开始后,讨论首先集中在一些日常事务上。赫鲁晓夫巧妙地引导讨论,使其看起来像是一次普通的政治局会议。约莫半小时后,赫鲁晓夫突然改变了话题,开始讨论国家安全问题。

就在这时,赫鲁晓夫给出了事先约定的信号。马林科夫站起来,开始宣读一份长篇文件,指控贝利亚犯有叛国罪。文件中列举了贝利亚滥用职权、策划政变、与外国情报机构勾结等一系列罪行。贝利亚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指控震惊了。他试图辩解,但赫鲁晓夫立即打断了他。与此同时,朱可夫元帅带领一队武装军官冲入会议室。朱可夫高声宣布:"以苏维埃最高委员会主席团的名义,我宣布逮捕贝利亚同志。"

贝利亚意识到情况不妙,他猛地站起来,伸手去摸自己的外套。然而,早有准备的军官们迅速制服了他。在混乱中,贝利亚的眼镜被打落在地,他狼狈地被押出会议室。整个逮捕过程持续不到五分钟。当贝利亚被带走后,会议室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赫鲁晓夫迅速控制局面,他宣布会议继续进行,并开始讨论如何处理贝利亚的问题。

贝利亚被带到莫斯科近郊的一个秘密地点。在那里,一个特别法庭已经准备就绪。这个法庭由赫鲁晓夫的亲信组成,包括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尼古拉·布尔加宁等人。审判过程异常迅速。贝利亚被指控犯有叛国罪、间谍罪、滥用职权等多项罪名。尽管贝利亚极力否认这些指控,但特别法庭显然已经预先决定了判决结果。整个审判过程仅持续了几个小时。

特别法庭宣布贝利亚犯有叛国等重罪,判处死刑。判决当即执行。据后来的报告显示,贝利亚是被枪决的,执行人是朱可夫元帅亲自挑选的军官。与此同时,赫鲁晓夫开始着手清除贝利亚在各个部门的支持者。他下令逮捕了一大批与贝利亚关系密切的安全部门官员。克格勃内部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调整,许多贝利亚的亲信被撤职或逮捕。

7月10日,苏联官方媒体才发布了一份简短的公告,宣布贝利亚因"反党反国家活动"被开除出党并逮捕。

12月,贝利亚被以叛国罪处死。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在评价此事时说:赫鲁晓夫在逮捕贝利亚一事中能起主要作用是无可争议的,因为他实际上比其他人更能明察秋毫、才智过人、干劲十足和坚决果断,同时,贝利亚低估了赫鲁晓夫,低估了他的品格,他那深藏不露的、与生俱来的、纯粹乡下人的机敏和狡黠,低估了他的健全的头脑和性格的力量,而把他当成其貌不扬、愚昧粗鲁的傻瓜。贝利亚被除,悬在党和政府头上的利剑被砍断,提高了党的威信,同时也提高了赫鲁晓夫的个人威信。

贝利亚事件也暴露出苏联政治体制的脆弱性。它显示了权力更迭可以通过非正式的、甚至是非法的方式进行。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解决了权力斗争,但从长远来看,它埋下了政治不稳定的种子。贝利亚的倒台还引发了一系列政策变化。赫鲁晓夫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放松对文化领域的控制、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等。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贝利亚时期政策的否定和纠正。

此后,赫鲁晓夫顺应民意,开始为斯大林时期的受害者平反,到1953年底有1000余人被恢复了名誉,其中包括莫洛托夫的妻子、加里宁的妻子、赫鲁晓夫的大儿媳、卡冈诺维奇的弟弟,等等。此举使赫鲁晓夫声望大增。

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1954年2月,在赫鲁晓夫的压力下,马林科夫被迫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作自我批评。他承认了在经济政策上的错误,并表示支持党的路线。这次公开的自我批评实际上宣告了马林科夫政治生涯的终结。不久后,马林科夫被解除了政府首脑的职务,由尼古拉·布尔加宁接任。

