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统一文字所丢失的那些美好,都在这里!

夫子掌掌眼 2019-11-27 10:57:31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采用李斯建议,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文字、度量衡、钱币,连车轮走的路都统一规格,这就是著名的“车同轨,书同文”。

这其中书同文可以说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凡事有利也有弊,在促进了文化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确实遗失了一部分文字之中的飘逸与优美。

其实春秋战国时代,在周代金文的基础上,各国都发展出了自己特色的一些文字,在秦统一前的战国文字有着在汉字发展史中上承春秋金文,下启秦汉篆隶的重要作用。

当然,这个阶段虽然文字飘逸陈稳各有特色,当然也是由于诸侯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东周王朝的中央集权差不多丧失殆尽,就连文字,也是各写各的,所以各国的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上都有许多差异。

宏观地看,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两大系统。“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较“混乱”。而“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若细致的分,则又大致可以分为晋系文字、楚系文字、燕系文字、齐系文字和秦系文字等5种。那么这又是怎么划分的呢?

其实最早学术界将战国文字分为东土六国文字和西土秦国文字两大部分,从而奠定了战国文字分区域研究的格局。直到李学勤先生的《战国题铭概述》综合诸家之说将战国文字划分为“齐国题铭”、“燕国题铭”、“三晋题铭”、“楚国题铭”和“秦国题铭”五个部分,由此逐渐形成了五系说。

总而言之,其时确实文字各有特色,我们下面就来欣赏一下。

一、晋系文字

晋系文字指三晋、中山、郑、卫等国文字。最为著名的就是侯马盟书和中山王铁足铜鼎上的文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侯马盟书”是现在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字,被称为建国后十大考古成果之一。

二、楚系文字

楚系文字包括吴、楚、越、徐、蔡、宋、曾等许多南方、西南方国家的文字,因字特点多被称为“鸟篆”。楚系文字的代表是楚简,著名的楚简包括曾侯乙墓竹简、信阳楚简、郭店楚简、包山楚简等。

三、燕系文字

燕系文字主要在燕国地区使用,按载体可以分为铜器铭文、兵器铭文、玺印文字、货币文字及陶文等。文字不如其他系别为多。

四、齐系文字

齐系文字包括齐、鲁等大国和邾、滕、薛、莒、杞、纪等等周边小国的文字。较为出名的是出土于清代的战国早期齐国量器陈纯釜,刻有铭文7行34字。

五、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主要在秦国使用,直接继续了西周金文遗风,也是后来秦国统一各国文字的小篆文字的基础,现在的汉字也基本是以此为脉发展而来。著名的石鼓文、秦公钟、秦公镈、秦公簋金文是其代表。

那么在这些文字的特点上,其实主要体现在秦系文字与其他六国文字的区别上,秦系文字,字形保守,有西周文字的特点,而六国文字大胆革新。虽然如今我们的文子是由秦国文字演变而来,但是随着考古的发掘,也越来越多的让我们欣赏到了当时其他文字的特色与美丽。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