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今年58岁,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退休前在国企做了30多年的会计。退休后,他每天早起遛弯儿,晚上跳广场舞,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最近,他有点儿慌了——老伴儿小李总念叨:“你这岁数,得好好做个体检,别到时候小病拖成大病!”老张一听也有道理,毕竟自己血压有点高,年轻时还抽过十几年烟。于是,他咬咬牙,预约了附近医院的“豪华体检套餐”,花了小两千块,心想这回总能查得明明白白了吧?

结果,体检报告拿到手,老张却傻眼了。报告里密密麻麻的项目看得他眼花缭乱,有些指标旁边还标着“异常”,比如肿瘤标志物有点偏高,医生却说“没事,可能是假阳性”。还有些项目,比如PET-CT,医生压根没建议做,可套餐里偏偏包含了,花了大几百块。老张纳闷儿了:这体检到底怎么做才靠谱?钱花哪儿去了?是不是有些项目压根没必要?
像老张这样的中老年人,其实不少人都遇到过类似困惑。体检是好事,可要是选错了项目,不仅浪费钱,还可能让自己白担心一场。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体检的“门道”,尤其是那4个体检项目,花的是冤枉钱,真没必要做。希望老张的故事,能让大家少走弯路,体检做得明白又实惠。
体检的“坑”与“道”体检,说白了,就是给身体做个“年检”。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确实得重视。可问题在于,现在的体检套餐五花八门,从几百块的基础款到上万块的“贵族款”,让人挑花了眼。医院和体检机构为了赚钱,往往把一些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意义不大的项目塞进套餐里。结果呢?钱花了不少,真正的健康问题却没查出来。

老张的经历,其实挺有代表性。他那份“豪华套餐”里,有几个项目特别值得说道说道。咱们一个一个来拆解,看看哪些是“冤枉钱”,哪些才是真金白银的“硬核检查”。
一、肿瘤标志物检查:听起来吓人,其实意义不大老张体检报告里,肿瘤标志物这一栏特别显眼。比如CEA(癌胚抗原)和AFP(甲胎蛋白),数值稍微偏高,老张当场就慌了,心想:“这不会是癌症的前兆吧?”可医生翻了翻报告,淡定地说:“这个指标不准,别自己吓自己。”
这话没说错。肿瘤标志物是体检套餐里的“常客”,听起来很“科学”,好像能提前揪出癌症。可实际上,它既不敏感,也不特异。啥意思呢?简单说,就是它“漏诊”和“误诊”的概率都不低。比如,CEA偏高可能是肺癌、肠癌,也可能是抽烟、肠炎,甚至便秘引起的。AFP高了,可能跟肝癌有关,也可能只是肝炎或者喝酒太多。反过来,很多人得了早期癌症,这指标却完全正常。
医学上有个共识:肿瘤标志物更适合确诊后的患者,用来监测病情变化,而不是健康人用来筛查癌症的“金标准”。美国癌症协会早就说了,普通人做这个,性价比低得可怜。老张这样的中老年人,如果没啥明显症状,硬要做这个检查,多半是花钱买个“心惊肉跳”。
那咋办呢?与其盯着这堆数字,不如老老实实做些针对性的检查,比如大肠癌筛查(肠镜)和肺癌筛查(低剂量CT),这些才是50岁以上人群的“刚需”。

老张的套餐里还有个PET-CT,全称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花了整整800块。老张心想:“这名字听着就牛,肯定能查出大问题!”结果呢,医生看了报告,说:“你这没啥异常,做了也白做。”
PET-CT确实是个厉害的家伙,能从头到脚扫描一遍,找出隐藏的肿瘤、炎症啥的。可问题是,它贵不说,还不适合随便做。首先,它辐射量不低,普通人没必要没事给自己“照一照”。其次,它的特异性也不高,容易把良性病变误判成恶性,吓得人半死。老张这样的健康人,做这个纯属“杀鸡用牛刀”。
更关键的是,PET-CT主要是给已经确诊癌症的患者用的,用来判断肿瘤有没有扩散,或者治疗效果咋样。对于没症状的普通人,医生压根不会推荐。国际指南里也说了,健康人做这个,既浪费钱,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焦虑和后续检查。
老张后来一合计,800块钱够他和老伴儿吃好几顿涮羊肉了,花在这上面,真是肉疼。
三、全身核磁共振(MRI):查得细不如查得对套餐里还有个全身核磁共振,听着就让人觉得“全面”。老张想着,查遍全身总没错吧?可实际情况是,这玩意儿对中老年人来说,实用性没那么高。

