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材
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今属广西),是清朝末年名将中的佼佼者。
冯子材在军事生涯早期,曾经在太平军中呆过一段时间,后来和黄锦泗一起投降归顺清军,隶属淮北大营。此后,不断累积军功,成为一方在外统军的主帅。
1885年2月,清廷在越南谅山大败。
谅山位于越南北部,是河内的门户,距离河内约130公里,距离广西也很近,所以广西此时也受到威胁。
当时冯子材已经年过七十了,临危受命,统帅军队在镇南关外某处山上修建长墙,以期抵御法军,安排了萃字营为前锋,中路军在山顶。
当冯子材看见己方士卒被法军攻打的不断后退时,非常愤怒,拿起长矛,穿着草鞋就从山顶上冲了下来,边冲边喊,杀向法军阵中,展开肉搏。
其余的将士一看老将军如此英勇,身先士卒,也受到了激励,纷纷冲向法军,法军一下子就崩溃了,不要命的往回跑,跑了一天一夜,终于回到谅山,这才收拾残军,生火做饭。
不过呢,饭还没有做熟,又听到营外有人马走动和奔跑的声音,以为冯子材的追兵赶上了,又一通狂奔。
就这样,清军随即收复谅山,随后签订和约。
镇南关战役,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军第一次战胜西方列强的战役,其中老将冯子材功不可没。
友谊关
不过,冯子材一生当中,有一件事,那就非常搞笑了。
什么事情呢?
那还是光绪元年,也就是1875年的事情了。
当时清廷叛将李扬材在越南作乱,时不时还骚扰广东、广西两省。朝廷就委派冯子材出关征剿,由于冯子材指挥有方,很快就斩杀了李扬材,就此消除了隐患,凯旋入关而回。
朝廷自然是按照惯例,论功行赏。这次赏赐的物品很丰厚,不过其中还有一本书叫《平定粤匪方略》,由外务部刊行,杜文澜编撰。
这本书主要就是讲定洪秀全的太平军的经过的,自然也记载了冯子材没有归顺朝廷之前,与清军作战的事情。
冯子材读完这本书,犯了心病。
因为从当时的官方角度来看,冯子材是有污点的,即使浪子回头金不换。
于是想了想,就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大致意思如下:
微臣冯子材小时候家里贫寒,为了一口吃的,不留神就上了贼船,加入了太平军。桀犬吠尧,并非出于真心。自从归顺投诚后,二十年来,东南大大小小的战事,全都参加了。希望能借此减轻以前的罪愆,自己也希望能够和忠义之士归于一类。
今天读完《方略》,其中对微臣往事记载的很详备,没有一处遗漏,这是史官的职责所在,理当秉笔直书。
不过微臣伏案细读后,感到非常惭愧,背心冒汗,没脸做人了。能不能恳请皇上开恩,考虑微臣这些年累积的功劳,把这些往事稍微修改一下,命令史官遇到冯子材三个的时候,把“材”字多添一笔,写成“林”字,那么微臣会无比感激的之类的话语。
可以想象,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文臣、文官身上,马上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的。不过,当时的朝廷考虑到冯子材立下了大功,又是一个武将,不了解“史笔如铁”,钦定文书岂能随便修改的道理,所以清帝仅仅降旨申斥了一下,后又好言好语慰勉了一通,就此作罢。
冯子材
原圣旨部分内容:
冯子材宣力有年。战功卓著。叠承恩眷。已极宠荣。惟当竭力图报。勉为名臣。以副朝廷委任之意。至该提督当月身陷贼中。旋即投出。业经周天爵等奏报。钦奉文宗显皇帝谕旨宣示。此次纂辑方略。复蒙穆宗毅皇帝钦定。岂得率行更易。所请著不准行。《清实录》
神秘的苗人到底会不会令人谈之色变的巫蛊之术?
从秦伯嫁女与买椟还珠谈一谈墨家的主张和影响
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们
始皇帝与山东豪杰东渡日本之事
一组老照片——1989年的桂林阳朔风景区和当地的民众
清朝及在此之前的海南黎族人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