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中华消化杂志》2022年发表的"胃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及早期筛查研究进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临床研究报告,2023
看到347名胃癌死者的解剖结果,我心里一沉。这些人生前都有几个共同的习惯,而这些习惯可能就是他们患上胃癌的罪魁祸首。我的乡亲们,请放下手中的咸菜,听我说完这些话。

胃癌,这个在我国发病率居高不下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常常悄无声息地发展,等到发现时已是晚期。浙江大学医学院经过对347名胃癌逝者的深入解剖研究,找出了一些与胃癌高度相关的生活习惯。
胃癌是什么"妖怪"胃癌是发生在胃部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曾有位六旬老伯,总说自己"胃口不好",家人以为是普通胃病,拖了半年才去医院,最终确诊为胃癌晚期。这样的病例在农村地区尤为常见。
胃癌发病隐匿,早期常常没有特异性症状。许多病人可能只是感觉胃部不适、食欲下降或消化不良,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胃病。等到出现明显症状如消瘦、贫血、呕血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了。

吃咸腌菜,胃癌风险增加三倍! 浙大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食用咸菜、腊肉等腌制食品的人群,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咱老一辈人爱吃的那些咸菜、酸菜、腊肉等腌制食品,含有大量亚硝酸盐,这些物质在胃内会转化成亚硝胺,是公认的致癌物质。
"三热一冷"的饮食习惯。 所谓"三热一冷",就是喜欢吃热烫食物、热油炸食、热辣刺激食物,还有冰镇饮料。这样的饮食方式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导致慢性炎症,长期下去会增加胃癌风险。记得王大爷常说:"不烫不香",结果胃壁被烫得溃烂了还不自知。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治疗。 研究中,347名胃癌死者中有超过80%的人生前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这种细菌会引起慢性胃炎,长期感染可引发胃溃疡,甚至发展为胃癌。

不少乡亲们胃不舒服就靠忍,或者随便吃点胃药,从不去医院检查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烟酒无度。 那些长期吸烟喝酒的人,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不喝酒的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胃部,而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两者加在一起,对胃的伤害可想而知。
饮食不规律。 浙大研究发现,那些经常不吃早餐或者暴饮暴食的人,胃癌发病率比正常人高出近一倍。胃是需要规律工作的器官,忽饥忽饱会导致胃酸分泌紊乱,增加胃黏膜受损的风险。
胃癌的"温床"——慢性胃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慢性胃病是胃癌的重要前驱病变。 研究显示,347名胃癌逝者中,约有70%的人生前有慢性胃病史,但多数人没有重视和规范治疗。

慢性胃病就像是胃癌的"温床",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再加上不良生活习惯,胃癌的风险会大大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这些听起来陌生的名词,其实都是胃癌发生的"台阶",一步步走向癌变。
胃癌防治怎么做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建议45岁以上人群,特别是有胃癌家族史或慢性胃病的人,每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近年来胃镜技术日益成熟,无痛胃镜让检查不再是"受罪"。
注重饮食习惯改变。 减少腌制食品摄入,多吃新鲜蔬果。喜欢吃咸菜下饭的,但可以换成新鲜腌制的泡菜,减少亚硝酸盐含量。饭菜不要太烫,七八分热就可以吃了。尽量少吃或不吃烧烤、油炸食品。

幽门螺杆菌检测与根除。 如果确诊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根除。值得注意的是,根除治疗要遵医嘱完成全疗程,不能随意停药。
戒烟限酒。 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而酒精会增加这些致癌物的吸收和对胃黏膜的损伤。对于已经有慢性胃病的人,更应该远离烟酒。
保持心情舒畅。 研究表明,长期精神紧张、抑郁焦虑的人群,胃癌发病率也明显增高。这可能与精神因素影响胃肠激素分泌、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中医认为,胃癌的发生与脾胃气血失调、湿热毒瘀内蕴有关。 中医强调"胃气通则寿",保持胃气充沛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秋燥伤阴、冬寒伤阳,在不同季节应当顺应自然变化来调养脾胃。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健脾养胃的中药茶饮,如山楂麦芽茶、陈皮茶等,帮助消食化滞,增强脾胃功能。
老祖宗留下的养胃经验也很有道理。 "寒从脚下起,病从口入",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暖,谨慎饮食。"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说明适当运动有助于消化吸收。

胃部不适持续两周以上,就应该引起重视。 特别是以下症状更需注意: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上腹部隐痛或不适
嗳气、反酸增多
无明显原因的体重下降
黑便或呕血
每次遇到这样的患者,我都会建议他们不要害怕,要勇敢面对,及时就医检查。早期胃癌治愈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不足30%。

胃是我们的"第二心脏",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完全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放下手中的咸菜,熄灭指间的香烟,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从现在开始改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