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讲究众生平等的思想,就是三界的众生都是平等的。这样的思想可靠吗?

当然不可靠。三界众生并非都指人类,还有鸟兽虫鱼,有微生物。倘若从生命的角度来看,众生是平等的,也就是上天赐予了众生生命,虽然生命形式不一样,但都是上天造的,应该平等。但只有人类有平等的思想,其他的动物、植物似乎并不懂什么是平等,只是依照生理本能活着,甚至出现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食肉动物要吃食草动物,食草动物要吃草,草要靠土里的养分才能生长。微生物寄生在土壤里,动物死了以后会腐烂,融入泥土,被微生物消解,成为泥土里的养分。食物链形成以后,很多生物都在依照生理本能活着,而且合乎自然规律。不能因为狼吃羊就说狼是邪恶的,也不能说羊被狼吃就是证明羊善良的。人类圈养羊,驯化羊,最终还是要吃掉羊。倘若狼是邪恶的,那么人类就更是邪恶的。倘若羊是善良的,那么所有食草动物都应该是善良的,而食肉动物却是邪恶的。这样的善恶观念是不可靠的,很容易陷入偏激的境地。而众生平等的思想是从自然赋予动植物生命的角度来考量的,是说每一个人以及每一个动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虽然生命存在形式不一样,但可以活在自然天地之间,不能受到欺压和凌辱。
事实上并非如此,人类社会形成以前就有欺压和凌辱。类人猿群体中恃强凌弱的现象不在少数。为了争夺生存地,争夺食物和水源,类人猿之间的互相争斗也不在少数。除此之外,还有赤裸裸的杀戮,而交配又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当然也混杂着暴力。人类社会形成以后,仍然存在着暴力。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而且要长期压迫他们,让他们变成奴隶,变成依附于土地而生存的农民。那么众生平等的思想就不适合人类社会,因为人类社会本身存在着等级,存在的经济压迫,存在着暴力。倘若人人都有佛那样的思想,认为众生平等,社会将会变得异常和谐。佛讲究出世修炼,不能在俗世中污染了心灵,不按照人类社会运作的规律生存和发展,不被社会规则驯化,就可以返归自然,找到自然天性。陶渊明辞官归隐,就是因为不愿意伺候篡位的皇帝,不愿意和同僚同流合污,返归田园之后,找到了自然本性,似乎可以活得比较自然。虽然他比较贫困,但他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且写的田园诗都带有极强的审美意味,本身就具有了不朽的性质。

陶渊明只是找到了自然天性,却没有众生平等的观念。只是脱离了社会,回到田园,心灵就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倘若境界再次提升,就像佛那样看到众生都是平等的,其实看到的是众生身上负载的生命信息,而不是众生的生存形式。众生平等只是一种思想观念,是一种从自己心灵出发的观念。传说佛在禅定过程中看到了三界众生,发现每一个生命都具有佛性,都闪着佛的光辉,都可以成佛。其实佛看到的是众生身上的生命信息,也认为众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修炼获得佛的境界,其实就是看到自己的本性。但很多生命处于低级形式,只是徒具有生命的形式,却不具备生命的内容,不具备自我意识,就更别提独立人格了,当然不可能成佛。人有自我意识,也有独立人格,但偏偏容易被社会规则驯化,容易长期处在刻板印象之中,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当然也不可能成佛。只有人采用内求法,“自悟悟人,自觉觉他”,发现本性,才可以成佛。但大多数人都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名利场中翻滚,哪有时间去了悟本性呢?
人想成佛都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就更别提其他的动物和植物了。倘若有光顾地球的外星人,那么外星人的文明比人类的文明要进步不少,很可能被人们误认为是佛祖。地球上的人成不了外星人,也不可能看到三界众生的状态,只能在意识深层去感悟。就好像人不是动物,不知道动物怎样思想,也不知道动物到底怎样表达,更不知道动物是不是有意识。佛只是在禅定境界中看到了三界众生的状态,就认为众生平等,其实这是一种博爱的思想,和基督教的博爱有异曲同工之妙。佛要人们善待周围的生物,不能以大欺小,也不能肆意掠夺动物和植物的生存领地,保持和谐相处,就可以稳步发展,起码可以维护生态链的完整,可以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佛虽然没有说得这样详细,但后代人做的却是这样仔细,而且依据了众生平等的思想,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人类文明要想发展,就要发展工业文明,而工业文明会侵占动植物的领地,产生大量的污染,需要消除。倘若没有限制地发展下去,就会造成生态灾难,也会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倘若人们都有三界众生平等的观念,就会产生博爱的思想,在发展中照顾环境,而不会一味破坏环境。

众生平等的观念是自我认识的思想,却并不一定能在现实中实现。虽然有一些自恋,甚至有一些自大,但众生平等思想引申出来的博爱情怀还是人们应该具备的。从人的意识角度来看,人认识外在事物的时候,会把主观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中去,佛也是一样的。看待众生平等,就是自己认为的平等,当然就会产生博爱的思想。虽然对于工业发展来说,这种思想有些保守,但从人性的建设角度来看,这种思想还是很有益处的,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却总是靠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