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现象反映内卷父母的毛病

元化玩转趣事 2024-12-22 03:18:17

“独立老师”的寒冬已来,补习机构市场回暖。

用怀疑的态度,

耕一耕教育的田,

翻一翻教育现象的土,

再一起成长为一棵大树。

你好!我是竖横

最近若明若晦地感受到教培市场的回暖:一些曾经在“双减”政策出来后淡出市场的机构,现在又重开校区,大力招聘老师和招生;那些熬过“双减”的机构也在相对放开地招生,再结合前一段时间俞老师说重心回归教培,更加证实了这个趋向。

就最近写了“独立老师”的文章跟身边的个体老师聊天,了解他们最新的一些经营状况。

他们的招生运营没怎么变化,基本是依赖口碑获得家长的转介绍来开拓生源。时间有限,个体老师也没办法带太多的学生,特别是一对一的教学服务的老师。

他们普遍陈述了一个现实状况:现在的教培机构复苏,小班课重开了,有的家长因机构的小班课价格便宜让孩子重新回教培机构上小班课,所以“独立老师”断断续续地有学生流失。

单从这个因为小班课便宜所以回去机构上课的现象,就能很真实地反映出家长让孩子补习最根本的目的不是解决学习成绩落后的问题,而是为了给家长自己买个自我安慰——我已经付出了作为父母该做的支持了,就算孩子最终成绩没有进步也不是我的责任。

我一直认为,要不要参与教育内卷,是父母自己可以选择的。而大部分参与者都是受从众行为影响的。

我在其他文章提到过一个我的观点:我们80、90年代出生的人,即使是不及格的学生也很少去补习的,都是老师协助解决的,而现在的学生就算考到九十分家长也觉得不满意,都要找外面的补习班给孩子做提升,内卷是自找的。

有网友留言评论说:以前补课少,是因为当时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而教培行业的存在和壮大需要群众物质支撑,并非需求问题。

我认可网友说的,但我想说的是,如果现在教培补习已成为一种单纯为消费而消费,而不是为了需求而消费的行为的话,那问题就严重了。商品消费,为消费而消费,最坏的结果是消费者为自己的消费欲望买了很多闲置的商品回来,但教育服务,为消费而消费,满足了父母的消费行为,坏的结果是牺牲掉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耐心。

又如上述那些因为补习班价格便宜而让孩子回去机构上课的家长,仅仅因为可支配收入水平提升了,有条件可以给孩子补习,而又只在乎补习与否而不是质量高低,恰恰反映了内卷的根由是家长这种攀比和不甘的虚荣心理。

他们满嘴的控诉现在就业竞争大、教育资源不公、学校教育质量差等问题,但他们也不见得为孩子的教育做出了多少的思考。

他们看孩子的眼光也只有眼前的成绩,天天把成绩挂在嘴边,大多数不在意孩子开不开心,为什么缺乏学习动力。为了满足自己的教育焦虑被缓解而送孩子去补习机构上课,试问真的就让孩子找到学习动力,和提升学习成绩了吗?

正常一个人对知识的好奇心应该是指数型增长的,接触越多的知识越对知识充满好奇,但现在经历过内卷的孩子,普遍在高中的时候目标感达到峰值,上大学的时候就断崖式下跌,完全放飞,上课睡觉的睡觉,看视频的看视频,真正可以掌控自己的时候失控了。

如果父母真正有意识地教育好孩子,就不应该不问缘由、不问意愿就推孩子去补习,更不会因为哪里便宜就去哪里补习。

要知道:

如果补习真的有效,那么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内卷,那些所谓的“名校”就应该扩招,那些落后的学校就应该关闭或者升级为“名校”,学生群体中大部分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只有少部分是大家认为的“差生”。但现实并不是。

如果好学校能带来好的工作,就业环境中应该是职高毕业的、大专毕业的毕业生在跑外卖或者做一些比较低技术要求的工作,而所谓的高学历的毕业生应该是在做高产能高工资的工作。但现实并不是。

因此,如果只是为了买个安慰,大可不必。

这个毛病不改,孩子未来的路注定难走。

0 阅读:16

元化玩转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