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做官,将老母亲埋在马厩里,此人为了做官有多丧心病狂?

晓张说 2024-11-15 16:22:11

有人为做官,头悬梁锥刺股,有人为辞官,三召而不就,有人为做官,穴居父母墓旁三年,有人为做官,凿人家墙壁借光苦读。

当然,这些都还算是大体正常的,毕竟里边一个是孝,一个是努力。给人的启发毕竟还是正向的。但是本文的主人公,却是到了丧心病狂、令人发指的地步了。

大家好,我是晓张,不学无术,知无不言爱胡说八道的晓张,今天给大家讲讲,发生在东汉时期的一个故事。

在将这个故事之前,先跟大家简单科普下东汉的官员选拔制度——察举制。

察举制,顾名思义,就是考察举荐的意思,标准大体有俩,一个是有才干,有功名(茂才),第二个就是孝顺正直(孝廉)。

乍一看挺公平,细看则细思极恐。

假如你是闾左,也就是普通穷人,生计都没得着落,哪有时间去读书,所以才干这个东西,除非你也去凿壁借光,不然想要头悬梁锥刺股都难,毕竟面前一本书买不起,你就是把脑袋吊到房顶上去,大腿刺穿了,也没法出人头地。

注:古代城镇布局中,贫民居左,称闾左,豪强居右,称豪右。

再说孝顺和廉洁,这两个在西汉时期是分开选拔的,孝顺一人,廉洁选一人,到东汉后期这俩就合二为一,既要有孝行还要有廉洁之风。

话说,穷人温饱都解决不了,还讲究什么清廉?难道饭也不吃了才叫廉洁嘛?

而察举制最大的漏洞在于,负责举荐的是州或者郡,比如东汉后期,每个郡每年只推举一名孝廉,由郡守负责,每个州每年推举一名茂才,这么稀缺的资源基本都是地方世族所垄断,别说闾左了,连次一等的豪强和大户都没有机会。

所以实际上这个选官制度发展到东汉后期,察举制所举荐的人才,基本就变成了地方官员的属吏和通晓儒经的地方世族子弟。

没错,地方官的下属们也是在举荐之列的。

孝廉一旦被举荐,就是先到朝廷做一阵子郎官,相当于后备干部,茂才的级别要高一些,一经举荐,高低也是个县令。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普通人是没有机会读书的,更没有机会去结识地方官员,而世族子弟做了官,做的不好,大不了除官回家,做的好了,名声在外,家族因此显赫,回头地方官再举荐,还得从你家挑人。

搞来搞去,如果不出什么意外,世族永远是世族,穷人永远是穷人。

这个意外就是说,别搞出什么太臭名昭著的事,不然在崇尚儒家,推崇德行的时代,你这一族就算是臭了,再举荐你们家,士人们也说不过去。

而本文要讲的这位主人公,就属于这类人。

此人甄绍,来自颍川甄氏,也是一个世代为官的老世族,不过出的官员不算多,地位也不太显赫,所以充其量是个二流世族。

真正的世族是家族里出2000石官员(郡守级别)

颍川最大的世族说出来大家也都认识,颍川荀氏,三国里曹操最喜欢的那个谋士荀彧来自这个世族,祖上是战国时期的荀子,妥妥的儒家代言人。

东汉顺帝以后,颍川甄氏总算又出了一位孝廉叫甄邵,因在朝中善于投机取巧,阿谀奉承,以孝廉之名,被安排到邺城做了邺城令。

县令的级别是600石到1000石,不过一般只有三辅直辖县会有千石县令,所以甄邵的邺城县令级别只有600石。

此时的东汉朝廷,正是大将军梁冀掌权时代,这位号称“跋扈将军”的外戚,掌权二十年,先后立过冲、质、桓三个皇帝,甚至还毒死了汉质帝。朝中大臣多有不瞒着,要么被杀身灭族,要么被除官为民。

偶尔有漏网之鱼,也是流落江湖、望门投止。

这里就有一位吏员,因为得罪了梁冀,到处躲藏,巧的是,因为他跟甄邵是同岁生,也就是同一年被举荐的孝廉,有点那啥同窗之谊,于是跑到甄邵家躲藏。

甄邵一边热情款待这位同谊,一边悄咪咪派人去跟梁冀报信,结果就是梁冀马上派人过来,将此人随便按个罪名杀掉。

这种事在当时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老张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

就在“跋扈将军”梁冀被杀六年以后,另一位叫张俭的大臣因为得罪了宦官侯侯览,被侯览诬陷,也是四处逃亡,甚至到了看到谁家门开着就跑到谁家躲藏的地步。(望门投止成语的由来)

因为当时的士人普遍厌恶宦官,而且颇为敬重张俭的名气和人品,因此不顾灭族的危险纷纷打开家门,帮助张俭避难。

张俭最终因此免于遇难。不过凡事张俭所经过住宿的人家,被处死的数以十计,宗族亲戚都被杀害,甚至牵连郡县因此残破不堪。

诸位耳熟能详的谭嗣同的《狱中题壁》,前两句讲的就是这种典故,来,大家一起复习下。

所以可以想而知,在及其重视义士的汉朝,甄邵这一波操作,在当时引起了怎样的愤懑和不满。

不过没有关系,失千人心,不如得一人心,谁让梁冀是当时朝野最具权势的大佬呢,人家连皇帝都敢杀,还有啥事不能摆平的呢?

