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兴衰史:乱世枭雄袁世凯

晓张说 2024-12-17 19:14:43

北洋军阀的开山鼻祖,是袁世凯。

所以本文的故事比较通俗易懂,但是时间线拉的比较长。

1873年到1878年,河南项城的袁寨发生了一连串匪夷所思的事情。

1873年,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病逝,享年51岁;

1874年,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病逝,享年48岁;

4年后的1878年,袁世凯的堂叔51岁的袁保恒又一命归西!

风水先生过来一算,说这袁寨有问题,得分家。袁家人不舍,但是信命,于是各分各家,各奔前程。

这件事,成为袁世凯命运的转折点。

亲爹死了,养父也没了,四年以后,一直照顾自己的堂叔袁保恒也走了。

袁世凯从养父那里分了点家产,然后开始四处闯荡。

19岁的袁世凯搬家到了陈州(河南周口),在这里搞了两个文社,结识了后来的拜把子兄弟徐世昌。

袁世凯结拜兄弟、终身合作伙伴、北洋军军师、民国大总统徐世昌

1879年,小袁第二次乡试失败,从此彻底对科举死了心,于是一把火烧掉书籍,跑到上海开始享乐。

要说这人运气好,嫖娼都能嫖出指路人。

在上海,小袁结识了青楼女子沈氏,在沈氏的指点下, 小袁重燃信心,决定去投靠养父的结拜兄弟、淮军统领吴长庆。

命运的齿轮就此开始了转动。

1881年,小袁被吴长庆提拔为营务处帮办。

1882年7月23日,朝鲜发生“壬午政变”,宗主国大清朝调吴长庆率六营前去平叛。

小袁在这次平叛中,表现突出,约束军纪有功,被清廷授予“以同知分发省份,尽先补用,并赏戴花翎”。

大概就是候补副市长的待遇(正五品)。

袁世凯驻朝鲜时期的真实画像

两年以后,朝鲜又爆发了以亲日派金玉均等人为首的“甲申政变”,这一次,日本人先行一步,控制朝鲜王宫,扶持了亲日政府。

随后日军和入朝清军发生冲突。

这是25岁的袁世凯第一次领兵作战。尽管其他将官临阵退缩,避战不出,但得益于小袁的身先士卒,清军士气大振,猛攻日军。

最终迫使日军焚烧掉驻朝使馆,全体撤回日本。

事后,李鸿章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胆略兼优,能持大体”。

第二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并以知府分发,尽先即补,俟补缺后以道员升用,加三品衔。

至此,袁世凯在朝鲜已经红透了。

然而,伴随着袁世凯命运崛起的同时,是大清帝国的国运衰落。

十年以后的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再一次向驻朝清军求援,然而,准备充分的日军也提前介入朝鲜局势。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大清帝国最后的脊梁被沉入黄海。

袁世凯在向李鸿章求援不成以后,已经意识到失败在所难免,于是假装“奉旨回国”,乔装跑回国内。

甲午战争是袁世凯人生第二个低谷期,不仅北洋水师被打没了,他引以为靠山的李鸿章,也被作为替罪羊。

他在给兄长袁世勋的信中说:

“弟自韩归国,除二三挚友外,余都白眼相加。”

从后来的结果看,他还是太悲观了,因为,半年以后,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清廷,终于开始考虑按照西式方法练兵。

袁世凯以他此前的表现,成为这次练兵的主持人。这就是后来被引为奠定袁世凯一生基业的“小站练兵”。

1895年12月,袁世凯被委任为“新建陆军”督办,到天津小站接管定武军十营,另加招募2500人,改练新军。

练兵的意义,袁世凯太熟悉不过了,他叔祖父袁甲三,就是因为当年办团练,一路晋升到一品总督的地位,曾国藩因为有了“湘军”、李鸿章因为有了“淮军”,都先后位极人臣。

有这么多前辈榜样,如果我老袁能把这份非常具有前景的工作干好了,日后飞黄腾达,岂不是板上钉钉?

