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说,当时所修“国史”里周敦顾传中,《太板图说》的首句是“自无极而为太极”。朱嘉觉得,周敦顾不是想说“太极”之外还有“无极”,之所以提到“无极”,是为了强调“太极”没有形状也没有形象,“不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考证首句应当是“无极而太极”,还认为“这五个字增减一个字都不行”。后来的学者都认同朱嘉的说法,于是“无极而太极”就成了最终确定的版本。
实际上,周敦顾借助道教的《无极图》来阐述理学的宇宙论,这正好表明他深受道家和道教的影响,继承了道教用图来解说《易》的风气。所以,“自无极而为太极”的这种表述或许更符合周敦顾的思想实际。“太极”来自《易经》,《系辞》里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的是天地还没分开之前那种混沌的元气。“自无极而为太极”,在我看来,不过是对老子“道生一”这个命题的一种不同形式的表述而已,不一定就表示“太极”之外真有一个“无极”。
咱们先不说前面那桩公案,再来瞧瞧周子的《图说》:周敦颐觉得,“无极”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自无极而为太极”(或者“无极而太极”),就像图中上面的第一个图,“太极”里面包含着动和静两种状态,动就生出“阳”,静就生出“阴”,动和静既相互对立,又能相互转化,所以才说“互为其根”;“阴”和“阳”也是这样。这就是图中第二个黑白相间的圆圈,黑色代表“阴”、代表静,白色代表“阳”、代表动,中间的小白圈就是“太极”。动和静产生了阴和阳,阴和阳又产生了“两仪”(也就是天地)。因为阴和阳错综复杂的变化(“阳变阴合”),又产生了水、火、木、金、土这五行,五行之气(“五气”),按照上面说的顺序满满地散布在天地之间,就有了四季,这就是“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反映在《太极图》上,就是在黑白相间那个圈的下面并且和它连着的五个小圈;这两部分上下连着,表明五行是从阴阳产生的,就是“五行一阴阳也”。阴阳是从太极产生的,就是“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是以无极为根本的,就是“太极本无极也”。图中“五行”各自是一个小圈,意思是“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因为所接受的不一样,所以“五行”各自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无极之真”里的“真”,朱熹为了让周子的学说和道家道教的关系不那么明显,就解释成“真字就是太极”,恐怕不是这样;这个“真”应该是《老子》二十一章“(道)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里的“真”,意思是说“无极”里面藏着真实的“精”。“二五之精”就是阴阳和五行的精气,它们是来自于“无极之真”:它们散布运行聚集,“妙合而凝”,各种事情和东西就因为“二气交感”而产生变化了。“二气”说的是阴和阳,说到阴阳就已经包括了五行。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里的“男”“女”不是专门指人,而是代表万物的雌雄、牝牡。第三个大圈表示“二气交感”“妙合而凝”的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万物虽然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样子,但已经被赋予了或是男或是女、或是雌或是雄、或是牝或是牡的不同性质。最下面的一个大圈表示“万物化生”,而且是不停地生生不息、有着无穷的变化。这就是濂溪先生的宇宙论。
在理学出现之前,儒学关注的重点主要在现实方面,像“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还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很少去探究宇宙万物的根源,这可以说是儒家思想天生就有的不足的地方。
受到道教思想影响的周敦颐融合了道教的宇宙本体论和《易传》的相关思想,把道教学者陈抟的《无极图》变成了儒家学派用来论证宇宙本体以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图式,从而为儒家开辟出了关于世界起源、关于理、气、心、性(就是《图说》后半部分所讨论的)的全新的学术领域。这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充分展现了道教对中华思想学术产生的相当大而且深远的影响。
邵雍(1011 - 1077),字尧夫,祖上居住在范阳,后来迁到河南(现在的河南洛阳),于是就成了河南人;谥号康节,后世的学者称他邵康节、康节先生。他的著作有《皇极经世》《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等。邵康节因为“先天易学”出名,宋代以及之后谈论图书的学者大多尊崇他;他的学术也是来源于道教陈抟的学说。
陈抟有《易龙图》(已经失传),还有道教解读《易》的图九种(《无极图》《先天图》就是其中之一),开创了太极、河图、洛书、先天、后天这些学说,对宋代以后的《易》学影响非常大,邵雍就是传承他的学说。
周敦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