1954年10月,赫鲁晓夫上台的第二年,他就率领庞大的苏联代表团访华,参加我国国庆5周年的庆祝活动。10月3日,中苏两国领导人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最高级会谈,我国出席的领导人有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德;苏联方面主席的人则是赫鲁晓夫、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布尔加宁等人。

毛主席、刘少奇与赫鲁晓夫

1954年11月,赫鲁晓夫成立了一个新机构——苏共中央总部,取消了马林科夫掌管的苏共中央办公厅。赫鲁晓夫完全掌握了党的机关,他越来越多地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马林科夫的部长会议主席一职也渐渐名存实亡。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对前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为活化,文艺获得解冻。

1957年11月,毛主席率领宋庆龄、邓小平、彭德怀、郭沫若等人前往莫斯科,参加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40周年庆祝大会。这一次毛主席去苏联,除了参加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40周年庆祝大会,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与赫鲁晓夫谈一谈中国共产党对“和平过渡”问题的总体看法。后来,毛主席又写信给赫鲁晓夫说,关于“和平过渡”的具体问题,由邓小平同志和你们谈。

毛主席直言不讳:“我们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今天想同你们商量商量,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使我们有所建树,总之我们也想搞这项工业。”

赫鲁晓夫说:“我们这个大家庭有个核保护伞就行了,无需大家都来搞,须知,搞那个东西既费钱,又费力,又不能吃,不能用,生产出来还得储藏起来,不久就过时了,还得重造,太浪费了。”

毛主席与赫鲁晓夫

1956年之后,赫鲁晓夫先是一再二再而三地批评指责斯大林,毛主席对此不赞同:“你们没有客观地评价他的功劳,斯大林的成绩、优点、长处是主要的,应该二八开。”但赫鲁晓夫完全不认可此观点,二人的交锋不欢而散。

赫鲁晓夫执政前期,对我国做了不少示好的举动。中苏关系处在友好合作的“蜜月期”,1956年达到顶峰。

1958年,赫鲁晓夫又提出要共同搞“联合舰队”“长波电台”。赫鲁晓夫到北京时,毛主席一拍桌子,从位置上唰地站起来,手指着赫鲁晓夫的鼻子,当面质问:“我问你,什么是联合舰队?”,赫鲁晓夫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应对,赶紧劝毛主席别急,毛主席直接严肃地问他:“什么是共同商量?我们到底还有没有主权?.......”

1958年,赫鲁晓夫和南方的中国闹出矛盾,他在中国成为“不受欢迎者”,这让赫鲁晓夫紧张。所谓“未战而先损大将”,这对苏联的称霸事业是个打击。中苏的关系遇冷,让赫鲁晓夫加速向美国示好。

1958年,赫鲁晓夫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在他的领导下,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包括批判个人崇拜、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等。同时,他也主导了农业改革,改善了苏联的民生经济。

赫鲁晓夫在天安门城楼上直接表示,要将在中国的专家撤回去。

1959年新中国建国10周年的庆祝活动上,赫鲁晓夫在天安门城楼上直接表示,要将在中国的专家撤回去。赫鲁晓夫的这个态度很突然,毛主席当即从容不迫地表示:“我们可以自己试试,这对我们也是个锻炼,如果技术上能帮助一下好,不能帮助那是你们考虑决定的事了。”

1959年,苏联民间访问团去美国访问,列宁格勒州的书记科茨洛夫得到了艾森豪威尔的亲笔信,邀请赫鲁晓夫访美。赫鲁晓夫“借坡下驴”,宣布要对大洋彼岸的美利坚进行访问。在来之前,苏联外交部门进行通报,赫鲁晓夫想见见美国的“瑰宝”——玛丽莲.梦露。

