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你说农民养老金为啥一直涨不动?”
“唉,有人说农民有地有房,不用涨。可地能值几个钱?房能卖吗?”
这段无奈的对话背后,藏着农民养老金的现实困境。
2025年,全国仍有1.71亿农村老人每个月拿200多元的养老金,这个数字在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体系中约占55%。
农民养老金为何难以上涨?真实原因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也可以反过来说,农民养老金仍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我们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试图寻找其中的原因,希望大家收藏后仔细阅读。
很长一段时间来,许多人都认为,农村老人养老金低,是社会分工导致的结果。
在这些人心里,农民有田种粮,有地种菜,生活无忧,养老金比职工低一点影响不大。
再说了,养老金像城里那么高,谁还来种地?粮食安全谁来保障?
农民养老金真要涨到每个月1000、2000元,就没人种地了,会影响社会稳定。
可现实是,如今种地收入极低,年轻人宁愿进厂送上卖,也不愿留在家里种地。
这是市场经济选择的结果,农村人用脚进行了投票。
等到这一辈老人都去了,农村的土地谁来种?不要指望规模生产,我国农村大片大片的零碎田地,短期内难以实现机械化。
但农民老了,难道就该活到老干到老?城市老人退休享福,农村老人却要继续劳作,公平吗?
有人说,农民有宅基地和土地,可以靠资源置换养老。
但现实是,土地是国家的,农民只有使用权,宅基地是村集体的,农民无权进行买卖。
就算有建设征收,宅基地补偿也并不多,大城市可以拿到房子与补偿款,而农村很多情况下只有每平米数千元的买断钱。
另外,土地出租收入微薄,一亩地年租金800元,十亩地才8000元,够养老吗?
而且土地承包比较复杂,租金拖欠、用途变更问题时有发生,农民权益难以保障。
历史贡献被忽视有人开玩笑说,以前的农民是“农民伯伯”,现在的农民成了“农民工”,称呼上的悄然变化,代表着农民社会地位的下降。
大生产时期,农民种粮修水利,支持国家建设。
工业化时期,农民提供原材料,助力工业发展。
市场化时期,农民成为廉价劳动力,进厂打工推动经济增长。
从遍布南方的工厂,到灯红酒绿的大上海,处处都有农民工流下的汗水。
现在国家发展了,我们的工业制造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是时候实行业工反哺农村了。
其实,国家对农村资源的倾斜早就开始了,从取消农业税、发放农田补贴,到建立新农合、给农村老人涨养老金,每一次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像每年400元的新农合,国家会补贴670,最高可以报销15万,可以说是市面上性价比最划算的医疗保险了。
但这并不能彻底解决农民朋友的养老问题,每月100多,200多元的养老金,跟城市老人退休金几千元甚至上万的待遇,差得太远了。
所以,城市里老人退休后可以去公园悠闲的唱戏跳舞,而农村老人还要背着锄头进城栽花种树。
有数据显示,我国养老体系中,7%的群体 ,平均每个月养老金有6000多元,38%的群体每个月养老金有2000多元,剩下的55%主要是农村老人。
这个55%有将近2亿人,如果每个人都提高到2000多元,甚至6000多元,那都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据,短期内基本不可能。
自2018年来,农村养老金已经连续上涨了7次,可以预见,农村在这里老金还有上涨空间,只要没超过城市养老标准,就会一直涨下去。
问题是,这1亿多农村退休老人还能等到那个时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