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回村建房?注意了,这三类人,不允许到农村分地建房

胡铿铿 2025-03-15 17:22:33

每年开春后,都有很多朋友准备回乡建房,从划分宅基地到买材料请人开工,往往要忙上大半年才能竣工。虽然很累,但相比搬进新家的喜悦,这些付出与辛苦还是值得的。

不过,从今年开始,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的管理政策彻底收紧,很多人的“田园梦”要破灭了,简单说起来,就是国家规定有三类人不允许到农村分地建房。

第一类,城镇居民,别打农村宅基地的主意

2025年2月,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里面明确提出:禁止城镇居民下乡购买农房和宅基地。这份文件一出来,很多城里人都傻眼了,以后再也不能回乡享受田园生活了。

有些人不理解,什么要这么规定?其实很简单,在我们国家,农村宅基地不是商品,它是村集体的资产,属于村民集体所有。过去几年,不少城里人跑到农村低价买房,甚至瞒天过海把农房改造成豪宅,建别墅庄园,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农村土地秩序,还严重损害了村民们的利益。

举个例子,有些村民为了眼前利益,卖掉宅基地变现,结果没了立足之地,只能背井离乡去城里打工。而城里人转手一卖,赚得盆满钵满。这种“低卖高赚”的买卖,对农民来说,简直是亏大了。

所以,新规的出台,就是为了堵住这些漏洞,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宅基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没了它,农民在家乡就没有了立足之地。

第二类:退休干部,别想着回乡占地建房

除了城里人,新规还专门提到了退休回乡的干部,他们也被禁止在农村占地建房,尽管他们曾经是农村户籍,但因为工作原因"吃上皇粮"后,即使退休后想回乡养老,也无法再分配宅基地。

有人可能会问,退休干部有钱有资源,为啥不能在农村盖房养老?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们能不能盖房,而在于如果放开了限制,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相比大城市,农村的基层治理与监管都相对薄弱,如果退休干部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在农村大兴土木,建豪宅、占土地,谁能管得住?久而久之,这些人可能会成为新一代的“乡绅”。

一旦形成这种局面,农村的公平就会被打破。“乡绅”会逐渐掌握话语权,普通村民在资源分配上处于绝对劣势,到那个时候,农村的社会结构将面临严峻挑战。

所以,新规的出台,其实是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只有让农村保持相对平等的环境,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第三类:户口迁出的农村子女,别想着回乡分地

除了以上两类外,还有一类人也不能回占地分房了,那就是把户口迁出农村的农民子女。

这是一个数量很庞大的群体,他们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因为求学、工作的原因逐渐脱离了农村,把户口也迁到了大城市里,严格来说,他们已经不再是农村人。

因为已经把户口迁走,不再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所以按《意见》规定,也是不能回农村老家分配宅基地建房。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类人虽然不可以申请新的宅基地,但可以继承父母在农村老家的宅基地使用权,可以对房子翻新,但不能扩大重建。

确权登记,专属于农民的“身份证”来了

除了划红线,新规还强调了房地一体确权登记的工作。简单的说,就是农村的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统一进行确权登记,并颁发不动产权证书,给农民的宅基地和农房“上户口”。

过去,农村的宅基地管理相对混乱,很多农房没有明确的产权证明,围绕着宅基地发生了很多纠缠,不仅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也给违法买卖宅基地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现在,通过确权登记,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得到法律确认,可以有效防止因拆迁、征收等引发的权益纠纷,从此以后,农民朋友就能放心地将宅基地和农房出租、入股或者合作开发,增加收入。

另外,通过确权登记,可以清楚地掌握每一块宅基地的状态,为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和改革提供数据支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盘活闲置资源,振兴农村经济

不管是禁止三类人回乡建房,还是房地一体确权登记,本质上都是为了盘活农村益资源,为振兴农村经济作准备。

建不了房的朋友也不要有怨言,这些新规的出台不是限制,而是保护,更是为了让农村的发展走上一条健康、可持续的道路,长远来看,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所以,无论你是城镇居民,还是退休老干部,又或者是农村走出去的孩子,都应该尊重这条红线,农村的发展需要大家的支持与理解,只有上下齐心团结一致,才能真正完成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好了,以上就是我大家分享的政策,对此,大家怎么看?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可以说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4 阅读:2403
评论列表

胡铿铿

简介:写你我身边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