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乱世的风变幻中,不论是智囊诸葛亮、奸雄曹操还是大耳刘备,都有数不清的风云人物。
其中,不乏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而这里面,有一位谋士,却时常被人低估!他的故事是传奇的,虽然正史未曾为其立传,但是细细探究之下,这却是一个充满了智谋与野心的大人物!他,就是陈宫。
1、从未捉放曹的陈宫,叛变只因仕途受阻!
大多数人知道陈宫,是因为“捉放曹”的故事,书中言曹操刺杀董卓未遂,仓皇逃归故乡,行至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擒获。
陈宫夜里私下与曹操对谈。听闻曹操谋刺董卓是“欲与国家除害”,回家乡则要“发矫诏于四海,使天下诸侯共兴兵诛董卓”,本肃然起敬放弃了向董卓邀功请赏的机会,与曹操一起欲谋大事。
但却因曹操杀了吕伯奢,并说出那一句千古流传的:“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顿时心灰意冷,从此与曹操一刀两断,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曹操的对立面。
只是,历史之中真就是如此吗?陈宫可并非只是一腔热血为国为民的人物,要知道,陈宫一开始跟随曹操,本就是抱着野心的。
其时,曹操被任命为东郡太守,只是个小地方军阀。正赶上兖州无主,曹操自然准备占据,从而增强实力。不过更为巧妙的是,原本准备出兵的他,却因为陈宫仅仅凭借一张嘴,就陈述利害,不费一兵一卒,拿下来了。
这时候的陈宫,对于自己的前途与曹操的实力充满了信心,对于他来说,未来可期,该是可以满足他的野心!只可惜,有些天生的东西,终究还是无法改变。
曹操出身寒族,那是什么?实际上在当时人们的眼中,是与士族完全不同的存在,地位,名望都有所差距。而这样的事实,必定让曹操在扩展势力的时候,不敢完全放手给世家大族。
他只能一边利用,一边压制,所以在占据兖州后就下令处死兖州名士边让等人。有许多人说,这是因为不少好友被杀,才让陈宫觉得与曹操理念相悖,可是细想一下,同样出身大族的他,不单单如此。
哪怕现在得到信任,但是这个身份注定是无法成为真正被信任的人的,而与之相悖的,更多的是自己的野心,故而陈宫才会在兴平元年,与陈留太守张邈等人同谋叛乱,引领吕布进入兖州。
只可惜,足智多谋的他,唯独的短板就是在识人方面,不光是误判了吕布的能耐,更多的是误判了曹操的肚量!常有人说曹操不容人,可实际上后来他所仰仗的郭嘉,同样是大族出身,若是陈宫不叛,也许千古留名,立传留书的就是他也说不定了。
2、有勇有谋,为何不能平天下?
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吕布的英勇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而陈宫自知自己勇武不行,可是智谋却不输给当时的任何谋士,在他的眼中,当智勇结合在了一起,或许天下也唾手可得。
就在曹操东征陶谦,命陈宫留守大本营东郡的时候。他见机而作,游说曹操故交张邈,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曹迎吕”运动,迎吕布入兖州。
这一貌似为救徐州众生而设的“围魏救赵”之计,不光为自己赚足了名声,更给了曹操致命一击,使曹操进退失据。足以见得这一箭双雕计谋的厉害!
接下来,他便开始了自己的计划,他文为吕布出谋划策,武为吕布带兵杀敌,如同吕布的左右手一般。
但是,这样的苦心孤诣却并未得到该有的待遇,比起曹操的野心,吕布的眼光实在太短浅了,他“只听妻妾言,难听贤将计”,也让陈宫的计谋三番五次的落得无用之地。
直到下邳之战中,吕布仍肯不采纳陈宫的计谋,终于还是输给了曹操。设置曹操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剿灭了吕布集团,生擒了吕布、陈宫。
这时候的陈宫,悔而晚矣,他没能驾驭吕布,也没有改变吕布,也只好身不由己地走向死亡。一代谋士,终于还是毁在了自己的唯一短板之上。
3、最终的骨气,为自己留一份血脉
虽然陈宫识人是弱点,但是也跟随了曹操许久,终究还是了解的,就在吕布集团覆灭,他被捉住之后,实际上曹操还一度欲劝他再度出仕。
但陈宫心里明白,即便自己重新出仕,后半辈子也绝不会得到信任了,甚至极有可能因为某些事情,株连自己的亲人朋友。
他人生之中,最后一计只能用在这里。所以他不为所动,赴刑场受刑而死,只为落下一身傲骨之名,更为留下一份血脉。
果不其然,如他所料,在受刑前,曹操舍不得杀于是就问陈宫,“公台,那你死了后你的母亲又怎么办呢?”陈宫答:“我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是不会杀别人的母亲的。”曹操又问:“公台,你死了你的儿子怎么办啊?”陈宫又答:“我听说以仁治天下的明君,是不会杀别人的儿子的。”
曹操只好杀了陈宫并答应,以后你的母亲和孩子都视为自己的一样,所以陈宫的家人一直由曹操供养。而这最终的结局,也算是陈宫最后一次证明自己的谋略了。
尾声:
有人会说,难道最后的不是过度揣测吗?也行陈宫真就是一生为民,傲骨当先的人呢?但是我们要明白吕布十分骄恣、恣兵抄掠的事情并不少,若陈宫一心为民何不早早离开?而曹操一生之中,所用之人又有几个是真的因为傲骨而不是因为能耐?他愿意让陈宫重新出仕,足以见得本就是为了他的智谋。而这些陈宫又如何不知?
故而,人们都说陈宫骨头硬,我却说他野心大智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