甄邵因为这个投名状,深得梁冀满意,于是被升迁为太守。

大家不要小看太守,当时太守的俸禄是两千石级别,也是鉴定一个家族是不是世族的标准。

而且在两汉时期习惯,郡守即是郡主,也是主君,是由举荐人才的权力的。按照当时的社会现状,汉代的大部分官吏,其实都是郡守举荐的,作为主君,对于被举荐人,甚至是类似于君主和父母一样的存在,是要终身侍奉的。

所以大家看三国的时候,动不动就是这种现象:来来来,我为你上奏朝廷,表为某某太守。玩的就是一种利益捆绑。

扯远了,这甄邵被升迁到太守,自然是喜不自胜,然而就在他还没去上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他左右为难的事,甚至说,让他不得不弃官的意外事件。

他老母亲去世了!

按照儒家学说,这种事,是要在家丁忧三年的。

三年里,除了夫妻分居,不得穿华服,饮酒吃肉,不得受人馈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做官!

按照正常流程,甄邵的正确做法是,上表言母故,向朝廷(当然也就是梁冀控制的那个朝廷)请求丁忧,然后朝廷一番勉励之后,取消任命,允许其丁忧,三年以后再看情况安排工作。

这种深厚的文化习俗,梁冀也是不能违背的。

只是,三年之后,什么世道、行情,梁冀还在不在?即便是在,还愿不愿意提拔你?错过了这道泼天恩赐,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升迁?

三年,可以发生的事太多了。

很多人的仕途戛然而止,就是因为世事多变,中间丁忧了三年!

甄邵思来想去,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为了封锁消息,把老母亲埋在了自家马厩里!

然后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去洛阳领了任命状,办理了入职手续,一切准备妥当,回来再给母亲发丧。

话说,这个入职前和入职后,是有区别的。

入职前你丁忧,三年之后你还是个千石县令,但是入职后你丁忧,三年后你还是个两千石郡守,即便是重新安排工作,起点也是不一样的。

只是这种事,事前别人不知道,事后大家一看就都明白了。

话说,虽然有人丁忧三年以后,膝下莫名其妙多了一群儿女,但是这个明面上的规矩,你不能破!

在重视孝道汉朝,居然有人为了前途,把自己刚刚去世的老妈,埋在臭不可闻的马厩中,这也算是滑当时之大稽了。

要知道,这种事要是放在举孝廉之前发生,那么此人的政治生涯也算是彻底到头了。

于是,时人皆恶之。

不过恶归恶,甄邵守完孝以后,还是屁颠屁颠的去上任了,而且或许是梁冀专权的缘故,此人居然在任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很多年以后,没错确实是很多年,因为梁冀都被灭族25年了,到公元185年,甄邵到洛阳开会,被当时同去洛阳开会的河南尹李燮撞见。

李燮命人把甄邵从马车上脱下来,将马车拆散扔到河沟里,然后用皮鞭和木棍将甄邵胖揍一顿, 不仅如此,还在其衣服上写上“谄贵卖友,贪官埋母”大字,然后拖到洛阳大街上游街示众。

干完这一切,李燮马上写了一篇奏章,上奏朝廷,阐述事由。

我们要理解李燮,因为他爹李固,就是被梁冀诬陷迫害之死,当年李固全家被灭门,两个哥哥出逃路上被从棺材里拖出来砍头(假死躲进棺材),13岁的李燮被父亲的门生王成带到徐州,隐姓埋名十几年将其抚养长大。当然,细说起来,这就是另一个“赵氏孤儿”的故事了。

换句话说,李燮是李家男丁中唯一的漏网之鱼了!

这种政治正确的事情,在当时是没有任何意见的,再加上甄邵的升迁是已经伏诛的梁冀所为,所以不论是当时的汉灵帝还是朝中大臣,都将甄邵当做了发泄口。

甄邵被免除一切职务,废弃终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仅如此,整个颍川甄氏一族,也因此被牵连蒙羞,此后二十多年里,没有一个郡守或者刺史愿意举荐颍川甄氏族人出仕。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