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蛤散传说,《串雅》作者赵学敏

豫宛弘道 2024-12-03 19:36:51

黛蛤散的传说

相传宋徽宗年间,深得徽宗宠爱的贵妃严重咳嗽,以致彻夜难眠。

徽宗立即传来李太医,限三天内治好,否则立即斩首。但李太医连连用药,咳却如火上浇油,有增无减。就在仅剩一天的前晚,李太医正与妻子抱头痛哭、生离死别时,门外传来叫卖声“卖止咳药,一文钱一付,吃了包你睡个好觉”。

李太医随即出门拦下小贩,打开药包一看,原来是一种淡绿色粉末,说是由青黛、蛤壳配成,名叫“黛蛤散”。

李太医遂将三副并一,自己服下,服后并无不适,于是连夜将此药献入宫中。说来神奇,贵妃服后当夜止咳,次日清晨面部消肿,一切如常。

这一传说就使得黛蛤散成为走方的典型代表。

《串雅》书中记载多种治法及有效方剂,如吴茱萸贴足心治咽舌生疮,地榆治疗烫火伤,雷丸组方疗盅臌,陈小粉治疗痈疡发背,皂矾组方治疗黄肿病等,这些方法简便易行,既有良好的疗效,又较少副反应,深受民众欢迎。还有治疗胃痛的良附丸(高良姜和香附),其实最早的出处就是在《串雅》,而不是《良方集腋》。在书里叫独步散,很形象,疼痛没有人能代替,只能独自踱步承担。

赵学敏,他之所以能有这部著作,是因为他结识了一位走方医赵柏云,他发现此人很厉害,很有自己的一套,于是他就对这个行当做了关注,于是着重收集此类的方子,才有了后来我们看到的这本书。《串雅》亦非照搬走方医赵柏云的经验,是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删订:“存其可济于世者”,进行分类辨析,并将自己以前收集的方子合在一起汇编而成。

赵学敏说,“走医有三字诀。一日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日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日便,山林僻壤,仓卒即有”。赵学敏认为,民间医生(走方医)以“顶、串、截”为三大法,并释曰:“药上行者皆曰顶,下行者皆曰串,故顶药多吐,串药多泻。顶、串而外,则曰截。”,其实对于当时生活不富裕,交通闭塞,社会地位不高的普通百姓,需要一个针对他们的治疗方式,这就是走医。

药上行者曰顶,下行者曰串,故顶药多吐,串药多泻。顶、串而外,则曰截。截,绝也,使其病截然而止。按此即古汗、吐、下三法也。然有顶中之串,串中之顶,妙用如神,则又不可以常格论也。截法中有点金药、拦江网、八面锋。如鲫鱼霜、中分散、截骨、移毒皆点金药也。黄鹤丹、青囊丸皆拦江网也。兑金、鲤鲮皆八面锋也。俱不可不知。

香附

香附,别名莎草根,雷公头,香附子,香附米,三棱草根。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始载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迄今已有1500多年。主产于浙江、福建、湖南。

性平,味辛,微苦,微甘。归肝、三焦经。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的功效。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房胀痛,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香附辛味甚烈……利三焦,解六郁,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乃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气分主药,而兼通十二经气分,故为“气病之总司”。

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女子情绪易激动,善思虑,思则气结,使体内气机逆乱,肝失疏泄,易耗血动血。香附入肝经,疏肝行气的同时又可活血调血,所以又被称作“女科之主帅”。

“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得童溲浸炒,则入血分而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而润燥;青盐炒,则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香附最早炮制方法为炒,随着时代更迭,医学发展和流派形成,香附炮制工艺不断丰富,有四制香附乃至九制香附之法

现代临床香附多用:

生香附:理气解郁,多入解表剂,用于外感风寒,胸膈痞闷。

炒香附:理气止痛,用于气逆心腹胀痛,噫气吞酸。

香附炭:止血,用于下血不止,崩漏带下。

酒香附:行气通络,用于疝气胀痛,小肠气,风湿袭于经络。

醋香附:疏肝理气,止痛,消积化滞,临床用于饮食内停,心腹痛。

香附常与川芎组成对药,香附行气开郁,为“气中之血药”;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能行散,为“血中之气药”,二者配伍组方柴胡疏肝散,原方由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组成。

