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监测生酮饮食
李丹,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检验科
医学科普中心 刘燕/崔彦 编辑
生酮饮食(ketogenic-diet,KD)被用来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但近十年,KD在降低体重指数(BMI)、减少腰围、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和抑制实体肿瘤的生长转移等方面迅速“出圈”。
尽管现有国内外文献结果不完全一致,但多数认为KD对单纯性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非胰岛素依赖性型糖尿病等人群利大于弊。
以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适量蛋白质作为饮食结构,当体内的肌肉糖原、肝脏糖原都消耗殆尽时,就会动员体内脂肪分解成酮体作为身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从而达到减脂效果。
合理的饮食结构是“入酮”的关键因素,但进入酮症所需的碳水化合物的最大量、以及“入酮”过程所需时间却因人而异,取决于多种因素。有些人需要将碳水化合物的净摄入量限制在每天20克,而有些人则需要40克或更多;有些人仅2-3天甚至更短就能将酮类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而有些人甚至需要一周甚至更久。
即便“入酮”,也不是酮体水平越高越好,过低达不到生酮饮食效果、过高又容易增加酸中毒、肾脏结石等风险。
正因如此,科学监测酮体水平、主动接受营养学医师的专业建议,是选择“生酮饮食”作为生活方式的必修课。
主流的酮体检测方法有四种
(1) 呼吸酮:便捷无创,但需要借助呼吸酮测试仪,主要测量丙酮(占体内总酮体含量不足5%)
(2) 尿酮试纸:便捷无创,但需要借助试纸条,主要测量乙酰乙酸(占体内总酮体的20%左右)。
(3) 指尖血酮体:较为便捷,需要借助血酮体检测仪和血酮试纸(类似于便携血糖仪),主要测量β-羟基丁酸(D3-羟丁酸),占体内总酮体的75%以上,较为准确。
(4) 静脉血酮体:需要到医院抽血检测,同样测量β-羟基丁酸(D3-羟丁酸),最为准确。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测量酮体浓度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果想动态监测自己的酮体水平,最好在大致同一时间、采用同一种方法完成监测。
(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