赫鲁晓夫被斯大林称为“老农民”并非偶然,其本人确实保持了俄罗斯农民朴实的性格

1959年,当上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他,曾出访美国。与纽约市长尼尔森交谈时,尼尔森旁敲侧击,问他为啥当年他不和许多高职一样,移民到美国来。“20世纪初,有50万俄罗斯人为了追求自由与机会,移民到了纽约……如果你也那样的话,你就会成为迄今为止我们最大的商会之一的主席。”,赫鲁晓夫说:“不要跟我说这些,他们来到这里,只是为了更高的工资。我差不多也和他们一样,我也认真考虑过此事。”,赫这段斩钉截铁的表述,从侧面印证了尤索夫卡期间,他优厚的工资待遇,即使移民美国,也对他没有什么吸引力。赫鲁晓夫的青年发迹史,是一个草根到小康的理科生路线,高级工程师或许更适合他未来的发展,但他最终走向了权力的宝座。

赫鲁晓夫,成为了当时国际上最靓的仔,一提起赫鲁晓夫,就想起了一个顶着光秃秃脑袋用皮鞋猛敲桌子的形象。

1959年9 月 21 日,安排一场午宴,借此机会见梦露一面,苏联领袖赫鲁晓夫访问点名要见梦露。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赫鲁晓夫选择访美的时候,美方多个州区贴出告示,直接开始抨击苏方的形象,甚至上报联邦拒不接待,这是非常少见的。因为国内民众对于自己的竞争对手苏方普遍存在极大的抵制心态,美方政要商讨后还是决定不让赫鲁晓夫进行参观活动,避免出现暗杀等政治问题,但还是邀请了玛丽莲梦露到场。实际上,不仅是美方这边对苏方充满意见,苏方内部也是一样,听闻赫鲁晓夫要服软的消息,苏方民众同样心怀不满,认为这么做会降低苏方的威望,这就让美苏关系陷入困局。毕竟美方在当时最为自豪的点就是文化认同,在全世界高呼自由,现在赫鲁晓夫作为最大竞争对手国领袖同样认同美方自由主义,带来的成就感那是无法比拟的。

赫鲁晓夫认为:不能和美国撕破脸,既然竞争不过,先缓和关系,“和平竞赛”,划出“楚河汉界”,各自安好。

1960年,赫鲁晓夫授意,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与我们国家的协定,撤走了所有的苏联专家,我们国家失去援助,赫鲁晓夫的举动,给我国建设造成极大损失,加重了当时我国的经济困难。就在短短4年后,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毛主席说:“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以后,赫鲁晓夫不再展现出当初的态度,毛主席与赫鲁晓夫在几度交锋后,从结盟到最终闹翻,中苏关系也随之恶化。

1960年,赫鲁晓夫出席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策划一场突然袭击,将目标针对在中共代表团身上。面对赫鲁晓夫这样的无礼之举,与会的中共代表团团长彭真不畏惧、不退缩,对其进行有力反驳。后来回忆这件往事时,彭真直言:“赫鲁晓夫这个人,一言以蔽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1960年10月12日,赫鲁晓夫应邀前往联合国发言。当他在听众席上听到发言者的诋毁后,立即站起来高声抗议,结果被主席团漠视。自觉受辱的赫鲁晓夫忍无可忍,起身用鞋子猛敲桌子,惹得众人为之侧目。

有一回,他走到两个约摸25岁左右的年轻女孩面前,清楚地说道:“你是某某家的闺女吧?”一问果然便是。

1962年1月,赫鲁晓夫邀请来访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打猎,狩猎的随行人员有勃列日涅夫、柯西金米高扬等苏联领导人。刚开始,打猎的气氛还比较融洽,不过等到兴起时,这群苏联政要们就不顾形象了。在狩猎场,他们竟然打起了“群架”,一会波德戈尔内和勃列日涅夫将赫鲁晓夫放倒,一会他们又将米高扬拉进了玩闹阵营里,看起来完全是一群孩子。由于这次玩得比较尽兴,赫鲁晓夫一高兴就跟卡斯特罗签订了协议,同意将导弹部署在古巴。这直接引发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还差点引爆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赫鲁晓夫山中打猎,突然下起了雨。赫鲁晓夫说:“我们把这些餐桌都搬到屋里面吧。”便以身作则搬起了桌子。