方中以柴胡功善疏肝解郁,用以为君。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二药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并增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共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

柴胡疏肝散为疏肝行气之名方,主治肝气郁滞证,目前此方广泛应用,可治疗胃肠、肝胆、妇科、情志等多类疾病。在妇科应用中验证疗效确切,但在临床时要抓住要点:一是证属肝郁,二是无明显虚证。

香附虽为妇科常用,但单用、多用、久用,易耗气损血。因此,为保证香附安全有效,必须明确疾病诊断,进行辨证论治,合理把握配伍及用量。

1. 调节气血:香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不畅的情况,对于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2. 缓解痉挛:香附还具有镇痉作用,可以缓解肌肉痉挛,对于胃肠道痉挛、痉挛性头痛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调节情绪:香附还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等情绪问题,对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 改善皮肤:香附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改善皮肤问题,对于痤疮、湿疹等皮肤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使用香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香附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对于胃肠道不适的患者需要慎用。

2. 香附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对于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或驾车等操作时需要慎用。

3. 香附具有一定的药物相互作用,与一些药物如抗凝药、降压药等同时使用时需要注意。

最后,需要提醒患者,在使用香附时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剂量和用法使用,同时注意药物的质量和来源,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量小时可为优秀的辅佐之品,诸多明方都有搭配之;量大时便有强大生命力。2g的香附直接治疗下肢关节的疼痛;《本草撮要》:得木香则散滞和中,得山栀能降郁火,得茯苓能交心肾,得茴香、补骨脂能引气归元,得浓朴则决壅消胀,得艾叶能暖子宫,得高良姜治心脾冷痛,得乌药为青囊丸,得黄连名黄鹤丹,二者皆治百病。得乌苏安胎,青盐炒入肾,酒浸炒行经络,醋浸炒消积聚,姜汁炒化痰饮,炒黑止血。

《本草备要》:忌铁。

《顾松园医镜》:辛香温燥之品,若月经先期者,法当凉血,不可误用。

《本经逢原》:惟经水先期而淡,及失气无声、无臭者勿用。《本草备要》:忌铁。

《顾松园医镜》:辛香温燥之品,若月经先期者,法当凉血,不可误用。

《本经逢原》:惟经水先期而淡,及失气无声、无臭者勿用。

按:忌铁故,勿用铁锅煮药,其原因估计是小量的木气表达容易被金所折。《顾松园医镜》提到香附也有燥气,在血中有热、应当凉血的场景中需要再三考量。《本经逢原》提到的是极度虚寒、气血薄弱的场景,没有那种血中气郁,也需要考量后使用。临床多加参考。

鬼箭羽

也称卫矛、调经草。因其茎有三羽,状如箭羽,得名鬼箭。它的饮片名称为“卫矛”。《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卫矛,味苦,寒,无毒。主治女子崩中,下血,腹满,汗出,除邪,杀鬼毒蛊疰(zhù),中恶,腹痛,去白虫,消皮肤风毒肿,令阴中解。一名鬼箭。

鬼箭羽以干有直羽如持箭矛自卫之状,故又名卫矛,味苦性寒,向以破瘀行血、活络通经之功,验于临床。清代杨时泰在《本草述钩元》中谓本品“大抵其功精专于血分”,卫矛味苦善于坚阴,性寒入血,又擅清解阴分之燥热,对糖尿病之阴虚燥热者,每于辨治方中加用本品30g,能止渴清火,降低血糖、尿糖,屡收佳效。因其具活血化瘀之功,对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和肾脏、眼底及神经系统等病变,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代谢功能,既能治疗,又可预防,实为糖尿病之上选药品。

中虚气弱者,可配合大剂人参、黄芪、白术用;气阴两虚者,可配合生地黄、黄精、天门冬、麦门冬用。凡湿热夹瘀之痹证,用20〜30g加于辨治方中,能提高活血化瘀、蠲痹通络之功。寒湿痹或体虚气弱者忌用。以其性专破血活血,对妇女经闭腹痛,配合五灵脂、红花、延胡索、当归、川芎等有良效。用量一般为10〜15g,消渴、痹证可用至20〜30g,孕妇禁用。

甘草也分为生用炙用,生甘草多用于泻火利咽、化痰止咳,炙甘草多用于补脾和胃、复脉缓急。《神农本草经》中收载的甘草为生甘草,而几乎于同一年代编撰成书的《伤寒论》,对甘草的运用已远超《神农本草经》。

