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太华国会山的就职典礼余温未散,新任总理卡尼便收到了来自东方的"战略警示"。
中国商务部一纸公告,宣布对加拿大菜籽油、豌豆等农产品加征100%关税,这项精准打击农业大省的政策,恰似一柄悬在加拿大经济命脉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与过往的关税对抗不同,此次中方首次援引WTO非歧视原则,直指加拿大对华电动车及钢铝产品征收歧视性关税的违规行为。
数据显示,加拿大对中国输加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较其他贸易伙伴高出47%,这种选择性打压成为触发反制的关键。日内瓦的贸易观察人士指出,中国正从被动应对转向规则塑造,为多边贸易体系注入新动能。
加拿大油菜理事会估算,关税措施将导致年度出口损失达23亿加元,西部三省近十万农户面临生计危机。更严峻的是,占对华出口28%的豌豆贸易遭遇重创,萨斯喀彻温州的仓储设施已堆积如山。
这种结构性打击直击加拿大经济软肋,农产品出口多元化的口号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卡尼内阁的首次紧急会议持续了11个小时,核心议题是如何平衡中美两大经济体压力。内部流出的备忘录显示,财政部建议向WTO提起申诉,但外交团队直言机制瘫痪的现实困境。
农业部主张派特使赴华谈判,却被贸易部长以"不能示弱"驳回。这种决策僵局折射出中等国家的地缘困境——在超级大国角力中,任何选择都意味着代价。
特朗普"美国优先"的阴影始终笼罩着美加关系。尽管加拿大应美国要求对中国商品加税,但华盛顿并未兑现补偿承诺。
密歇根州的汽车工厂依然优先采购本土零部件,北达科他州的大豆种植户正抢占加拿大在华市场份额。这种盟友间的利益背刺,彻底击碎了渥太华"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幻想。
中加关税战引发的涟漪正在扩散。澳大利亚贸易部长紧急表态将重新评估对华政策,欧盟暂停了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墨西哥悄悄撤回了拟议中的汽车关税计划。
这些连锁反应验证了中国的战略判断:对关键节点的精准施压,能够瓦解西方围堵阵营的统一战线。
当传统争端解决机制失效,中国开创性地运用"反歧视措施",为全球贸易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这种基于国际法理、聚焦产业弱点的反制策略,既避免了全面对抗的风险,又实现了有效威慑。日内瓦的智库报告指出,至少有15个发展中国家开始研究借鉴中国的反制模式。
在卡尔加里的石油管道与温哥华的港口之间,加拿大人正在重新审视他们的全球定位。这场关税博弈的终极启示或许在于:当世界从单极走向多极,任何国家都不能在战略自主与大国依附间长袖善舞。
对中国而言,这次行动不仅捍卫了经济利益,更向世界传递出明确信号——新时代的贸易规则,必须建立在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