1963年,500名非洲留学生在红场闹事,赫鲁晓夫:取消留学政策,历史白名单。中苏会谈失败,提起邓小平,赫鲁晓夫曾经对他评价道:我跟他打过不少交道,你别看他个子小,但是个厉害的角色,他的智慧、思想水平都很高。肯尼迪邀苏联破坏我国核装置,赫鲁晓夫直接拒绝。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印度总理尼赫鲁以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他们的名字都含有一个“尼”字,这似乎是一个巧合。然而,在1963年之后,这三位领导人接连发生了不幸。1963年11月,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这是一场震惊世界的悲剧。仅仅过了几个月,尼赫鲁也在5月因疾病离世,给印度政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接着,赫鲁晓夫在党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受到了严厉谴责,最终因健康原因被迫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1964年的9月,儿子谢尔盖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打电话的人告诉他,苏联的许多高官正在秘密谋划一场政变。谢尔盖第一反应是疑惑不已,第一个念头是,对方一定是个精神失常的疯子。可神秘人却一再强调,“苏联政府部门已经没有了赫鲁晓夫可以信任的人了。”,二人趁着夜色相见了,听着他嘴巴里经常提及的一个名字“勃列日涅夫”,谢尔盖决定向远行的父亲赫鲁晓夫汇报这件惊天大事。第二个收到情报的人是女儿拉达。拉达同样收到了一个神秘女人的电话:党内有许多人要弹劾赫鲁晓夫,目的就是要让他下台,也很快将消息通知到父亲赫鲁晓夫那里。女婿阿朱别伊,是第三个收到情报的人,偶然在一次酒局上听到了赫鲁晓夫将要被弹劾的这个消息。父亲对此并不重视,他们也就随着不了了之。

赫鲁晓夫得知消息,不以为然,如果说,勃列日涅夫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人,那他借着不带攻击的外表却在私底下进行大规模的人心笼络,才是他最狠的一个招数,他深知,赫鲁晓夫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诸如无情剥夺一些高官的待遇称号,无理由驱逐国内的知识分子,甚至是剥夺农民手中的耕地等。也让他将这些罪证作为筹码来发动政变。在1964这一年,苏联国内人心惶惶,政坛暗流涌动,许多曾经被赫鲁晓夫打压的高官们默默地站在了反对赫鲁晓夫的阵营。

无论是赫鲁晓夫在农业上盲目推崇种玉米的失败,还是在工业改革中的毫无建树,苏联的经济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每况愈下。同时,赫鲁晓夫还大规模地裁撤军队,减少军队支出,让他在军队中也失去了最后的支持。

下至苏联平民百姓,上到苏联政府高层,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赫鲁晓夫早点下台。而更可笑的是,赫鲁晓夫当时就是靠反对迷信斯大林而上台,他竟然难以自拔地和斯大林一样的固执和膨胀,很难听取他人的意见。当赫鲁晓夫听到儿女们的情报汇报后,他首先是陷入沉默,好一阵子。

在赫鲁晓夫的心中,勃列日涅夫不可能是反对自己的这种人。根本不具备组织和发起一场政变的能力和野心。又仔细想了一个晚上,赫鲁晓夫更加坚定地认为,勃列日涅夫和宫廷政变根本联系不到一起,只不过是居心叵测之人的一个阴谋论,而已。赫鲁晓夫在1964年10月1日的会议上,他非常明显地表示,如果有人想要造反,一定要当心点,因为他是不好惹的。所有的参会官员内心澎湃,但个个表面却异常淡定,犹如在看一场笑话。

苏联的军政两界在勃列日涅夫的鼓动之下,全都加入了发动政变的行列,而勃列日涅夫将政变的最佳时机选在了赫鲁晓夫不在莫斯科的时候。正身处南方的赫鲁晓夫似乎也嗅到了几丝不正常。先是苏联宇宙飞船发射的相关情况他没有第一时间收到,汇报的电话推迟到将近50分钟才打过来。接着,莫斯科方面在同一天的晚上来电,让赫鲁晓夫立刻赶回去开会。