《伤寒论》112条方中用到甘草共计70方,而这七十条方剂中,使用生甘草只有“甘草汤”和“桔梗汤”两方,其余68方用的均是炙甘草(生甘草的炮制加工品)。

生甘草性平微凉,能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擅治咽喉疼痛。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仅有的两次用到生甘草,均是治疗少阴咽痛。

炙甘草性平微温,长于补脾和胃、补中缓急、益气复脉,可与多种药物配伍,发挥全方位的作用。

乌药

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的功效,主治胸胁满闷、脘腹胀痛、头痛、寒疝疼痛、痛经及产后腹痛等痛症,也能在治疗尿频、遗尿上发挥作用。乌药为是樟科、山胡椒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其叶子形态很有特点,也是野外能分辨乌药的关键。叶片革质或有时近革质(视乎环境湿度、植株呼吸需求而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苍白色。

想起紫苏叶子背面的紫色,原来叶子的背面的颜色是提示药物能进入的卫气营血深度。叶脉之于叶子,犹如人体血脉之于百骸,乌药的叶脉也在暗示”一源三歧“的结构,其行中正之道。整体虽辛温通经,叶子表面没有锯齿、枝条表面没有尖刺,此通经络的方法属于”钝通“,就如同用小刀子割开、还是用手扯开一样的道理,若无庖丁之才、用刀子割能破气伤血,但撕开则会顺着纹理。故而乌药的理气行经,并不破气。腋生,接天气而回输的营养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叶腋或枝腋,其象终于、荣于人体淋巴系统;色绿黄为坤土之象,有和合之象。

《雷公炮制药性解》:主一切气证,及中恶心腹痛,蛊毒鬼疰,天行疫瘴,呕逆胀满,霍乱吐泻,痈疖疥癞。按∶乌药辛,宜于肺,温宜于脾,故主中恶等证。痈疖疥癞,成于血逆,始于气逆。

《本草备要》:能疏胸腹邪逆之气。一切病之属气者皆可治。

《本草蒙筌》:诸冷能除,凡气堪顺。止翻胃消食积作胀,缩小便逐气衡致疼。辟疫瘴时行,解蛊毒卒中。攻女人滞凝血气,去小儿积聚蛔 。

《冯氏锦囊秘录》:上治阳明所受,下治膀胱与肾所生之病也。

《医学入门》:岭南者色褐而坚硬,天台者色白而香软可爱。

《本草求真》:并凡一切病之属于气逆而见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苦温,入脾爽滞,每于食积则宜。香附辛苦,入肝胆二经开郁散结,每于忧郁则妙。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气行则风自散。

按:古籍所述基本符合我们上面对乌药的认识,《雷公》提到“主一切气证”,《备要》说“一切病属气着皆可治”,《蒙筌》提到“诸冷能除,凡气堪顺”,补充其理气的同时,是按照气所应行的方向疏导。

《入门》提到岭南的乌药颜色更深、硬度更加大,提示阳光的多少、气候与乌药的根有直接关系。而天台乌药更为中正,坎中生白虎,更符合逆生的道理。

《求真》将乌药,与前面我们所论木香、香附做了横向比较。大家也可以结合复习一下前面两篇。临床仅供参考。

《汤液本草》:乌药叶及根,嫩时采,作茶片炙碾煎服,能补中益气,偏止小便滑数。

《药鉴》:煎汁同豆腐煮硫黄,治手足风疾。

按:《汤液》提到乌药的叶和须根,嫩的时候采摘,也可以补中、补土治水。《药鉴》提到治疗手足风疾的特殊方法,用量尚需考证或者实验,仅供大家参考。

《冯氏锦囊秘录》:主治(痘疹合参) 发表中可用,匀气内亦加,只可治有余,不可治不足。

《顾松园医镜》:气虚及血虚内热者勿用。

《本草求真》:若气虚内热而见胸膈不快者,非其所宜。

《本草新编》:产妇虚而胎气不顺者,切不可用,用则胎立堕。人以为顺气用之,谁知乌药能顺胎气之实,而不能顺胎气之虚乎。不独胎气,凡气虚者,俱不能顺。

《本经逢原》:若高梁之辈,血虚内热者服之,鲜不蒙其害也。

《本草害利》:病属气血虚,而内热者忌之。

按:前面说了这么多“符合炼丹”的功效,就怕是中二青年会独断使用,这么厉害的药物必然有严格的禁忌,需要找身边的中医审查身体情况决定使用。(另外炼丹先炼心,要有像乌药植株一定、就定六年的心再说)

