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东局势对伊朗极为不利。
哈马斯、真主党、叙利亚政府接连受创,也门胡塞武装成为最后的支点,但这根“独木”已经不堪重负。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出现在北京,和王毅握了手。

在国际形势不断动荡的当下,中伊两国外长的会晤,吸引了全球目光。
美国和以色列的联合打击,使伊朗多年布局几近崩塌。
伊朗外部盟友逐一瓦解,内部承受巨大压力。
安全上,美军的双航母战斗群早已部署完毕,多架可携核弹头的战略轰炸机在印度洋上空巡弋,威慑意图不言而喻。
经济上,石油出口遭到重重封锁,美元结算体系令其动弹不得。
特朗普政府明确表示,如果伊朗拒绝重启伊核协议,不排除采取军事行动。
这种步步紧逼之下,伊朗急需一个可以信任的战略伙伴。
于是,北京成了最理想的方向。
在西方国家集体对伊朗保持“高压态势”时,中国始终保持克制与尊重。
在伊核问题上,中方坚定主张以政治外交方式解决争议,反对动辄诉诸武力,这一态度让伊朗感受到区别于西方国家的信任与可靠。

伊朗地下导弹城
而这种信任,是长期稳定外交关系的基础。
在核问题上美国态度反复无常,从2015年伊核协议的签署到后来的单方面退出,伊朗的耐心与信任一次次被耗尽。
尤其是乌克兰危机的爆发,让德黑兰进一步意识到“口头保障”的脆弱性。
乌克兰当年以废除核武换来安全承诺,结果却在关键时刻无人援手。
这使伊朗在安全战略上更加倾向于寻找“真正可靠”的国际伙伴,而非仅凭言辞维系的虚假盟友。
伊朗越来越倚重中方的稳健外交、平衡理念和实际行动,此次会谈中,阿拉格齐在王毅面前公开抨击美国滥施关税、搞单边制裁。
他强调伊朗将继续与中方并肩抗衡霸权主义,言语不激烈,却表达了清晰的立场和强烈的态度。
王毅的回应也毫不含糊,他表示美国的单边主义已失人心,孤立趋势日益明显,中方愿与包括伊朗在内的国家一道,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基本准则。
事实上,这次中伊互动,还有更深层的合作构想。

伊朗希望通过中国打开石油出口的新通道,摆脱对美元的高度依赖。
中方则愿意探讨人民币结算机制,以此推动本币国际化。
双方在能源贸易、金融体系的合作潜力巨大,这是一次绕开西方机制、尝试建立自主模式的尝试。
虽然充满挑战,但对于伊朗而言,这是打破僵局的唯一机会。
当然,当前中伊并非军事同盟,双方合作更多聚焦在经贸、人文交流与地区问题协调。
尽管如此,美国方面依旧可能对中伊关系做出过度反应。
但中国始终强调,中东事务应由地区国家自主处理,不插手、不操控、不称霸。
中方的角色,更多是沟通者、调解者。

沙特与伊朗关系恢复、巴勒斯坦内部多个派别间的协调,正是中国斡旋的成果。
与美国在中东的粗暴手段不同,中国秉持的是劝和促谈的方式,这也使中方在阿拉伯世界赢得了更多信任和尊重。
而伊朗所需要的,不只是暂时的帮助,更是可以共同承担压力、分担成本的合作伙伴。
从经济合作到国际协调,从能源互补到核问题协商,中伊的合作内容正不断扩展、深化。
面对共同压力,两国将更加紧密地靠在一起,构建一个更稳定、更自主的合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