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三月
文/张志钦

春临三月满乡村,灼灼粉英临柴门。
风揉嫩柳千丝缕,燕剪晴空几道痕。
田亩新耕翻沃壤,农家早作趁朝暾。
却无童子追黄蝶,落英铺径静深村。

春天
文/张志钦

自然的轮回重启
寂寞的世界开始喧阗
种子揣着梦想在泥土里发芽
生命的力量撬开了沉默寡言的大地
凋零的万物抖落雪花开始新生
最先争艳的迎春花
含着冰凉的雪泪
在我的窗台上炫耀着新一年的姿态
悄然带来春天的第一缕精彩
尽情的诉说世间周而复始的真相
作者简介:

张志钦,字恒昇,号家明居士,祖籍洛宁,长期深耕在栾川的绿水青山之间。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从事过教育、行政、旅游、乡镇、农业和国企等多行业工作。徜徉山水田园,热爱乡村,创造乡村振兴的栾川样板,参与“栾川模式”的深入实践和研究整理,作品散见于《中国旅游报》《河南日报》《洛阳日报》《小百花》等刊物。
赏评:白全忠
《春天》这首诗在112个汉字内完成了一次生命史诗的演绎,将植物萌发升华为宇宙意志的具象化表达,其思想密度与语言张力令人想起艾略特《荒原》中“四月最残忍”的颠覆性春天书写。
一、生命轮回的哲思架构。诗歌以“自然的轮回重启”开篇,将春天定义为宇宙秩序的重新运转。这种宏大的时空视角与“寂寞-喧阗”的听觉对比,构建出冬春交替的戏剧性张力。“揣着梦想的种子”与“撬开大地”的暴力美学形成有趣反差——柔弱的生命意象却蕴含撕裂冻土的力量,暗喻希望对绝望的征服。
二、感官交响的意象群。诗人精心编织多感官意象:触觉:“冰凉的雪泪”残留冬的凛冽;视觉:“迎春花争艳”的明黄与雪白的对撞;听觉:“喧阗”的万物复苏与“沉默大地”的对比。窗台作为微观观察点,将浩渺春意聚焦为一帧特写,体现“一花一世界”的禅意。
三、拟人化的自然叙事。全诗贯穿生命主体的觉醒:种子成为怀揣梦想的冒险者。大地被赋予“沉默寡言”的人格,使迎春花化身报春的信使,其“炫耀”姿态消解了传统咏春的甜腻感“诉说真相”的收束,使春天升格为洞悉宇宙规律的哲人。
四、时空折叠的艺术手法。诗人巧妙压缩时间维度:纵向,从种子蛰伏到花开的过程性时间;横向,窗台空间与无垠大地的并置“抖落雪花”的瞬时动作与“周而复始”的永恒命题形成微观-宏观的呼应。
五、现代性语言的重构。突破传统咏春诗的范式:科学隐喻,“撬开”借用杠杆原理;消费时代语汇,“炫耀”赋予植物人性弱点;存在主义色彩,生命在“沉默”宇宙中的自我证明。

赏读者简介:
白全忠,中共党员,栾川县检察院干警,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栾川县作家协会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学会会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检察日报》《河南日报》《洛阳日报》,对网评文章情有独钟,愿结交文友,共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