为了避免被猜忌,他还特意请曾任北洋武备学堂总办的旗籍陆军大臣荫昌,为其推荐人才。

荫昌一口气从武备学堂给他推荐了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梁华殿四位优秀毕业生。

嗯,除了梁华殿在军训中坠河溺死以外,剩下的三位都迅速成长为袁世凯的优秀部将,也是后来直系和皖系派系纷争的开端。

老袁戎装照

1897年,袁世凯擢升直隶按察使(地方军区司令),仍主持小站练兵。

1898年9月,变法中的光绪帝,为拉拢袁世凯,任命其为工部右侍郎(京官)。

紧随而来的是戊戌政变,袁世凯在政变发生以后,向荣禄告密,受到后党的重用,从工部侍郎调任山东巡抚。

这一年年底,武卫军八万余人编成,袁世凯的新编陆军列入武卫军右军,继续由袁世凯率领,接受军机大臣荣禄的统帅。

这是四十岁的袁世凯第一次主政地方。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注定,袁世凯调任山东,引发了两个连锁反应:

第一,山东的义和团被驱赶到经济一带,并收到清廷主战派重用,最终引爆了八国联军侵华事件。

第二,在天津小站练兵的北洋新军,随袁世凯的调任,被调到山东布防,成功避开了后边八国联军的登陆地点天津!

1901年11月,直隶总督李鸿章去世,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荣禄下属的武卫军,有三支全军覆没,包括聂士成的武卫前军,董福祥的武卫后军,以及荣禄直属的中军。

整个武卫军,就只剩下两支部队,其中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基本毫发无损,宋庆率领的武卫左军受损被削弱,后并入北洋新军系统。

自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以及北洋大臣开始,当年小站的这批新军也开始扩编。

1902年九月,北洋第二镇练成,名曰北洋常备左镇。

1903年冬,北洋第一镇练成,名曰京旗常备军。

1904年,日俄战争起,东北防务吃紧,北洋第三镇、第四镇练成。

1905年,以武卫右军先锋队,抽调第二镇一部,组建北洋第五镇。另以武卫军之自强军,抽调第三镇一部,组建北洋第六镇。

帝国最后的依靠,同时也是掘墓人的北洋六镇,至此组建完毕,全军约七万人,并继续逐步扩员。

为了防备袁世凯势大,1906年,在清末新政中,练兵处划归陆军部,隶属于尚书铁良,另外划北洋第一、三、五、六四镇归陆军部统辖(也是袁世凯为避祸主动提出)。

然而我们要明白,北洋六镇的军官,基本来自当初天津小站的七千新军。

以小站军人为核心的北洋军阀集团,成为了袁世凯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巅峰的资本。

民国期间,大总统、副总统、执政、国务总理、各部总长、巡按使、各省督军、省长乃至师长、旅长等,大多从小站孵化而来。

所以,六镇在指挥系统上归属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论这支军队怎样扩张,他们都属于袁世凯的私人武装。

所以当1909年1月2日,摄政王载沣以“足疾”为名,罢免袁世凯一切职务的时候,已经毫无意义。

三年以后,辛亥革命爆发,已经升任陆军大臣的荫昌带着北洋军前去镇压,无奈大军行动迟缓,根本调动不了。

荫昌戎装照

一番极限拉扯,眼见南方宣布独立的身份越来越多,载沣被迫接受了袁世凯的全部条件:

一、明年即开国会;

二、组织责任内阁;

三、宽容参与此事件诸人;

四、解除党禁;

五、须委袁世凯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

六、须予袁世凯以十分充足的军费。

10月27日,清廷连发四道上谕,授予袁世凯钦差大臣,交给他前线的全权指挥权。

接下来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历史了:

11月2日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

11月16日,袁世凯在北京正式组成责任内阁。

12月2日,各省都督代表在汉口开会,正式决议“如袁反正,将拥其为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月16日,袁世凯遇袭,侥幸生还。

1月26日,清廷主战派宗社党骨干良弼,在家门口遇袭,身亡。

同日,段祺瑞率领前线北洋将领46人,联名电奏朝廷,请清帝退位

事态的发展,留给清廷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自此告终。

2月15日,袁世凯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职。

1913年10月10日袁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各国驻华使节觐见合影

让我们将时间快进到1916年。

6月6日上午10时40分,复辟失败的袁世凯,在亲信和敌人皆反对的情况下,因尿毒症不治去世,享年57岁。

终究还是没逃过袁家的“豪门魔咒”。

老袁去世以后,北洋军阀的故事终于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昔日的帝国新秀,也终于有机会入主民国,北洋各派军阀掌控民国的时代,来临了。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