虽然乌药无毒,但综合各医家的说法,虚者(无物可炼),内热者(炉中又邪火),高粱之辈(里面杂物太多,可用的物不多,无物可炼得另一种),产妇因虚而至胎气不顺的,都需要谨慎使用乌药。临床参考。

赵学敏(约1719~1805),字恕轩,号依吉,一说字依吉,号恕轩,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医学家。其父曾任永春司马,迁龙溪知县。乾隆间(1736-1795),下沙大疫,其父延医合药,赖以生者数万人。

其父晚年得二子,长子即赵学敏,次子赵学楷。出于济世利人的目的,赵父让学敏习儒,学楷学医。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的父亲在养素园中收藏了许多医书,又专门开辟一块土地作为栽药圃,让弟兄俩人终年吃住在园中,接受儒学和医学教育。赵学敏虽被指定为学儒,但他的兴趣却集中在医药方面。他博览群书,对天文、历法、术数、方技、医药、卜算之类的书籍多有涉猎。闲暇时,他与弟弟就以默写“针灸铜人图”作为游戏。长期的过度用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赵学敏患了眼疾。但他眼疾刚愈,就凭借自身的体会,写下了一本眼科专著《囊露集》。赵学敏对此书甚为得意,认为可以超过前人所有的眼科书。只可惜这本书最后没有流传下来。数十年的积累,使赵学敏在很多方面有所建树。

族人赵柏云为走方医,出所用有效方授之,学敏又合平生所录奇方,著成《串雅内编》、《串雅外编》(1759撰)各四卷,其一千众条方或法。乾隆三十(1765年),又成《本草纲目拾遗》10卷,全书按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谷、蔬、器用、禽、兽、鳞、介、虫分类,辑录《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药物共716种,丰富了中药学的内容。为纠正《本草纲目》中的误记和疏漏,还在书首列“正误”一篇。又从民间收集很多秘方,与自己累积的验方汇编成《串雅内篇》、《串雅外篇》。还辑有《本草话》、《医林集腋》等多种著作医药书,未见流传,惜乎仅成以上二书。

乾隆三十五年,赵学敏初步完成了他个人的一套丛书,取名为《利济十二种》。这套书共一百卷,含十二种医药书,包括药书、本草、养生、祝由、眼科、炼丹及民间走方医疗法等多方面的内容。丛书子目的名称包括:《医林集腋》、《养素园传信方》、《祝由录验》、《囊露集》、《本草话》、《串雅》、《花药小名录》、《升降秘要》、《摄生闲览》、《药性元解》、《奇药备考》、《本草纲目拾遗》等,遗憾的是,今仅存《本草纲目拾遗》和《串雅》两种,其中《串雅》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有关民间走方医的专著。

《串雅》,是历史上第一部有关民间走方医的专著,揭开了走方医的千古之秘。书中记录了走方医常用的内治、外治、杂治、顶药、串药、禁药、奇药、针法、灸法、贴法、熏法、洗法、吸法、取虫等治病手段,又介绍了有关药物伪品、法制、食品、杂品等情况,揭示了走方医所用的简便治法和药物炮制、作伪的内幕。这些资料的披露,不仅为研究走方医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为中医药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大俗即大雅——赵学敏和他的《串雅》,北京王一宝

《串雅内外编》·串雅内编原序,汉程网

中医古籍善本:《串雅全书》释义(清)赵学敏 原著, 欣然书斋 2021-02-15

香附丨气中之血药,青囊学社 2024年02月03日

鬼箭羽可治染发过敏,可作降糖专药。青囊学社 2024年01月24日

甘草丨“生”与“炙”功用大不同,青囊学社 2024年01月23日

细说中药 | 香附 —— 疏达肝冲血中气,生机透表畅淋巴,熊大头 荣振堂 2023年01月02日

细说中药 | 乌药 —— 承天行钝通顺气,逆后天保脾永驻,熊大头 荣振堂 2023年01月11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