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量跻身“全省中游”,镇江市面临的难度有多大?

永卓看这个趣事 2024-11-20 04:34:33

在各种经济指标中,GDP(地区生产总值)是一系列经济活动转化出的宏观经济成果,直接反映了当地的经济体量。

在江苏省,镇江市的经济体量是什么水准?

提及这个问题,“十名左右”、“总量靠后但人均靠前”都是常见的回答。

以今年前三季度的GDP情况为例,镇江市4033.32亿元的体量只能位列全省第10位,仅高于淮安、宿迁、连云港。

对于现阶段的成绩,可能有网友会说,镇江的人均指标并不差,能位列前五位,所以看总量的意义不大。但话又说回来,如果镇江的总量也取得了大幅提高,那么人均指标岂不更高了?

当然,这一表现更多的是引起的网友的不满。毕竟镇江也是苏南地区的成员,在该地区南京、苏锡常稳居省内前5位的前提下,镇江的成果着实太不理想,“实现进位”才是大多数网友的心声,虽说跻身头部阵营尚不现实,但跻身全省中游为何也难以做到呢?镇江就拿不出位列全省中游的经济体量吗?

在主观意愿上,镇江的经济体量能跻身全省中游固然是好事,但从现阶段的客观情况来看镇江市着实面临着不小的难度。

经济体量跻身全省中游,镇江市有多难?

一、人口数量在全省13市中并不占优

人口是进行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最根本前提,假如一个地区拥有相对庞大的人口数量,即使当地纳入GDP统计范围的产业规模相对不大,那起码经济体量也不会相对太低,无非是人均指标会被严重拉低。

但放眼江苏省来看,镇江恰恰是全省常住人口数量最少的地级市。截至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为322.6万,是全省唯一不足400万人口的地级市。

在本就高手如林,且苏南地区长期虹吸江北地区人口的江苏,镇江市仅依靠322.6万的常住人口规模来实现在江苏省内颇有竞争力的体量着实不容易。

二、没能深度对接苏锡常,也未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镇江虽是长三角中心区的成员,但由上海、苏锡常、杭嘉甬等成员组成的核心区才是公认的经济高地。镇江在空间上与常州相邻且距无锡、苏州也相对不远,在产业上拥有可深度对接苏锡常的绝佳条件。

但现实中的情况大都是苏锡一体化、苏锡常一体化,镇江与三者的关联度反而极低。

在产业转移上,镇江理论上可以大有收获,但实际却是滁州、宣城、马鞍山等安徽的地级市成为了融入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三、镇江经开区尚未达到在全市领跑的水准

在镇江,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江高新区直属于市本级的两大功能区,其中发展起步时间最早、发展规模相对最大的当属镇江经开区(又称镇江新区)。

不论对市本级、还是各区县而言,当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区都是一个工业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代表了当地工业水平的“上限”。

作为直属于镇江本级、且规模最大的开发区,镇江经开区对市区乃至全市发展格局的影响不容小觑。在经济层面,假设开发区内的工业企业数量、规模、产业集群尽可能的庞大,不仅自身的经济体量会可观,还能拉动京口区、润州区的服务业发展,尤其是商业服务、科研技术服务、软件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毕竟京口、润州实管区的“分工”就是以服务业为主。除此之外,经开区形成庞大的工业规模后还存在着产业外溢至扬中、丹徒的可能。

在人口吸引力方面,工业是普通地级市提供就业岗位、吸引外来人口的“捷径”,开发区的经济体量足够大,就意味着这里的企业多、所需的岗位多,这既能增加镇江市区的人口吸引力,也能尽可能抵御各大县级市被苏锡常地区虹吸人口。

在产业打造上,经开区除了自身的资源外,更多的是来自市本级资源的注入,市级资源招引的大项目、产业培育基金等都将经开区作为首选,工业用地也大都倾斜至经开区。

但现实情况是镇江市本级尚未能将镇江经开区的经济体量打造成在市区乃至全领跑的区域,虽然镇江经开区869.95亿元的体量仅次于丹阳市,但要升至首位并强势领跑仍然颇具难度。

0 阅读:0

永卓看这个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