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分餐才是主流,疫情期间不要再以联络感情为借口聚餐了

夫子掌掌眼 2020-02-16 16:40:34

分餐有利卫生,曾经上海震惊世界的甲肝流行,广州非典时期人们开始大力推行分餐制,而如今新冠肺炎似乎也让大家重新感受到分餐的优势,避免过近接触传染。

只是,面临如此险峻的疫情,仍旧有人铤而走险,认为聚餐、合餐是遵循传统,尤其是逢年过节,若不合餐,难以体现亲朋好友间的情感。只是殊不知,其实中国早已经存在分餐制度许久了,甚至现在公认的合餐制度其实也并没有产生太久的时间。

儒家思想可以说一直贯穿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只是尤其注重礼仪的儒家思想之中,恐怕也是分餐的。比如儒家所提出的“礼”以及长幼尊卑的观念,就蕴藏在吃饭之中。这就是儒家经典所提出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它更将一系列的制度都融入吃饭之中,直接将餐具的数量、材质都与封建等级制度所挂钩,如:天子九鼎八簋, 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养老也。单单一看如此多的讲究,我们便知道这不适合合餐制,吃饭只能各用各的餐具。

而著名的饭局鸿门宴,那也是采用分餐制的模式。当时项羽和项伯坐向东,范增南向而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坐。他们是一人一案,中间留有项庄舞剑的位置。

还有“举案齐眉”这个成语,它是说梁鸿的妻子孟光,对自己的丈夫非常尊敬,梁鸿每天干活回家后,孟光总是将饭菜准备好,并且放在托案上,举到自己眉毛的高度。这种恭恭敬敬的态度,让梁鸿非常受用,他也高高兴兴接过托案。这说明当时老百姓吃饭,也是分餐的,否则也没法举案齐眉。

这些都足以见得分餐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那么又是什么时候我们变为合餐制的呢?我们从古至今细细观瞧:

当现代的考古工作者从殷墟出土的大量陶鬲碎片中发现,鬲的容量大约只够一人一餐之用,它是用于煮粥的器皿。因此可以推想出商朝的时候,人们进食是一人一鬲的分餐制。

周秦时代,人们同样铺席于地,上放置桌案,天子五重席,大夫二重席,这样的情况反映出我们当时还是分餐。

到了汉朝时期,这种分餐的方式更明确了,皇帝坐在前面的台阶上,皇后坐在一侧,大臣坐在两侧,都是一人一桌。不过在汉朝期间,中原人民曾经多次和匈奴人交手,灵活自如的马背文明冲击了老实本分的传统农耕文明,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而这些马背上的民族通常没有聚集地,风餐露宿,一人一个餐具确实麻烦而且不易携带,因此便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板凳马扎,十几人围坐一起,吃喝一起,一旦敌人来袭,卷铺盖走人,方便游击战术的实施,这让中原人第一次看到了合餐制。

到了隋唐时期,虽然大体上还是分餐制占据主导,不过已经逐步开始收缩于权贵阶层,如《韩熙载夜宴图》中所绘韩熙载与其他几个贵族弟子,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子上静听琵琶演奏一景,每人面前都有一套餐具和一份馔品,互不混杂,界限分明。

但是随着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们想要安稳的好好享用美食,加上餐馆酒楼的快速兴起,为了照顾众多食客的胃口,分餐制的制作食物速度已经难以撑起如此大量的消费需求,因此在民间,一锅出成为了让大家都享用美食成为了一个趋向,也导致合餐制的逐渐盛行。

到了宋代,虽然分餐依然存在。但随着元朝异族统治,元朝的统治者,对分餐制并不感冒。一度压制了分餐制,合餐制开始成为了主流。

直到明朝大量古制被恢复,养生和分餐被发挥到极致。一直到这个时候,分餐制都从未被合餐制拉下历史的舞台,甚至隐隐占据着主流的地位,巍然不动。

一直到了清朝我们的分餐制才正式被入主中原的领导者们正式同化,一直到了今日,这种合餐“传统”才逐渐形成,并流传了下来。

纵观历史,实际上真正以合餐制度为主的,也不过是元代,至于其他时代,合餐从未占据主流,而真正的现代合餐的开始,也不过是从清朝才开始的

所以,虽然现在我们“习惯”了共同进食的“合餐”,特别是在家庭日常用餐中,大部份人都是混餐,用自己的餐具给家人夹菜被看成是一种表示爱的重要方式,家里待客聚餐,更是互相夹菜以示礼让,但实际上,这并非是唯一的表达方式,在我国历史上,分餐同样可以表示爱,表达礼让感情等等。

因此,在现在,尤其是这个关键的时候,为了家人的健康和孩子的健康,实行分餐制,或许是一个更好的方式。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