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阳 李燕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心血管内科
医学科普中心 刘燕/崔彦 编辑
急性心梗是导致死亡的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导致猝死的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中提到,我国每年有近70万例心梗发生,但仅3.5万例获得了及时规范救治,其中约50%心梗患者是发病1小时内在院外猝死,主要原因恰恰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换言之,如果当时患者能够及时自救,或者有人在身旁采取了紧急复苏措施,相信结局会大为改观。也就是说,发生猝死需要救命不能单单指望医生和急救中心。为什么这么说?具体又该如何做呢?
从发病到想起打急救电话,到电话接通,描述完病情,说清楚地址,再到急救中心调配车辆和医生,救护车飞速赶往发病地点,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花费时间,如果一切顺利,医生可能15分钟即可到场;若运气不好,遇到急救电话打不通,或者医院人手不够而无法派车,或者再遇到大堵车,情况就不容乐观了!
心梗发作前常常会有一些“预警信号”,典型症状是胸骨正中间或中间偏左处出现心绞痛,有濒死、压迫感,还有人会伴有心慌、出汗、恶心、呕吐、气短等症状,一般来说,胸痛持续20分钟还不缓解就要高度怀疑心梗。实际上,如果上述症状为第一次发生,或在原基础上发作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增加,或是稍活动即发作,甚至安静时也发生,就要考虑为不稳定心绞痛!因为随时有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所以要高度警惕。
在等待救援人员到来的这段时间十分关键,患者身边的人如何对患者进行救助,直接决定了专业救护人员到来之后抢救的成功率。
然而,生活中有很多人看到患者跌倒后不省人事,没有在第一时间检查患者的呼吸和心跳,只是不停地摇动患者、呼喊名字,甚至哭泣不知所措,等反应过来要做心肺复苏时可能已经过去几分钟了,白白浪费掉急救的“黄金”时机。
当发现有人出现意外时,我们应用力拍患者肩膀并呼叫姓名,然后用手触摸颈动脉脉搏,若患者无意识又摸不到脉搏,提示患者心跳停止,只有心脏停止跳动后才能进行人工按压。
观察患者有无呼吸需观看患者有无胸廓起伏,没有胸廓起伏则提示呼吸停止。进行胸外按压时,先找到乳头与胸骨交接处,并开始胸外心脏按压。采用双手掌根同向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双臂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有节奏地按压。
据《2015心肺复苏指南共识》中,下压深度为5~6厘米,放松时保证胸壁完全复位,按压频率100~120次/分,直到脉搏回归正常(正常成人脉搏每分钟60~100次)。
讲到这里,我们也建议冠心病患者了解和重视自己目前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随身携带“身份卡”比如出院小结、起搏器(或支架)信息、联系人等,一旦有突发意识不清时,这将是他人予以帮助的重要信息来源。
发现自己或亲人有心梗症状时,患者本人及家属要高度警惕,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马上拨打急救电话,无论白天还是夜间都不能硬着头皮忍耐!打急救电话的意义在于医院能迅速启动有针对性的急救绿色通道,抢得救命时间。
对于猝死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意义重大,相当于给了患者一线生机!
(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