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如何快速崛起的?

江南一郑 2022-02-25 14:48:12

淮军名将

淮军同湘军一样,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诞生的。

早在咸丰三年前后,太平军攻入安徽境内。安徽各地乡绅为了护境自保,纷纷组建民团乡勇。比如安徽合肥西乡的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周盛波兄弟等,庐江人吴长庆等。

咸丰四年,太平军攻陷庐州,当时的六安举人李元华带着团练乡勇协助剿匪,张树声、潘鼎新等人不时带领乡勇参加战斗,虽然没有取得大的功绩,但却锻炼了队伍,为淮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以上可以说是淮军的孕育时期。

最后将安徽合肥、庐江等地众多团练乡勇组织起来,形成一军,这其中少不了淮军的创始人李鸿章的功劳。

李鸿章最初也是在家乡创办团练,有时也充当官府的幕僚,不过并没有固定的职务。庐州事情结束以后,李鸿章就投奔到湘军统帅曾国藩的帐下。

经过几年的历练,曾国藩对李鸿章总体上还是欣赏的。

淮军公所

01 契机

1861年9月5日,湘军攻克安庆,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而对于太平军来说,天京上游失去了屏障,也促使他们加紧了对江浙沪地区的进攻。

遭受太平军袭扰的苏沪官绅,把眼光投向了千里开外的安庆。他们提议前往安庆搬取救兵,以解苏、沪之困。

而为了得到曾国藩的救兵,就有了四绅四请之举。

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初四,金匮县知县华翼纶一行3人,从上海来到安庆恳请为第一次;十月初六,又有户部主事钱鼎铭和候补知县厉学潮从上海来请救兵;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初七,翰林院庶吉士范鸿谟又从上海来请兵;同治元年二月二十八日,钱鼎铭、潘馥再次来请求支援,这是第四次来安庆请兵。

为什么上海官绅三番五次来安庆请兵呢?

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太平军在江浙沪一带猛烈的攻势使然,而随着九江、安庆相继被攻克,湘军在长江中上游处于有利态势。不过,对于江浙地区,太平军却呈席卷之势,朝廷并不同意上海的官僚、地主、买办借助外国兵力助剿,但同意他们同外国商人组建“洋枪队”,不过“洋枪队”初期并不给力,而且也无法和太平军的优势兵力抗衡,所以才想到曾国藩。

曾国藩为什么几次都没有答应呢?

这主要是曾国藩要考虑的问题多。刚开始说是没兵可分,后来又想着主帅人选是不是由曾国荃担任,后来又考虑分兵是去镇江还是上海、怎么运输等等问题。

后来,曾国荃想着要攻克南京立不世之功拒绝了曾国藩,而第四次请兵的钱鼎铭解决了淮军的交通工具问题和经费问题。

就这样,李鸿章就成为了这支即将成立的淮军主帅的不二人选。

曾国藩最后拍板,决定先把队伍集结,由外国轮船运送从安庆出发分批直奔上海。

02 淮军成立和迅速崛起

自同治元年三月至五月,淮军十营约六千多人先后从安庆出发,由轮船分批运抵上海。

哪十营呢?

淮军亲兵营、开字营、树字营、铭字营、春字营、鼎字营、庆字营、林字营、垣字营、熊字营。

其中树字营主将是张树声、张树珊兄弟,铭字营主将刘铭传,鼎字营主将潘鼎新,春字营主将张遇春。另外像亲兵营,林字营,垣字营、熊字营、开字营都是原湘军兵勇。

人们常说,湘军是淮军之母,或者说“淮由湘出”主要就是指初期淮军成立时,淮军有部分兵力是湘军成员。

当然咯,像开字营的程学启虽然是皖人,但最初是曾国荃的手下。

此外,淮军最初的营制也和湘军一样。比如每五百人为一营,设立一名营官,每营下面分哨、队。营官有亲兵、有什长等。

招募方式也非常类似,主要是兵由将选,将由帅定,所以淮军也和湘军一样,带有私人武装的性质。

这支淮军顺利抵达上海后,李鸿章并没有马上投入战斗。

李鸿章督促将士日夜操练,学习修建营盘、挖掘战壕等技能,并不急于与太平军一决高下,待训练有素后,方投入战斗。

初期,淮军刚抵达上海时,因为装备简陋粗糙,遭到了当时驻上海的外国人的嘲讽和讥笑,但后来淮军在虹桥两次打败前来进犯的太平军,在上海的外国人不得不对淮军刮目相看,李鸿章和淮军的威望也与日俱增。

随后,在上海的淮军与在长江中上游的湘军从两头向中间推进,不断挤压太平军的活动空间,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危如累卵。

刘铭传

而在此期间,淮军走出了安徽,由闭塞走向了开放。利用上海的有利条件,逐步改变了湘军旧有的模式,迅速“西化”,成为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军队。

这主要就是上海的关税、厘金等收入让淮军的军饷有了充分的保障,此外李鸿章目睹了西方近代化的武器的威力,也痛下决心,把淮军旧有的刀、矛、小枪、抬炮各队全部改成了洋枪队,从而使战斗力大大提升。还有训练方式和西式战略战术的采用等等。

淮军就此崛起,一直到大清灭亡后,才退出历史舞台。

抗法名将冯子材一生战功卓著,却始终有一块心病

神秘的苗人到底会不会令人谈之色变的巫蛊之术?

从秦伯嫁女与买椟还珠谈一谈墨家的主张和影响

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们

始皇帝与山东豪杰东渡日本之事​

0 阅读: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