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联合国大会围绕俄乌冲突的两轮表决结果,意外揭示了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美国在一份谴责俄罗斯的决议中罕见投下反对票,又在另一份呼吁和平的决议中悄然弃权。这一系列动作,被外界视为华盛顿对俄乌问题的策略调整,也折射出全球地缘博弈的复杂性。
当天首轮表决中,欧洲与乌克兰联合提出的谴责俄罗斯“入侵”议案,以93票赞成获得通过。令人意外的是,美国此次选择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18国共同反对。尽管最终议案仍获多数支持,但美方的反常举动引发广泛猜测——这是否意味着特朗普政府开始对俄释放缓和信号?
随后的第二轮表决更显戏剧性。美国提出的“敦促俄乌实现持久和平”议案,在欧盟要求加入“尊重领土完整”条款后,美国却突然弃权。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的两步棋看似矛盾,实则暗藏逻辑:既通过反对票向俄罗斯示好,又借弃权避免过度刺激欧洲盟友。这种“战略模糊”背后,或与美国大选年的国内政治压力及全球战略重心转移密切相关。
从2022年冲突爆发至今,联合国相关议案的支持率呈现明显递减曲线。初期141国高票要求俄撤军的场景已不复存在,此次93票赞成的结果虽维持多数,但弃权国数量攀升至65个,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连续多次选择中立。这种变化表明,发展中国家对单边制裁的厌倦情绪加剧,和平解决争议的呼声渐成主流。
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在发言中直言:“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这场冲突本质是北约东扩引发的安全困境。”尽管俄方依然强硬反对涉乌议案,但其外交团队正加紧游说全球南方国家,试图打破西方的舆论围堵。
欧盟在此次表决中遭遇双重尴尬:既无法阻止美国“反水”,又难以弥合内部裂痕。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公开批评“拱火政策已失败”,德国、法国则陷入两难——既要维持对乌援助,又担忧冲突外溢冲击经济。
值得关注的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表决后紧急与英法德领导人通话,试图协调立场。但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评估报告显示,欧盟对乌军事援助完成率不足60%,民众支持率从冲突初期的78%下滑至47%。
美国的策略调整并非孤立事件。近期,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多次宣称“24小时结束战争”,共和党议员集体阻挠600亿美元对乌援助法案。与此同时,俄罗斯加大与伊朗、朝鲜的军事合作,中国则持续呼吁停火止战。
这场表决风暴揭示出国际秩序演变的新趋势:单极霸权加速瓦解,多极化力量持续生长。当美国试图从乌克兰抽身转向印太,欧洲战略自主呼声高涨,全球南方国家拒绝选边站队,俄乌冲突的结局或将由战场外的纵横捭阖决定。
联合国的投票箱里,投下的不仅是各国态度,更是世界走向的预言。在和平与对抗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正在书写新的历史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