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在浙江的一个小县城里,住着一对姐弟,姐姐叫阿敏,年方十六,聪慧懂事;弟弟叫阿强,年仅十岁,活泼可爱。父母早亡,姐弟俩相依为命。
阿敏靠着给人做些针线活勉强维持生计,阿强平日里帮着姐姐打打下手,也会去街上捡些柴火换钱。日子虽过得清苦,可姐弟俩相互扶持,倒也过得有滋有味。
这一年,县城里闹起了灾荒,粮食歉收,物价飞涨。阿敏和阿强的日子愈发艰难,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无奈之下,阿敏想起了住在邻村的叔叔。
叔叔家虽说不算大富大贵,但日子还算过得去。阿敏想着,带阿强去叔叔家借些粮食,熬过这段艰难的日子。于是,姐弟俩收拾了一下,便踏上了前往叔叔家的路。
一路上,阿敏牵着阿强的手,边走边安慰他:“阿强,别怕,到了叔叔家,咱们就能吃上饱饭了。”阿强懂事地点点头,可肚子还是不争气地咕咕叫了起来。
走了大半天,终于到了叔叔家。叔叔看到阿敏和阿强,先是一愣,随后热情地把他们迎进了屋。婶子也出来招呼,可阿敏总觉得婶子的眼神里透着一丝冷漠。
叔叔和婶子询问了姐弟俩的近况,阿敏把家里的困境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然后红着脸说:“叔叔,婶子,我们实在没办法了,想跟你们借点粮食。”
叔叔听了,皱了皱眉头,看向婶子。婶子撇了撇嘴,说道:“我们家也不宽裕啊,这粮食借出去,我们自己吃啥?”阿敏听了,心里一凉,可还是苦苦哀求。
叔叔犹豫了一下,说:“这样吧,你们先在我家住下,粮食的事,我们再商量商量。”阿敏和阿强只好住了下来,心里盼着叔叔能改变主意。
当天晚上,阿敏和阿强早早睡下。半夜里,阿敏突然听到一阵奇怪的声响,像是有人在争吵。她起身想去看看,却发现阿强也醒了,一脸害怕地看着她。
阿敏安慰阿强几句,便带着他悄悄走出房间。声音是从叔叔和婶子的房间传来的,阿敏凑近一听,只听到叔叔说:“那可是我们的亲侄子侄女,咱们不能不管啊。”婶子却恶狠狠地说:“管他们干啥,他们死了才好,省得以后来分家产。”
阿敏听了,心里一惊,没想到婶子竟如此狠心。她和阿强不敢再听,赶紧回到房间。阿敏心想,明天一早,无论如何都要带阿强离开这里。
第二天天一亮,阿敏就带着阿强来到叔叔和婶子的房间,准备告辞。可敲了半天门,却没人回应。阿敏觉得不对劲,和阿强一起推开门,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惊呆了。
叔叔和婶子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早已没了气息。阿敏吓得尖叫起来,阿强也吓得躲在阿敏身后。邻居们听到动静,纷纷赶来,看到这场景,都议论纷纷。
有人说:“这姐弟俩一来,就出了人命,莫不是他们干的?”阿敏哭着解释:“不是我们,我们也是刚发现的。”可大家都不相信,有人跑去报了官。
县令带着衙役赶来,看到现场后,眉头紧皱。他仔细查看了叔叔和婶子的尸体,又询问了阿敏和阿强的情况。阿敏把昨晚听到的争吵声和今天早上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县令。

县令听了,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在屋子里四处查看。他发现叔叔和婶子的房间里没有打斗的痕迹,而且两人的表情都很安详,不像是被人杀害的。
县令又问邻居们,叔叔和婶子平日里的为人。邻居们说,叔叔为人善良,就是耳根子软,听婶子的话。婶子则比较刻薄,爱占小便宜。
县令心中有了些许头绪,他再次询问阿敏和阿强:“你们来叔叔家之前,有没有发生过什么特别的事?”阿敏想了想,说:“前几天,我们在路边救了一只受伤的狐狸,给它包扎了伤口,后来它就跑了。”
县令听了,若有所思。他又在屋子里转了一圈,突然发现桌子上有一封信。他打开信,看完后,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县令把众人召集起来,说道:“叔叔和婶子并非被人杀害,而是得了急病去世。至于这姐弟俩,不仅不是凶手,反而是恩人。”众人听了,都一脸疑惑。
县令接着说:“这封信是叔叔写的,他在信里说,前几日他外出时,遇到了一只受伤的狐狸,本想救它,却被路过的阿敏和阿强抢先了。他看到姐弟俩善良,便动了恻隐之心,想帮衬他们。”
“可婶子却不同意,两人为此争吵了起来。叔叔觉得对不起死去的哥哥嫂子,心中愧疚,一时急火攻心,突发疾病。婶子看到叔叔去世,也因伤心过度,跟着去了。”县令解释道。
众人听了,都唏嘘不已。阿敏和阿强这才松了一口气,他们没想到事情会是这样。县令又对阿敏和阿强说:“你们的善良救了自己,以后也要继续保持。”
阿敏和阿强感激地点点头。县令让人帮忙处理了叔叔和婶子的后事,又从叔叔家拿出一些粮食和钱财,交给阿敏,让她好好生活。
阿敏和阿强带着东西回到县城,用这些粮食和钱财度过了灾荒。阿敏更加努力地做针线活,阿强也跟着姐姐一起打拼。
日子一天天过去,阿敏和阿强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阿敏还开了一家小小的绣坊,生意越来越红火。而阿敏和阿强善良的故事,也在县城里流传开来,激励着人们要多行善事。
后来,阿敏嫁给了一个老实的小伙子,阿强也学有所成,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他们始终记得县令的话,用自己的善良去帮助更多的人。而叔叔和婶子的事,也成了他们人生中的一段难忘经历,让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