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中药(13)——羊耳菊

德馨评健康 2023-07-21 09:33:00

宋雪苹,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中医科

医学科普中心 刘燕/崔彦 编辑

羊耳菊(Inula cappa)又叫猪耳风、羊耳风、山白芷、白牛胆、白面猫子骨等,属于一种亚灌木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江西等地,为贵州苗族常用草药。同时,它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中药材,主要作用在于帮助祛风散寒、利湿、行气止痛。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使用,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下关于羊耳菊的药用价值。

羊耳菊的形态特征

亚灌木,根状茎粗壮,多分枝。茎直立,高70~200厘米,粗壮,全部被污白色或浅褐色绢状或棉状密茸毛,上部或从中部起有分枝,全部有多少密生的叶;下部叶在花期脱落后留有被白色或污白色棉毛的腋芽;中部叶长10~16厘米,有长约0.5厘米的柄,上部叶渐小近无柄;全部叶基部圆形或近楔形,顶端钝或急尖,边缘有小尖头状细齿或浅齿,上面被基部疣状的密糙毛,沿中脉被较密的毛,下面被白色或污白色绢状厚茸毛;中脉和10~12对侧脉在下面高起,网脉明显;头状花序倒卵圆形,宽5~8毫米,多数密集于茎和枝端成聚伞圆锥花序;被绢状密茸毛。

羊耳菊的功效作用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祛风散寒,利湿,行气止痛。

(1)治风寒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痹痛,神经性头痛,胃痛,胸膈满闷,痢疾,泄泻,早期血吸虫病。

(2)月经不调,痛经,白带。

(3)煎水洗痔疮,疥癣。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羊耳菊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倍半萜类、肌醇类、三萜类等多种类型,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清除自由基、抗炎镇痛、免疫调节及抗癌细胞增殖活性。

羊耳菊附方

(1)治牙痛、头痛:羊耳菊根20~30 g,水煎去药渣,加鸡蛋(去壳)2个,共煮,饮汤吃蛋。

(2)治感冒:羊耳菊30 g,牡荆叶、仙鹤草各15 g,水煎服。

(3)治胃痛:羊耳菊根15 g,黄毛耳草12 g,截叶铁扫帚根10 g,水煎服;或羊耳菊30 g,南五味子根15 g,川楝子、台乌各10 g,水煎服。

(4)治风湿水肿:羊耳菊根30 g,蘡奥30 g,水煎服;外用羊耳菊、生艾叶各适量,水煎,洗患处;或用羊耳菊根30g,水煎服。

(5)治病后贫血:羊耳菊根250 g,艾根30 g,加鸡,共炖,饮汤吃肉。

(6)治风湿关节痛、腰痛:羊耳菊根30 g,加黑豆60 g,白酒及水各半,煎服。

任何中药材只有对症使用并且用药适量情况下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相信大家在读完上文介绍已经对羊耳菊有了新的认识,羊耳菊在风寒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痹痛、神经性头痛等疾病方面都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

(配图来源于网络)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