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中的黑暗:当下教育问题反思

紫青慕笙 2024-02-27 15:39:25
春节期间,读了已故日本作家斋藤茂男写的《何谓教育:光明中黑暗》,这本书是日本世相中的一本。虽然书中讲的问题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但书中描写的问题,大部分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 1、何谓教育?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教育本应该给人以希望,让人看到光明,但在1975年的日本,学校教育让人感到窒息,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让人压抑的氛围。 在1975年一年时间内,日本大阪周围有十多名学生自杀。有被父母训斥后,选择自杀的,也有因不堪升学压力而自杀的,还有因无法达到父母期望而羞愧自杀的。1975年日本还是发展中国家,按照国际标准,日本在1999年才进入发达国家水平。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和长期论资排辈的文化传统,在整个70年代,日本社会中弥漫着一种弱肉强食的思潮。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教育以适应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对此,当时日本主流的教育界认为,少数的社会精英和大量底层的劳动力,更能激活社会的活力,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即,要保证公平,满足所有人都想成为精英的良好欲望,教育只能不断地对社会进行分层。通过各种考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量化,学校逐渐成为以分数评价人的场所。把所有的学生分门别类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用考虑任何感情。不论是学生之间,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充斥着令人厌恶的冷漠。面对如此强大的力量,不是被吞噬,被同化,就是如唐吉诃德那般抵抗后被碾为齑粉。 除了无辜的学生,用选择自杀来抗争之外,书中也记录了一个女教师对教育现状的抗争,但这些抗争引来的是校长的冷漠和同行的鄙夷。 2、女教师的抗争 秋野出生在教育世家,父亲曾是教育管理部门的从业人员。秋野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到东京的一所学校任教。后来和一名比自己年长两岁的学长结婚。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本以为生活会一直岁月静好。但成为老师的秋野,切身感受到了充满焦虑,甚至有点令人绝望的教育环境。 当时家长中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四当五落。什么意思呢?要想考上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每天只能睡四个小时,每天要是休息五小时,那只能落榜。 升学压力从高考传递到小学,每个家长都不想让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秋野带的班级的家长也不例外。 家长纷纷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课外班,秋野对此非常反感。在她看来,一方面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在课堂上疲惫不堪、死气沉沉;另外一方面,自己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教学,课堂上要讲的知识,有不少学生在补习班已经学过了。 学校的老师普遍根据成绩来对学生进行分类,学生被当成考试机器,前辈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秋野的班级转来了一名学生,这名学生在其他学校曾因比较笨,备受老师的歧视。 这名学生不会游泳,而遭受其他老师的冷落。后来又因做错题目而被老师区别对待。 但秋野老师认为,为什么其他老师都看不到这孩子的优点呢。这也让家长倍感温暖,这名学生也慢慢变的开朗。 故事并没有朝着我们想象的方向发展,秋野老师和其他老师一样,也面临着生活和生育的压力。不仅秋野老师怀孕了,按理说,家中有事情,特别是事关生死的大事,应该能获得家长和校长的支持。但没想到,当秋野提出要休假时,换来的确实校长的推诿和家长的抗议。 部分家长强烈要求,赶紧换班主任,休假会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进度。学校频繁换老师,会影响自己孩子的前途。甚至有家长对其他老师说“秋野老师不靠谱,我很担心”,校长也不断接到:秋野老师明年也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吗?这样看似好意的咨询。 虽然,校长象征性的安慰了秋野,但安慰反而压垮了秋野老师本来就紧绷的神经。校长说:“虽然你失去了信心,让家长们也跟着动摇了,但是教育的事不是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校长的话,和我们当下流行的,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何其相似。 不堪重负的秋野,后来在家选择了打开煤气罐自杀。 事后,学校校长认为,这是老师自己的问题,这名老师心理太脆弱了。但秋野在学生们毕业纪念册上,曾写道: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够培养自己独有的未知的能力。接受光照和水分,慢慢变强。希望你们都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3、照亮他人之人为何却被黑暗吞噬? 我们可以说,女教师之死是个别现象,但每个个体都带着深深的时代印记。女教师之死,是日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缩影。 教育是关乎人的学问,是关乎心灵的事业。教育中最珍贵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温暖和影响,就如转学的孩子能从秋野老师那些获得温暖一样。而成绩只不是教育其中的一个结果,教育中看不到的才是最重要的。 但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忘了看不见的,只看到那些眼前能看到的成绩。 这让想起某位教育家说的话,学校不是校长的学校,而是学生和老师的学校。学生和老师才是教育的主体,学校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组织,参与其中的人应该守望相助。 当我们不再把彼此当成相互成就的个体,而是都关注自己孩子的得失,关注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我们的教育必然走向隔阂和对立。 家长不愿意和老师交流,他们担心挑战了权威和既有规则,老师因此而对孩子的成绩动手脚。老师也不愿意和家长交流,认为家长越来越不可理喻。 当不再有有效的对话,教育就是成了知识的灌输和机械式的人才选拔。
0 阅读:0

紫青慕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