1964年10月13日,踏上了返程的飞机,可是当飞机降落的那一刻,看着空无一人的机场,赫鲁晓夫的心里似乎明白了什么。唯一一个工作人员走上来提醒赫鲁晓夫,直接赶往克里姆林宫。到了这时,赫鲁晓夫才恍然大悟,一切都来不及了。直到他看见了勃列日涅夫的那一刻,他才后悔自己的骄傲自大。

中央主席团全体会议上,所有人都在控诉着赫鲁晓夫的种种罪证,他没有辩驳,也无力反驳。自知大势已去,赫鲁晓夫让勃列日涅夫为自己撰写了一份辞职声明,他以最快的速度在声明书上签字同意。赫鲁晓夫正式下台,苏联高层发生剧变。消息传开,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从此被迫淡出政坛。

1965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访问中国,毛主席决定将赵朴初的三首散曲公开发表,作为对柯西金的见面礼。这些曲目的标题被修改为《哭西尼》、《哭东尼》和《哭自己》,总标题为《某公三哭》,并由人民日报发表。

1964年撤销赫鲁晓夫的表决

1971年9月11日,他因心脏病在莫斯科逝世。

‌主要成就‌:

政治上,召开苏共二十大批判个人崇拜,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经济上,调整农业政策和改进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

2009年,《赫鲁晓夫全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美)陶伯曼,王跃时译。威廉,陶伯曼是阿默斯特学院政治学教授,陶伯曼著述颇丰,其中包括与他的妻子简·陶伯曼合著的,莫斯科之春,以及,斯大林的对美政策:从协议、缓和到冷战,(诺顿出版社1982年),他还是谢尔盖·N.赫鲁晓夫所著的,赫鲁晓夫家人眼中的赫鲁晓夫,一书的译者与编辑。

参考文献

《赫鲁晓夫全传》试读:出生地卡里诺夫卡:1894-1908

赫鲁晓夫的家庭背景如何?为啥他能从泥腿子逆袭成国家领导人?飞春探微,2021-02-12

赫鲁晓夫22岁时发现自己少白头,为啥不忧反喜?飞春探微,2021-02-16

赫鲁晓夫:乌克兰的造国者,苏联的毁灭者,乀1午间,2023-10-04

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那些“糗事”,历史小博主,2021-10-16

靠挖矿和种粮,在“福地”乌克兰,赫鲁晓夫如何崛起成苏联领导人,常棣tandy,2023-11-23

赫鲁晓夫去世后 他夫人过的如何?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对待她的? 柯秋婵,2024-10-31

赫鲁晓夫政变过程:苏共会议上朱可夫当众逮捕贝利亚,后秘密处决,2024-07-26 史海残云

赫鲁晓夫政变细节:朱可夫提前调兵入莫斯科,会上拔枪扣押贝利亚,百里相泽

赫鲁晓夫访美时邀请玛丽莲梦露,美国精心安排,梦露盛装出席,浩然读史,2024-10-15

59年赫鲁晓夫访美点名见梦露,二人亲密会面,为何先不满后开心?WarOH协虎2023-06-15

1963年,500名非洲留学生在红场闹事,赫鲁晓夫:取消留学政策,历史白名单,2023-09-29

63年中苏会谈失败,赫鲁晓夫评价邓小平:小个子厉害,不好打交道,小灰灰纪实,2023-10-10

63年赵朴初写词嘲笑赫鲁晓夫,毛主席拍手叫好:这词归我了,小寒讲情感,2024-04-16

1963年,肯尼迪邀苏联破坏我国核装置,赫鲁晓夫怎么回他的,阿甘文史,2022-08-11

赫鲁晓夫与毛主席终闹翻,彭真直指其鼻子,怒骂:我这个人块头大,红史录2023-09-08

赫鲁晓夫下台前,3种途径已提前获知了情报,他为啥不反抗?趣史录,2023-09-11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