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政坛,有个让每位总统都头疼的“青瓦台魔咒”。
几乎每一任总统卸任后,不是被调查,就是锒铛入狱,朴槿惠、李明博、卢武铉……一个也没逃掉。
而文在寅,一直被认为是个例外。
要知道,文在寅早在2022年5月就卸任,按理说已经从政治舞台上退下三年。
可偏偏这个节骨眼,韩国检方突然出手,把他拉回聚光灯下。

4月24日,韩国全州监察厅突然对前总统文在寅提起起诉,罪名是受贿。检方列出的金额是2.17亿韩元,折合人民币大约111万元。
起诉理由看上去也挺直白,他的前女婿在他任期内,在一家航空公司拿了2.17亿韩元的薪酬。检方怀疑,这钱来的不干净,是靠“裙带关系”得来的。
表面上,这是一起受贿案,可细究下来,不少人都看出来了这事水可不浅。
这次的起诉发生在尹锡悦总统本人刚刚被定罪的大背景下,政治意味就更明显了。
尹锡悦是检察官出身,在任内整顿政坛,树敌不少。
他的盟友不少也是检察系统出身,他们不甘心眼看自己阵营倒下,于是选择主动出击,把矛头对准了文在寅,这波操作是“清算式反击”。
尹锡悦阵营在选情不利、支持率下滑的情况下,把旧账翻出来,目的就一个转移视线,重新设定舆论焦点。
而他们打的主意是哪怕罪名站不住脚,只要能把文在寅拖下水,政治上就算赢了一半。

检方指控,文在寅涉嫌在担任总统期间,让一家航空公司违规聘用自己的女婿
可问题来了,检方掌握的证据,能不能成立?
他们所谓的“核心证据”,其实是文在寅女儿的前夫在航空公司担任高管期间拿的高薪。
前女婿当高管,是因为自己能力强,还是因为他“岳父”是总统?这之间的因果关系,说得清吗?
按照检方的逻辑,就是“你是总统,他是你女婿,他拿了高薪,那一定有问题”,但问题是这种推理缺乏关键的一环,证据链。
你不能因为两件事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就硬说它们之间有联系,否则岂不是人人都有嫌疑?
更何况,人家早就和文在寅的女儿离婚了,连个亲戚都不算,硬拉上关系,未免也太勉强。
这也暴露了韩国检方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对间接证据的“过度依赖”。
他们经常不是以证据为中心,而是以目的为导向。只要目标定了,就去找能拼凑起来的线索,最后靠“推断”构建逻辑链。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有罪推定”的方式。不是“你无罪,除非我证明你有罪”,而是“你有嫌疑,除非你能自证清白”。

文在寅案,就是这种逻辑的典型代表。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起诉并非由韩国最高检主导,而是来自地方的全州监察厅。
这也引发了外界的猜测,是不是主检机构并不愿意为这起案件背书?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更说明这起案件底气不足。
有人说,韩国检方是在借用“青瓦台魔咒”的惯性来做文章。
因为韩国人习惯了总统下台之后必定出事的剧情,所以只要有人起诉,公众立刻就会联想出各种故事,不管证据是否充分,都会先入为主地怀疑被告。
可问题是,文在寅不是那种容易被带节奏的人。
他当年参与过釜山民主抗争,担任人权律师,也辅佐过卢武铉,是经历过风浪的老政客。
他的政治根基很深,民间支持率也不低,这几年退下来后,仍然活跃于公共领域。
最近,呼声颇高的总统候选人李在明,还特地去拜访他,象征意味很强。

从这个角度看,这场起诉不只是法律问题,更像是一场政治博弈。
一方想借起诉打击对手,一方则稳坐钓鱼台,不急于回应。
但局势也未必会一直这样僵持下去,如果检方无法拿出有说服力的直接证据,这起案件很可能会不了了之。
到时候,不仅达不到打击文在寅的效果,反而可能引火烧身,伤害到检方自身的公信力。
而对于普通韩国民众来说,已经对这种“下台即清算”的政治传统感到疲劳。
他们希望看到的是政权更替后政策的延续和改善,而不是永无休止的政治清算和权力斗争。
文在寅是否清白,最终当然要靠证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