核磁共振是个好东西,对软组织、脑子、脊椎的检查特别给力。可“全身”做一遍,不但贵(动辄几千块),而且效率低。为什么呢?因为它查不出所有问题,比如早期肺癌、肠癌,它就没CT和肠镜管用。而且,50岁以上的人,身体多少有点小毛病,比如关节退化、椎间盘突出,做全身核磁容易发现一堆“无关紧要”的异常,反而让自己瞎操心。
医生给老张的建议是:与其花大价钱做全身核磁,不如针对自己的情况挑重点。比如,他血压高,可以查查头颅核磁,看看有没有脑血管问题;抽过烟,可以做胸部CT,筛查肺部疾病。精准打击,才是王道。
四、基因检测:听起来很潮,其实鸡肋最后一个“坑”,是老张套餐里的基因检测。宣传单上写得天花乱坠,说是能测出你将来得癌症、心脏病的风险,连老张都动心了,心想:“这要是能提前知道,不就防患于未然了?”
可现实呢?基因检测目前在医学上的应用还很有限。它确实能测出一些遗传病风险,比如BRCA基因突变跟乳腺癌有关。可对普通人来说,这种突变概率低得可怜,而且就算测出来,也不能直接说明你一定会得病。更别提那些“心血管风险”“糖尿病风险”了,基因只是个小因素,生活习惯才占大头。
老张后来问了医生,医生笑着说:“你与其花钱测基因,不如把烟戒了,少吃点肥肉,效果比这准多了。”这话糙理不糙。国际上对基因检测的看法也很一致:普通人做这个,更多是“心理安慰”,实际指导意义不大。

说了这么多“没必要”的项目,老张彻底迷糊了:“那我到底该查啥?”其实,体检的核心是因人而异,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得根据自己的年龄、家族史、生活习惯来挑项目。以下几个原则,供大家参考:
基础项目不能少: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这些是“标配”,能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苗头,性价比高。癌症筛查要针对性:男性关注肺癌(胸部CT)、肠癌(肠镜),女性加上乳腺癌(钼靶)、宫颈癌(TCT+HPV),别瞎做一堆。有症状再加查:比如头晕查头颅核磁,肚子疼查腹部超声,别上来就“全套”。别迷信高价套餐:花几千块的,未必比几百块的强,关键看适不适合你。老张后来听了医生建议,重新做了一次“精简版”体检。花了不到500块,查了血常规、胸片、肠镜,安心了不少。他跟老伴儿说:“体检这事儿,图个明白就行,花冤枉钱还不如多吃几顿好的!”
结尾:体检是手段,健康是目的老张的故事,其实是很多中老年人的缩影。体检这事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关键是要弄清楚自己的需求,别被花哨的项目忽悠了。那些听起来高大上、动辄几百上千的项目,未必真适合你。与其花冤枉钱,不如把精力放在日常保养上——少抽一口烟,多走几步路,比啥体检都强。

希望大家下次体检时,都能像老张一样,少点迷雾,多点明白。毕竟,健康不是靠一张体检报告“买”来的,而是靠每一天的用心经营。体检是手段,健康才是目的,咱们得把钱花在刀刃上,对吧?
参考文献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23). Cancer Screening Guidelines.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2022). 《癌症筛查与早期诊断指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1). “中老年人健康体检的合理选择”.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Screening and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