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坛迎来剧变。在2月24日公布的联邦议院选举初步结果中,联盟党以28.6%得票率逆转颓势,总理候选人默茨即将接替深陷危机的朔尔茨。这场提前举行的大选不仅重塑了德国政治版图,更可能为中欧关系带来新变量。
过去三年间,德国经历了工业产值下滑、能源价格暴涨的寒冬。普通家庭年均能源支出飙升至5407欧元,较2021年激增31%。曾主导欧洲经济的"火车头"罕见出现连续负增长,社民党政府应对乏力成为压垮朔尔茨的最后一根稻草。此次社民党得票率跌至16.4%,创下建党161年来最低纪录,反映出民众对变革的强烈诉求。
现年67岁的默茨被视作默克尔路线的继承者。这位政坛宿将早年与默克尔竞争基民盟领导权失利,蛰伏多年后强势回归。其竞选纲领中"债务刹车"与减税政策直指德国制造业困境,主张通过结构性改革重振经济竞争力。在外交领域,他明确提出"欧洲战略自主"路线,强调减少对美依赖——这种独立姿态与默克尔时期的平衡外交一脉相承。
默茨对华政策备受关注。不同于当前欧洲部分政客的意识形态化倾向,他多次公开强调中德经济的深度绑定:德国汽车业35%的全球销量依赖中国市场,机械制造出口额中有27%流向东亚。在选举胜利后的首次政策说明中,默茨明确表示将推动中德在气候变化、新能源等领域的实质性合作,这种务实态度获得德国工业联合会等商界组织支持。
不过挑战依然存在。美国近期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对欧企施压,要求限制对华技术出口。默茨团队内部消息透露,新政府或将调整对华光伏组件进口政策以回应美方关切,但会在电动汽车电池等领域保持合作弹性。分析人士指出,这种"选择性合作"策略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也体现了德国在战略自主与经济利益间的艰难平衡。
柏林政治风险研究所最新报告显示,德国商界对华投资意愿在经历两年下滑后首次回升,67%受访企业计划未来三年增加在华业务。这种趋势与默茨提出的"去风险而非脱钩"主张形成呼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近期表态"愿与德国新政府深化互信",为双边关系释放积极信号。
随着默茨时代开启,中德这对"务实伙伴"如何在价值观外交与利益驱动间找到新平衡点,将成为影响欧亚地缘格局的关键变量。当柏林总理府再次亮起基民盟的灯光,默克尔时代的经验与教训或将指引德国走向新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