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在清水镇,有个名叫苏瑶的少女,年方十七,生得眉清目秀,灵动活泼。她父亲是镇上的教书先生,家中虽不算大富大贵,却也书香氛围浓厚。
镇外有座灵隐寺,寺里有个年轻和尚,法号无念。无念和尚眉如远黛,气质超凡,每日在寺中虔诚诵经礼佛,引得不少香客夸赞。
一日,苏瑶跟着母亲去灵隐寺上香祈福。寺中香烟袅袅,梵音阵阵。苏瑶在寺中四处走动,不经意间,瞧见了正在禅房外清扫落叶的无念和尚。
无念和尚专注扫地,身姿挺拔,动作优雅。苏瑶看得入神,一颗心莫名地跳动起来。从那之后,苏瑶便时常找借口去灵隐寺,只为能偷偷看无念和尚几眼。
无念和尚也察觉到了苏瑶的目光,可他一心向佛,只当是少女好奇,并未多想。只是苏瑶的爱意却如春日野草,愈发疯长。
有一回,苏瑶又来到灵隐寺,见无念和尚在禅房诵经。她悄悄靠近,瞧见无念和尚身旁桌上放着一串佛珠,那佛珠圆润光滑,散发着柔和光泽。
苏瑶心想,若能拿到这佛珠,就如同无念和尚在身边一般。于是,趁无念和尚闭眼诵经,她偷偷拿走了佛珠,满心欢喜地回了家。
可奇怪的是,当天夜里,苏瑶突然发起高烧,整个人昏迷不醒,嘴里还不时说着胡话。苏父苏母焦急万分,赶忙请了镇上的郎中来看。
郎中把了脉,开了药方,可苏瑶服下后却毫无效果。苏瑶的病情愈发严重,气息也越来越微弱,苏父苏母整日以泪洗面。
就这样过了几日,苏瑶的身体愈发冰冷,眼看就要不行了。突然,苏瑶的肚脐上竟缓缓长出一朵莲花,莲花洁白如玉,散发着奇异香气。
苏父苏母又惊又怕,不知所措。镇上的人听闻此事,纷纷赶来围观,大家都对这离奇之事议论纷纷。
有人说,这是苏瑶冲撞了神灵,遭了报应;也有人说,这莲花说不定是祥瑞之兆。可苏瑶的情况却没有丝毫好转。
再说无念和尚,发现佛珠不见后,心中隐隐不安。他四处寻找,却毫无头绪。直到听闻苏瑶的离奇遭遇,他心中一动,决定去苏家看看。
无念和尚来到苏家,看到昏迷的苏瑶和她脐上的莲花,心中顿时明白了几分。他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
无念和尚告诉苏父苏母,这佛珠乃是他修行多年之物,沾染了佛性。苏瑶未经允许拿走佛珠,引发了佛力反噬,如今只能以佛法化解。
说罢,无念和尚在苏瑶床边坐下,开始诵经。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充满了慈悲之感。随着诵经声,苏瑶脐上的莲花似乎微微颤动。
过了许久,苏瑶的脸色渐渐有了一丝血色,呼吸也变得平稳起来。苏父苏母见状,连忙向无念和尚道谢。
无念和尚却叹了口气,说道:“施主,此事因小僧而起,小僧自当尽力。只是这姑娘与佛有缘,却心生妄念,才落得这般境地。”
无念和尚继续诵经,又过了好一会儿,苏瑶缓缓睁开了眼睛。她看着无念和尚,眼中满是复杂之色。
苏瑶想起自己偷拿佛珠之事,心中羞愧不已。她挣扎着起身,向无念和尚道歉。无念和尚微微一笑,说道:“姑娘,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苏瑶病好后,心中对无念和尚的感情却并未消退。她时常去灵隐寺找无念和尚,想要倾诉自己的心意。
无念和尚却总是避开苏瑶,他深知自己身为和尚,不能有儿女私情。可苏瑶却不死心,依旧频繁前往灵隐寺。
一日,苏瑶又来到灵隐寺,她径直找到无念和尚,鼓起勇气说道:“大师,我知道您一心向佛,可我对您的心意从未改变,求您给我一个机会。”
无念和尚双手合十,说道:“姑娘,佛门清净地,莫要再提此事。你我缘分已尽,望姑娘好自为之。”
苏瑶听了,心中悲痛万分。她觉得自己的感情被无情拒绝,一时想不开,竟在灵隐寺的后院投井自尽。

寺中的僧人们发现苏瑶的尸体后,赶忙通知了苏父苏母。苏父苏母赶来,看到女儿的尸体,哭得死去活来。
而此时,更离奇的事情发生了。苏瑶的尸体从井中捞出后,肚脐上再次开出了莲花,而且这莲花比之前更加娇艳,香气也愈发浓郁。
无念和尚得知此事,心中满是愧疚。他觉得若不是自己处理不当,苏瑶也不会走上绝路。于是,他决定为苏瑶诵经超度。
无念和尚在苏瑶的灵前日夜诵经,希望能减轻她的罪孽,让她的灵魂得以安息。而苏瑶脐上的莲花,也一直盛开着,久久不谢。
镇上的人都对这件事感到惊奇,有人说苏瑶是被佛选中的人,所以死后才会有莲花相伴;也有人说这是因果报应,苏瑶因爱生恨,最终自食恶果。
无念和尚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修行。他觉得自己虽一心向佛,却未能度化苏瑶,实在有愧于佛门。
从那之后,无念和尚更加刻苦修行,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领悟佛法,脱离苦海。而苏瑶的故事,也在清水镇流传开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许多年过去了,灵隐寺依旧香烟袅袅,无念和尚也成了寺中的高僧。可每当他看到寺中的莲花池,就会想起苏瑶,心中满是感慨。
苏瑶的父母,在失去女儿后,生活变得十分孤寂。他们时常会去灵隐寺,在苏瑶曾经投井的地方,默默悼念。
而苏瑶脐上开出莲花的故事,也越传越远。有人说,那莲花是苏瑶的化身,她用这种方式,永远留在了世间。
后来,有个云游的诗人路过清水镇,听闻了这个故事,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诗:“少女情牵和尚身,偷珠惹祸梦沉沦。脐开莲花香魂绕,尘世悲欢叹古今。”
这个故事,也随着这首诗,流传到了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这段离奇而又悲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